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影响效应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如图1-2所示,为了对我国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所带来的影响效应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阐释和探讨,本书循着两条思路开展,分别为逻辑思路、内容思路。

具体来看,在循着逻辑思路开展研究方面,本书沿着“研究框架—理论回顾—历史与现状—实证研究—主要结论”这条主线展开。在内容安排上,本书首先提出总体研究的框架内容,然后界定了员工持股计划的概念、梳理了已有的员工持股的理论以及文献。在对典型国家和中国员工持股的历史沿革进行回顾,对发展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本书对新时期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深入分析:一是聚焦于员工持股计划的短期市场反应问题,对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过程中所涉及的各契约要素同员工持股计划所带来的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深入分析。二是循着将我国当前的员工持股计划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过程的思路,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员工持股计划的财务业绩效应进行深入研究。三是着力构建了企业综合业绩指标体系,对新时期614家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上市企业综合业绩进行度量,并进一步考察员工持股计划的中长期非财务业绩效应。最后,就实证研究的结果,本书进行了归纳总结。

(一)逻辑思路

在逻辑思路方面,本书沿着“研究框架—理论回顾—历史与现状—实证研究—主要结论”这条主线展开。本书首先提出总体研究的框架内容,之后,对以往关于员工持股计划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回顾。其次对我国员工持股实践的历史脉络和我国员工持股实践的发展现状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再次在对典型国家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以及中国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进行回顾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包括员工持股计划的市场效应、财务效应以及非财务效应。最后就实证研究和统计分析的结果,本书进行了归纳总结。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了实证研究新时期中国上市公司员工持股的影响效应,本书采用“第五章员工持股计划的市场效应”、“第六章员工持股计划的财务效应”、“第七章员工持股计划的非财务效应”三个实证章节的内容予以分析检验。笔者从研究期间的时间长短以及企业绩效的不同类型两个维度出发,形成了对中国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实证研究的内在逻辑。如图1-1所示的二维矩阵,“短期—企业绩效”对应短期研究区间以及企业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由于股票市场价格体现了包括企业财务绩效与非财务绩效在内的企业整体业绩,因此,本书首先考察了员工持股的短期市场反应,通过员工持股计划(草案)宣告前后企业股票市场价格的变动来衡量资本市场对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的效应,以期考察广大投资者对于员工持股计划的整体反应;“长期—财务绩效”对应长期研究区间以及企业财务绩效,本书基于在2014年7月1日到2017年9月30日期间开展员工持股计划的中国上市公司,寻找用于匹配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前后以及实施与未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企业之间进行两次差分,从而实现对我国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长期财务效应进行深入考察;“长期—非财务绩效”对应长期研究区间以及企业非财务绩效,本书先是利用平衡计分卡理论构建评价企业非财务绩效的评价基础,然后笔者对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中国上市公司的非财务绩效进行了评价,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对象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实践范围为2014年7月1日到2017年9月30日;在此基础上,本书构建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中国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长期非财务效应进行了考察。

图1-1 员工持股计划实证研究内在逻辑的二维矩阵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二)内容框架

同逻辑思路所对应的“暗线”相配套,本书设置了八个方面的重点内容具体阐释中国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影响效应问题,这八个方面的重点内容构成了本书的八个方面基本框架,具体来看。

第一章,绪论。阐述了本书的基本背景、本书问题提出的基本逻辑;阐释开展本书的三项基本目标;进行本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说明了本书的逻辑思路和内容框架,提出了本书所使用的五个类别的研究方法;提出本书的关键创新之处。

第二章,基础理论。本章简要介绍了新时期员工持股计划的概念界定。接着,本书主要阐述了认可度比较高的西方员工持股理论,包括双因素理论、分享经济理论、民主公司理论、专门投资理论,以及认可度比较高的中国员工持股理论,包括职工主体论、劳动力产权论、企业制度创新论。本章对以往国内外研究者提出的七个与员工持股计划相关理论进行述评。

第三章,文献综述。本章先是对国内外员工持股计划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根据研究视角的不同,将员工持股学术文献划分为四类分别回顾,包括员工持股计划领域的定性研究、员工持股计划领域的市场反应、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财务业绩、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非财务业绩。进一步地,本章对回顾的国内外已有文献进行述评,找到文献聚焦的研究问题,并指出已有文献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可以进一步扩展的方向。

第四章,员工持股计划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本章首先回顾了美国员工持股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英国员工持股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法国员工持股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日本员工持股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以及其他国家员工持股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然后,着重梳理明确我国员工持股发展的历史沿革,对中国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和统计分析,以期对新时期中国员工持股的发展现状有一个比较清晰且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第五章,员工持股计划的市场效应。本章利用事件分析法,分析了二级市场对员工持股计划政策的响应情况,并针对资本市场的不同态势划分区间做进一步深入分析。不仅如此,本章还对员工持股计划的各契约要素如何影响员工持股计划市场反应构建经济计量模型,展开进行实证研究。

第六章,员工持股计划的财务效应。本章创新性地将倾向性匹配得分结合双重差分的实证研究方法引入员工持股的研究中,将员工持股计划视作一项准自然实验,考察员工持股计划与财务业绩之间的因果关系。另外,本章还对不同产权性质、不同行业属性的员工持股计划进行分组研究,以考察企业性质、行业性质对于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影响。

