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影响效应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目标

本书对新时期中国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基础、研究现状、市场效应、财务效应以及非财务效应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以期实现澄清员工持股的市场效应、深入研究员工持股的财务效应、非财务效应,形成新时期对中国企业员工持股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的目标。

(一)清晰界定中国新时期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内核

1978年以来,员工持股计划在我国的推行经历了多次的反复,有时员工持股计划因多方的呼吁而涌现出大量的支持性政策和具体实践,有时员工持股计划因问题的涌现而遭受波折。究其原因,这同理论界、政策层、实践面对于员工持股计划概念理解的多样性和员工持股计划自身概念的模糊性不无关系,在对基本概念缺乏一致性理解的情况之下,员工持股计划推行过程中出现偏差自然不难理解。作为政策层面对员工持股计划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一次重要尝试,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无疑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2014年6月20日所发布的名为《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的政策文件中,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员工持股计划的内涵、外延等进行了权威的界定。在本书中,为了体现政策的延续性和创新性,笔者基于证监会对新时期员工持股计划的界定,并结合员工持股计划应有的基本含义以及在我国的具体实施情况,清晰界定中国新时期员工持股计划的概念内涵。本书从员工持股计划的参与对象、资金来源、股票来源、实施目标、本质属性等五个方面出发,对新时期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内核进行剖析。

(二)梳理回顾国内外员工持股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历程

员工持股计划实践首先发端于美国,现已在包括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在内的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推行。在本书中,笔者将分别对作为美洲典型国家的美国、作为欧洲典型国家的英国和法国以及作为亚洲典型国家的中国和日本等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政策和实践脉络进行回顾,并对这些典型国家推进员工持股计划实践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期借鉴典型国家的实践经验、总结我国推进员工持股计划的经验。不仅如此,为对中国员工持股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形成清晰的认识,本书还重点梳理了中国员工持股的历史沿革,将中国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1984—1992年的股份制改造与初步探索阶段、1993—2001年的调整反复与政策多变阶段、2002—2011年的紧急叫停与缓慢发展阶段,以及2012年至今的重新启动与规范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本书从板块分布、行业分布、资金来源、股票来源、企业性质、激励对象、持股比例等角度出发,对新时期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现状进行细致的统计分析。

(三)全面评价新时期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效果

在国内学者层面,对国外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政策实践进行解释、对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合理性进行理论分析,往往是以往开展员工持股计划研究多数成果的聚焦点;与之相反,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开展员工持股计划的研究则很少涉及。并且,限于早期数据获取的硬约束,纵然有学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员工持股计划相关问题开展了一定的研究,但也往往以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试点开展员工持股计划的企业为研究对象。显而易见,这种情形的相关研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研究方法层面的简单化、研究对象或样本数量层面的偏小化、控制变量的不足化、研究结果的欠科学性、研究结论的欠稳定性等。为此,在本书中,笔者聚焦于三个层面,对新时期我国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效果或影响效应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评价,这三个层面的影响效应既包括对员工持股计划的市场效应情况进行评价,还包括对员工持股计划的财务效应进行判断,也包括对员工持股计划的非财务效应进行分析。

第一,在本书中,笔者不仅对企业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市场效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而且还结合相关经验数据,在分类解析我国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计划过程中所出台的相关员工持股计划(草案)契约条款要素的基础上,全面阐释和检验了不同契约要素对于企业股东(所有者)财富效应的影响/反馈。显而易见,本书所提出的研究思路,不仅拓宽了社会各界对于我国当前员工持股计划实践情况的了解,而且深化了社会各界对于我国当前员工持股计划的资本市场反馈机制的认知;不仅能够为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通过员工持股计划的方式建立起更加科学、合理、适用的激励约束机制提供参考,而且对于员工持股计划政策的出台部门、员工持股计划实践的监督管理部门而言,在本书中所形成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也提供了理论和经验的双重支撑,从而更好地推进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进程以及相关配套措施的充实和完善。另外,2014—2017年,我国资本市场经历了“股灾”“熔断”等重大的波动,因此,本书在研究中分别考察不同市场态势下的员工持股计划市场反应,使结果更准确、更具说服力。

第二,对员工持股计划的财务效应进行研究,或者说对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同自身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是员工持股计划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即便如此,国内外实证研究并未得出一致结论,以往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对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和产生的财务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上,既缺乏员工持股对企业财务业绩影响机制的深入分析,也缺乏对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探讨。有鉴于此,本书创新性地运用PSM+DID方法,将员工持股计划视作一项准自然实验,对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财务业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地,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是否具有异质性,高科技行业企业与非高科技行业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是否存在异质性,本书对这一疑问又分别进行讨论。

第三,员工持股计划作为一项股权改革,必然会对涉及企业非财务业绩产生影响。因此,本书根据平衡计分卡理论,构建了企业综合业绩指标体系,并进一步提出了企业综合业绩指标度量体系,并以2014年7月至2017年9月614家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企业综合业绩指标体系,对样本企业实施员工持股之后的综合业绩状况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经济计量模型,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对员工持股计划所涉及的各契约要素与企业综合业绩之间的关系、员工持股计划所涉及的各契约要素与企业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员工持股计划所涉及的各契约要素与企业客户业绩之间的关系、员工持股计划所涉及的各契约要素与内部业务流程业务之间的关系、员工持股计划所涉及的各契约要素与学习和成长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尽管本书是该领域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但是作为一种初步尝试,将会为员工持股计划的实证研究提供全新的研究思路和视角。

