更新时间:2020-11-17 18:21:56
封面
版权信息
序
一 实学
二 经学
三 汉学与宋学
四 师承与家法
五 务为其难与务求其是
六 《十三经》皆有传
七 《十三经》义疏繁冗生厌
八 段玉裁“二十一经”说
九 焦循“经学”一家说
一〇 阮元《皇清经解》之初衷与后来成书有别
一一 《周礼》难致太平
一二 汉儒“以经术饰吏事”非事实
一三 汉代诸帝与儒术之效
一四 学案体不始于黄宗羲
一五 文集编次之难
一六 戴名世、郑燮、李调元、刘声木之论撰著之自序与他序
一七 古人著述署名之谨慎与随意
一八 修志之难
一九 书成众手之弊
二〇 “一目十行”与“十目一行”
二一 明清刻书之不同与今日之情势
二二 名声原由互相引重而起
二三 名人后裔多寂闇无名
二四 行文喜用生僻字之弊
二五 清高宗御制诗之富之滥
二六 汉人翰林多不愿习国书
二七 书斋以数字命名者
二八 《金石录》十卷人家
二九 顾炎武之目盲与流传之画像
三〇 画家之顾亭林与日知之顾亭林
三一 顾炎武之抗清与后人之论遗民
三二 顾炎武之连环套官司
三三 “归奇顾怪”
三四 顾炎武、阎若璩、杭世骏、刘逢禄诸人之谦抑
三五 顾炎武、戴震、余萧客、江藩诸人之绝嗣
三六 《亭林五书》与《高邮四种》
三七 全祖望述顾炎武、黄宗羲事多误
三八 张尔岐论求学次第
三九 阎若璩、朱筠、阮元之口吃
四〇 阎若璩、汪琬《丧服》之争
四一 “使功不如使过”之出典
四二 何焯之不擅时文
四三 李因笃、武亿、章学诚、汪苍霖与凌坤诸人之好斗
四四 东吴惠氏四世家学
四五 惠士奇罢官之真相
四六 红豆庄、红豆先生、红豆斋、红豆词与红豆词人
四七 惠栋之理想社会
四八 惠栋《后汉书补注》成书之不易
四九 惠栋妄改
五〇 江声论学术争鸣
五一 江永、戴震之不中科第
五二 戴震之尊礼江永
五三 段玉裁之尊礼戴震
五四 戴震、钱大昕之高下
五五 洪榜知戴氏《声类表》
五六 袁枚、纪昀之不能酒与刘权之、武亿之豪饮
五七 卢文弨为校书而生
五八 王杰之直道立朝
五九 钱大昕学有“九难”
六〇 “南钱北纪”
六一 王昶随清军征川西诸地名
六二 王鸣盛之所谓“滥用驿马”
六三 “凤洲四部”与“西庄四部”
六四 汪中之好骂与被骂
六五 汪中父子有遗传之心脏病
六六 汪中“六君子赞”、“七君子颂”与“通者十九人”说
六七 “谈天三友”
六八 焦循之讥刺隐士
六九 “南江北江”
七〇 洪亮吉、王念孙上时政疏
七一 凌廷堪论学术盛衰
七二 李慈铭好大言谩骂
七三 方东树《汉学商兑》诟詈过甚者失著述之体
七四 江藩之转益多师
七五 江藩之精于《文选》
七六 江藩鬻书
七七 江藩之鄙薄方苞
七八 江藩与袁枚之关系
七九 江藩与洪亮吉之交恶
八〇 江藩《汉学师承记》之误录程晋芳
八一 江藩隶事之多误
八二 江藩之排宋而尊汉
八三 江藩不信日本足利本《论语义疏》
八四 江藩未注清高宗《御制诗小注》
八五 江藩之喜收藏端砚
八六 江藩之卒年
八七 《河赋注》为江藩自注
八八 《汉学师承记》初刻初印本与后来各本有异
八九 《古书疑义举例》非抄自《经解入门》
九〇 集句诗与《汉学师承记》之体裁
九一 赵之谦《汉学师承续记》
九二 袁枚之讥刺考据学
九三 乾嘉考据学家不喜诸经唐宋人旧疏
九四 乾嘉考据学家多患目疾
九五 近视眼与近视镜
九六 乾嘉考据学家著书之先为长编
九七 乾嘉考据学家多不擅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