第七章,员工持股计划的非财务效应。本书创新性地应用平衡计分卡理论构建企业综合业绩指标体系,并应用指标体系对新时期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614家上市公司的企业综合业绩、财务业绩、客户业绩、内部业务流程业绩、学习与成长业绩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本书对企业综合业绩、财务业绩、客户业绩、内部业务流程业绩、学习与成长业绩与员工持股计划各契约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经济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第八章,主要结论与未来展望。基础理论、文献综述、员工持股计划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员工持股计划的市场效应、员工持股计划的财务效应、员工持股计划的非财务效应章节的深入透视,形成本书的主要结论,提出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我国员工持股计划的政策建议,并指出进一步推进员工持股计划研究的方向。

图1-2 员工持股计划的研究内容框架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二 研究方法

在本书中,笔者使用五种类型研究方法具体开展相关研究工作,这五种类型的研究方法分别为以文献辨析为核心的文献研究方法、以统计分析为核心的统计分析方法、以事件研究为核心的事件研究方法、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核心的经济计量方法以及以价值判断分析为核心的规范分析方法。

(一)文献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方法是以文献资料为核心的资料收集过程、资料整理过程、资料归纳过程,通过以特定议题为中心的文献资料的收集过程、整理过程和归纳过程,就形成了基于文献资料的对该议题的科学认识。在本书的“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基础理论”、“第三章 文献综述”、“第五章 员工持股计划的市场效应”、“第六章 员工持股计划的财务效应”以及“第七章 员工持股计划的非财务效应”六个章节均涉及对于文献研究方法的使用。通过文献研究方法的使用,笔者不仅对员工持股计划的概念、理论、已有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升华,而且聚焦了本书的研究问题,并为研究新时期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效果提供了文献支撑。

(二)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方法是指基于分析对象的相关数据,利用统计方法对研究对象的整体轮廓进行分析的方法。在本书中,“第四章 员工持股计划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第五章 员工持股计划的市场效应”“第六章 员工持股计划的财务效应”以及“第七章 员工持股计划的非财务效应”四个章节主要运用了统计分析的方法。其中,在“第四章 员工持股计划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中,通过统计分析方法,把握了新时期员工持股计划发展的基本现状;在“第五章 员工持股计划的市场效应”“第六章 员工持股计划的财务效应”以及“第七章 员工持股计划的非财务效应”三个章节中,通过统计分析方法的使用,笔者不仅有效地把握了经济计量模型中被解释变量的统计特征,而且也有效地把握了经济计量模型中解释变量的统计特征以及控制变量的统计特征;在“企业综合业绩度量指标体系应用”中,对614家新时期实施持股计划的上市公司综合业绩进行统计分析,以把握员工持股计划实施企业的综合业绩整体状况,以及财务业绩、客户业绩、内部业务流程业绩、学习与成长业绩状况。

(三)事件研究方法

学术界使用事件研究法(Event Study)最早见于Ball、Brown对股价变动的研究[10]和Beaver对交易量变动的研究[11]之中。主要做法是检验某一事件发生前后证券市场上公司股价的异常波动。一般情况下,关注短窗口(以日为单位)内股票价格对新增信息的反应。Caves[12]、Fama[13]对事件研究方法赞誉有加,他们认为事件研究法是一种逻辑严谨、操作简单的研究方法,在学术研究中应用广泛。在本书中,“第五章 员工持股计划的市场效应”一章主要运用了事件研究方法。通过事件研究方法,对员工持股计划的短期市场反应进行计量,以获得员工持股计划的短期实施效果评价。进一步地,本章根据考察期间内资本市场的不同态势划分区间,利用事件研究法,对不同区间的短期市场反应作进一步分析。

(四)经济计量方法

经济计量方法既可以从广义的视角进行理解,也可以从狭义的视角进行理解。其中,从狭义视角的观点看来,经济计量方法实质上就是对开展相关研究所构建的经济计量模型中参数的估计方法;与此不同,从广义视角的观点看来,经济计量方法不仅包括对经济计量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而且还涉及对经济计量模型相关变量的定义、对参数估计结果进行检验、对相关问题进行证实以及对经济计量方法所得到的结论进行应用等。根据本书的特点,笔者采用广义视角的经济计量方法。

在“第五章 员工持股计划的市场效应”中,为了探索员工持股计划各契约要素对员工持股市场反应的影响,本书构建了以超额收益率为被解释变量、以员工持股计划各契约要素为解释变量的经济计量模型,对员工持股计划各契约要素与员工持股市场反应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与此类似,在“第七章 员工持股计划的非财务效应”中,为了探索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非财务业绩的影响,本书构建了以企业综合业绩、财务业绩、客户业绩、内部业务流程业绩、学习与成长业绩为被解释变量,以员工持股计划的各契约要素为解释变量的经济计量模型,对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非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另外,在“第六章 员工持股计划的财务效应”中,将员工持股计划视作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构造反事实结果,运用双重差分方法深入考察员工持股与企业财务业绩之间的因果关系。

(五)规范分析方法

规范分析方法(Normative analysis)与实证分析方法相对应,是一种基于主观价值判断的分析方法,该分析方法所解决的问题是“合意性”问题,既包括对“什么是”的问题进行回答,也包括对“应该怎样”的问题进行回答[14]。在“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未来展望”中,本书对整个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进行了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含义。所以,规范分析方法的应用主体体现在第八章之中,对一般社会应该如何研究和处理本书的结论给出较为公认的价值标准。

表1-1 本书涉及的研究方法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