二 研究意义

如前所述,通过对过去30余年来我国员工持股计划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初步的分析可以看到,以研究对象不同,我国学术界对于员工持股计划的研究往往沿着两条思路展开:一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针对西方发达国家所开展的员工持股计划、所面临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二是以我国企业为研究对象,针对我国企业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实践进行考察、对我国企业推行员工持股计划所体现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总结和概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针对我国员工持股计划所作出的顶层设计,拉开了新时期我国员工持股计划实践进一步发展的序幕,因此,在新时期,对员工持股计划的影响效应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第一,丰富国内关于普通员工持股计划的实证研究。有效解决理论层面的问题不仅对学术层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实践层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中,对于学术层面而言,有效解决理论层面的问题有助于对学术层面的争论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对于实践层面来说,有效解决理论层面的问题是更好地开展实践工作的前提或基础。员工持股计划虽然在我国的发展有近40年的实践,但是,从总量角度来看,我国目前对于员工持股计划的研究成果则不多,而且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员工持股计划进行研究的成果更是“屈指可数”。为此,从研究方法的视角,本书在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统计分析、事件研究、PSM+DID以及经济计量模型等方法,对新时期我国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

第二,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构建了企业综合业绩指标体系,为探讨员工持股与企业非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企业业绩是一个综合的表现,既包括财务方面,也包括非财务方面。员工持股计划作为一项股权改革,必然会对涉及企业非财务业绩产生影响。因此,本书创新性地根据平衡计分卡理论,构建了企业综合业绩指标体系,并进一步提出了企业综合业绩指标度量体系,以2014年7月至2017年9月614家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应用企业综合业绩指标体系度量这些企业的综合业绩状况。本书所构建的企业综合业绩指标体系为开展企业综合业绩评价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探索,并为探讨我国企业员工持股计划同非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为员工持股计划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第三,系统剖析新时期员工持股计划,进一步完善员工持股计划的内涵。有关员工持股计划的概念以及内核,国内外有过很多相关的界定。但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员工持股计划政策屡次反复以及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如前所言,究其原因,更多的是由于对员工持股计划本身的内涵和外延理解的不同、偏差、不透彻、不深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14年所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文件,对员工持股计划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在此基础上,本书对员工持股计划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挖掘。显而易见,本书的一大理论意义就是对新时期员工持股计划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进一步从员工持股计划的参与对象、资金来源、股票来源、实施目标、本质属性等五个方面出发,对新时期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内核进行系统剖析。

(二)实践意义

第一,厘清理论障碍,推进企业员工持股制度实践。新时期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已有三年多的时间,很多上市公司对员工持股计划的新政策作出了积极的反应,有的企业甚至已经发布了多期员工持股计划(草案)。但是,仍有一些上市公司以及大部分的非上市公司对此持观望与怀疑的态度。不仅如此,在2015年“股灾”之后,资本市场受到了巨大冲击,这对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实践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对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实践冲击的重要体现,我国部分原本致力于推进员工持股计划的上市公司甚至宣布暂停了员工持股计划的推行。本书结合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发展员工持股计划的经验,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员工持股计划发展的教训,对于员工持股计划的合理性问题,从理论的视角进行了回答和证实;对于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股份价格资本市场表现的积极影响、员工持股计划对于企业财务业绩的积极影响以及员工持股计划对于非财务业绩的积极影响,从实证的方面进行了详述,进而为企业是否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决策提供参考,为企业合理设计员工持股计划内容提供借鉴。

第二,为政府政策当局制定员工持股政策提供支撑,推进我国员工持股政策体系更好地发展。如前所述,在对中国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对员工持股计划领域的一般说法进行了科学的验证和系统的分析。除此之外,本书还具有其他方面的重要意义,比如:为新时期员工持股计划的相关政策提供佐证、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相关员工持股政策的出台提供理论参考等。从实践层面来看,无论是对于员工持股计划相关政策的制定者,还是聚焦于员工持股计划的市场监管主体,以推进员工持股计划新一轮试点为关键内容的“指导意见”的出台,都具有充分的研究依据,这些依据包括:通过20世纪90年代“盛极一时”的“内部职工股”问题的应对所取得的经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背景、国外学术界对于员工持股计划领域所开展的理论研究、国外政策层面制定推进员工持股计划的政策和实践层面开展员工持股计划的实践经验等。可以说,我国员工持股计划的制度设计本身是员工持股计划层面的一种新的制度创新。当前,我国员工持股计划处于持续的发展进程之中,为了进一步为我国政策层面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就需要对国内外的员工持股计划相关理论研究、政策逻辑和实践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考察,从而进一步为我国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提供政策依据,促进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更加规范和透明。总体而言,本书为员工持股政策的推行提供了理论研究上的支撑。

第三,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的推行提供支撑,推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深入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拉开了新时期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推进员工持股计划的序幕。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精神,在国资委等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下,我国各级各类国有企业纷纷开展员工持股制度试点工作。作为国有企业试点工作的重要考量,员工持股计划到底能否带来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是根本问题和前提。为此,本书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国有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财务绩效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国有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带来的企业财务绩效的改善高于非国有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本书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的推行提供支撑,也为我国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提供理论依据。

第四,拓展我国企业员工增加收入的渠道。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入新时代的战略判断,并明确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由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建立在稳定的收入基础之上,所以,基本矛盾的转变对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聚焦到员工持股计划推行的初衷视角,随着员工持股计划的推行,员工在作为企业雇员的同时,也成为企业的所有者,从而在保障员工基本工资性收入的同时,也进一步拓宽了员工收入的来源,从而为包括中层管理人员、技术骨干以及普通员工提高收入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