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
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人们的心情会十分低落,常常表现得闷闷不乐,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来。于是有的人会认为自己患上了“抑郁症”,并为此忧心忡忡。
其实,短时间的抑郁情绪和抑郁症并不是一回事。抑郁情绪只能算是普通的心理问题,它的持续时间较短,能够自行缓解,不会对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造成严重影响。
可抑郁症的情况却很不相同,它是一种精神疾病,患者会出现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有时还会有悲观厌世的想法,严重时可能引起自杀行为;而且患者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内心十分痛苦,身体也会受到影响,会出现失眠、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疲乏无力等多种症状。
30岁的谢敏是一名白领,她从事的是一份富有创意的工作,时间比较自由,同事们都表现得很有干劲,可她却总是提不起兴趣,甚至对工资高低都没有了感觉。
上级发现她状态不好,特地用微信给她发来鼓励的信息,可她看完后却没有受到任何触动。在她看来,一切都是那么“无聊”,不仅工作如此,在生活中,她也很少能够找到有意思的事情。
周末朋友找她一起逛街,她也表现得很不情愿。朋友好说歹说,她才同意出门,可无论是在逛商场时,还是到餐厅享用美食时,她都是闷闷不乐的,让朋友感到十分扫兴。
朋友问她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难题,所以才会心情不好。她想了想,皱着眉头说:“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最近好像感觉不到什么乐趣,就像心灵已经完全麻木了一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谢敏的“麻木”状态越来越严重,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失眠,早上不想起床,起床后还感到精神萎靡,食欲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有一天早上,公司要开早会,谢敏却怎么都不想起床,她躺在床上胡思乱想,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念头:“生命一点意义都没有,我真想做点什么,彻底摆脱这种空洞、无聊的生活。”
就这样,谢敏在床上躺了一整天,自我感觉非常痛苦,却又不知该如何摆脱这种状态……
很显然,困扰谢敏的已经不是普通的抑郁情绪,而是抑郁症。
根据DSM-5(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的诊断标准,在同样的两周时期内,出现下列症状中的5个或5个以上,并且其中至少有一项是“心境抑郁”或“对活动失去兴趣或愉悦感”,即可确诊为重性抑郁障碍(重性抑郁症)。
(注:不包括那些能够明确归因于其他躯体疾病的症状。)
1.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心境抑郁,既可以是主观的报告(例如,感到悲伤、空虚、无望),也可以是他人的观察(例如,表现为流泪)(注:儿童和青少年,可能表现为心境易激惹)。
2.几乎每天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对于所有或几乎所有活动的兴趣或乐趣都明显减少(既可以是主观体验,也可以是他人观察所见)。
3.在未节食的情况下体重明显减少或增加(例如,一个月内体重变化超过原体重的5%),或者几乎每天食欲都减退或增加(注:儿童则可表现为未达到应增体重)。
4.几乎每天都失眠或睡眠过多。
5.几乎每天都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由他人观察所见,而不仅仅是主观体验到的坐立不安或迟钝)。
6.几乎每天都疲劳或精力不足。
7.几乎每天都感到自己毫无价值,或者过分地、不适当地感到内疚(可以达到妄想的程度),(并不仅仅是因为患病而自责或内疚)。
8.几乎每天都存在思考或注意力集中的能力减退,或者犹豫不决(既可以是主观的体验,也可以是他人的观察)。
9.反复出现死亡的想法(而仅仅是恐惧死亡),反复出现没有特定计划的自杀意念,或有某种自杀企图,或有某种实施自杀的特定计划。
对照谢敏的情况,我们会发现她已经出现了“心境抑郁”“对活动失去兴趣”“食欲减退”“失眠”“疲劳或精力不足”“有自杀意念”等症状,属于重性抑郁症。
如果谢敏不及时接受治疗和自我调理,抑郁症将会严重影响她的社会功能,使她难以应对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并有可能引发自杀这类极端行为。
因此,像谢敏这样的抑郁症患者一定要对自己的情况加以重视,并要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1.正确认识抑郁症
由于对抑郁症缺乏足够的了解,很多患者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情况是抑郁症,会和失眠、心情不好相混淆,导致错过了寻求专业帮助的机会。因此,患者需要多了解心理学知识,能够觉察到抑郁症的“信号”,以便及时接受诊治。
另外,有的患者会认为抑郁症是“不治之症”,并会因此产生羞耻感,从而出现隐瞒病情、回避社交的行为,而这会进一步加重他们的抑郁、痛苦情绪,导致病情恶化。
事实上,就算是重度抑郁障碍也是有痊愈的可能的,患者应当树立起自信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结合自我心理调整,才能让自己逐渐走出阴霾。
2.积极进行自我调整
抑郁症的自我调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人际关系调整:患者应当注意锻炼人际交往技能,以便改善人际关系,获得朋友、亲人、爱人的关怀、支持和鼓励,有助于预防和克服抑郁情绪。
(2)认知调整:患者应当改变“无助”的思考模式,即不要以负面的方式来解释和印证自己的经验,也不要对未来抱持悲观的看法,而是要学会客观地分析和看待事物,做出符合逻辑的推断,从而摆脱扭曲的认知,避免抑郁情绪不断堆积。
(3)生活习惯调整:经常从事中等偏上强度的运动,如跑步、登山、攀岩、打网球等,能够促进内啡肽的分泌,起到缓解压力、增强愉悦感的作用,有助于改善低落的心境。不过,之前没有运动习惯的患者应注意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不可急于求成。
除定期运动外,患者还应注意保持均衡、健康的饮食,以便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营养,从而能够保持精力充沛、身心舒适,有助于减少出现精神健康问题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