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4-10 11:44:33
封面
版权页
书名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序
导言
第1章 开放型经济体制的理论及实践综述
1.1 人类发展历史阐释的开放型经济价值
1.1.1 晚期重商主义的观点
1.1.2 工业革命初期的观点
1.1.3 列宁对资本主义的分析
1.1.4 现代发展经济学的认识
1.2 开放型经济的影响因素和理论基础
1.2.1 开放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
1.2.2 开放型经济的主要理论综述
1.2.3 开放型经济的动态发展规律
1.2.4 全面开放格局的任务措施取向
1.3 中国开放型经济体制的价值及面临的新环境
1.3.1 中国开放型经济体制在国家发展中的价值
1.3.2 中国开放型经济面临的新环境
1.4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
1.4.1 以更大的开放促进改革的深化
1.4.2 通过健全治理结构形成开放新模式
1.4.3 通过全面开放提升开放新质量
1.4.4 通过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形成开放新优势
1.4.5 通过内陆沿边全面开放形成开放新局面
第2章 中国开放体制的递进特征分析
2.1 国家开放体制的递进性具有普遍意义
2.1.1 开放递进是全方位开放的基本规律
2.1.2 国家开放递进是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的实践
2.2 内陆开放是开放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2.2.1 区位是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影响因素
2.2.2 内陆开放型经济的价值内涵
2.3 中国内陆地区开放体制的演进
2.3.1 区域要素投入制度安排是开放体制变化的重要因素
2.3.2 中国内陆开放体制的演进特征
2.3.3 内陆开放自身也存在梯级特性
第3章 中国内陆开放体制特征及与沿海的比较
3.1 开放初期内陆开放具有先天性缺陷
3.1.1 内陆开放表现出大国开放的梯度特点
3.1.2 资本要素是导致缺陷形成的重要因素
3.1.3 制度创新乏力影响内陆开放路径
3.1.4 传统文化制约内陆对外开放步伐
3.1.5 西部开放缺陷的物质和思想特征
3.2 内陆地区开放的客观需求
3.2.1 开放是内陆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3.2.2 开放是内陆提升体制竞争力的时代要求
3.2.3 开放是内陆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特殊动力
3.2.4 开放是促进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3.3 内陆地区开放体制的特征分析
3.3.1 内陆地区开放体制的基本特征
3.3.2 内陆地区开放体制的功能
3.3.3 内陆地区开放体制的评价
3.4 内陆与沿海开放的差异性分析
3.4.1 区域政策变迁导致开放意识差异
3.4.2 要素禀赋因素导致开放条件差异
3.4.3 承接开放资源导致开放体制差异
3.4.4 体制机制能力导致开放创新差异
第4章 新时代内陆地区开放环境条件分析
4.1 国内外开放经济的新变化
4.1.1 全球化持续推进与逆全球化兴起并存
4.1.2 地缘经济战略与地缘政治战略竞争并存
4.1.3 内陆与沿海对外开放差异缩小
4.1.4 内陆与沿海在对外开放上呈现分工状态
4.2 新技术新经济有利于内陆开放水平的提升
4.2.1 “互联网+”助推内陆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
4.2.2 大交通网络有利于内陆释放开放红利
4.2.3 现代化经济体系催生的全面开放将助推内陆开放
4.3 内陆地区加快开放的经验案例
4.3.1 “一带一路”引领内陆沿边向西开放
4.3.2 产业结构调整引领重庆对外开放
4.3.3 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引领的贵州开放经验
第5章 建立内陆地区新时代对外开放体制
5.1 内陆地区开放体制完善面临新机遇
5.1.1 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
5.1.2 内陆开放的基础设施体系日趋成熟
5.1.3 开放型经济体系加速完善
5.1.4 开放平台为内陆开放搭建重要载体
5.2 内陆开放型经济体制构建的基本原则
5.2.1 坚持深化改革与全面开放相结合
5.2.2 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结合
5.2.3 坚持重点突破与带动全面发展相结合
5.2.4 坚持发挥资源优势与主动引进相结合
5.2.5 坚持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相结合
5.3 内陆开放型经济体制硬件环境的完善
5.3.1 充分挖掘内陆各类开放开发区优势发展新产业
5.3.2 加速完善综合性基础网络的开放条件
5.4 努力建设我国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体系
5.4.1 优化对外开放环境
5.4.2 培育开放型经济产业和对外开放主体
5.4.3 提升对外开放平台
5.4.4 拓展对外开放通道
5.4.5 完善对外开放口岸
5.5 建立具有中国内陆地区特色的对外开放新体制
5.5.1 完善开放型经济管理服务体制
5.5.2 探索建立内陆自由贸易港区动力体制
5.5.3 推进内陆开放区域创新改革新体制
5.5.4 推进开放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制形成
5.5.5 创新开放型产业体系发展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