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3-05 18:20:16
封面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前言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与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3 研究状况述评
1.3.1 国外观点回顾
1.3.2 国内观点回顾
1.3.3 现有观点评析
1.4 创新与贡献
第2章 商业秘密与雇员知识技能冲突的基本范畴
2.1 商业秘密与雇员知识技能的相关概念
2.1.1 商业秘密与雇员知识技能的基本定义
2.1.2 商业秘密与雇员知识技能的基本特征
2.1.3 商业秘密与雇员知识技能的表现形式
2.1.4 商业秘密与雇员知识技能的基本性质
2.2 商业秘密与雇员知识技能冲突的原因分析
2.2.1 商业秘密范围较为宽泛
2.2.2 两者之间存在交叉融合
2.2.3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影响
2.2.4 产业政策理论的影响
2.3 商业秘密与雇员知识技能冲突的表现形式
2.3.1 主体: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之间的冲突
2.3.2 客体:商业秘密保护的客体扩张引起冲突
2.3.3 制度:商业秘密权的限制手段弱化引起冲突
2.3.4 内容:财产权与劳动权之间的冲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商业秘密与雇员知识技能冲突解决的理论基础
3.1 利益平衡理论
3.1.1 利益平衡理论的概念
3.1.2 利益平衡理论的合理性
3.1.3 利益平衡理论的价值分析
3.1.4 利益平衡理论的运用原则
3.2 竞业禁止是利益平衡的重要手段
3.2.1 竞业禁止的概念
3.2.2 竞业禁止制度的国外考察
3.2.3 国外竞业禁止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3.3 不可避免披露规则是利益平衡的另一手段
3.3.1 不可避免披露规则的概念
3.3.2 不可避免披露规则在美国的适用
3.3.3 美国“不可避免披露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3.4 成本收益分析在冲突解决中的运用
3.4.1 雇员知识技能运用的成本收益分析
3.4.2 商业秘密保护的成本收益分析
3.4.3 分析结论
3.4.4 成本收益分析之实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技术秘密与雇员知识技能的边界划分
4.1 技术秘密与雇员知识技能边界立法上的规定
4.1.1 我国立法对技术秘密与雇员知识技能界限划分的规定
4.1.2 国外立法对技术秘密与雇员知识技能边界划分的规定
4.2 技术秘密与雇员知识技能边界司法上的认定
4.2.1 涉密技术信息的性质
4.2.2 雇员知识水平与研发能力
4.2.3 是否妨害公共利益与雇员自由择业
4.2.4 是否采取合理的保密措施
4.2.5 “合法掌握”的标准
4.3 消极信息属性的认定
4.3.1 问题的提出
4.3.2 学术界对消极信息属性的认定
4.3.3 美国对消极信息属性的认定
4.3.4 消极信息属性的认定标准
4.4 雇员记忆中技术信息的属性认定
4.4.1 雇员记忆中的技术信息概述
4.4.2 国内对雇员记忆中信息的属性认定
4.4.3 国外关于雇员记忆中技术信息的属性认定
4.4.4 雇员记忆中技术信息属性的认定标准
4.5 离职后技术研发成果的归属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经营秘密与雇员知识技能的边界划分
5.1 客户名单与雇员知识技能边界划分的影响因素
5.1.1 开发经营秘密所耗费的精力
5.1.2 获知信息的途径和手段
5.1.3 是否采取合理的保密措施
5.1.4 竞业禁止协议的约定
5.1.5 其他因素
5.2 特殊行业客户名单的属性认定
5.2.1 特殊行业客户名单所涉及的三方权利
5.2.2 特殊行业客户名单属性认定应考虑的因素
5.3 雇员记忆中客户名单的属性认定
5.3.1 美国关于雇员记忆中客户名单的属性认定
5.3.2 雇员记忆中客户名单属性的认定标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商业秘密与雇员知识技能边界划分的基本原则
6.1.2 特殊情形下商业秘密与雇员知识技能边界划分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