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敏捷组织:云钉一体驱动组织转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技术架构、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和技术基础设施等都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新技术体系的应用是组织业务创新和管理变革的重要驱动力。

1.2.1 技术架构之变

技术架构正在进行大迁徙,云化、数据化、移动化、智能化是主要趋势。企业要顺应这些趋势以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并进行业务创新和管理变革。

(1)从传统IT架构向云原生数智化架构转变

面对不确定的复杂环境和个性化的、多样化的用户需求,为了有效支撑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务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数字技术架构也进入了大迁徙阶段,正在经历从传统IT架构向基于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AI、区块链等新技术的云原生数智化新技术架构迁徙。

传统IT架构与云原生数智化架构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异,如表1-4所示。

表1-4 技术架构的发展变化

(2)从服务器客户端向云边端一体化数智化操作系统转变

传统的IT技术架构由服务器操作系统和客户端程序组成。当前的技术平台是由云计算、商业平台、边缘计算和终端一体化融合而成的数智化操作系统,阿里云将其简称为一体化数智化操作系统。云计算平台为PC端、移动端等提供云服务能力,让这些终端具有云端极致的算力、大规模存储能力、高度安全的能力。商业平台提供统一的组织数字化和业务数字化应用的业务中台、组织中台和数据中台,为业务和组织赋能。边缘计算让部分算力在本地实现,提供低延时的服务并降低对网络的消耗。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设备实现数据的处理和采集,并将数据上传到云上,通过与云平台协同进行大规模的计算。云边端一体化能发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能力,让万物互联、万物皆有算力,为组织应变各种环境变化赋能。

1.2.2 技术开发之变

技术开发向更加开源、更易于开发、低代码开发的方向发展,以适应业务需求的快速变化。

(1)从封闭开发向开源开发转变

过去,软件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是源代码。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定义世界成为时代的趋势,软件开源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曾指出,开放、共享、协同、生态、共享共治、奉献为先,这是开源精神的本质。开源可以实现全球化协作与创作,汇聚众人的智慧;可以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升级的便利,降低开发成本;可以通过无数使用者和开发者的使用和测试,使软件更加稳定与可用。正如Linux之父李纳斯·托沃兹所说:“曝光足够,所有的缺陷都是显而易见的。”

截至2020年,阿里巴巴的开源项目数已超过1000个,覆盖大数据、云原生、AI、数据库、中间件、硬件等多个领域,全世界有70多万名开发志愿者参与 GitHub Star。阿里巴巴是Java全球管理组织JCP最高执行委员会的唯一中国代表,也是 Linux、RISC-V、Hyperledger、MariaDB、OCI等多个基金会的重要成员。

(2)从复杂代码开发向低代码开发转变

低代码开发是一种通过可视化进行应用程序开发的方法,它能使具有不同经验水平的开发人员通过图形化的用户界面使用拖拉拽组件和模型驱动的逻辑来创建网页及移动应用程序。低代码开发可以简化应用程序的开发,实现开发一次即可跨平台部署;还可以加快云端、移动端数据的集成。

高德纳(Gartner)的《2021年中国ICT技术成熟度曲线报告》涵盖了20项新兴技术和实践,低代码应用开发平台被首次纳入,反映了低代码开发技术的巨大潜力。据高德纳预测,到2025年,企业70%的新应用将会通过低代码或无代码技术开发。

低代码应用开发平台让开发环境逐步便捷简易,试错和迭代速度更加快捷,企业创新与协同能力快速加强。但是,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不同规模的组织面临的应用开发痛点往往是不同的。对于规模较大的组织,随着组织内部数字化转型逐渐深入,IT部门往往无法快速响应大量的长尾需求,导致组织内人员使用过时、低效的工具,进而无法满足组织内多元化的需求。基于此,组织中一些不具备应用开发经验的人员可以利用低代码开发平台开发应用程序。而对于规模较小的组织,由于在数字化领域缺乏人才和基础设施,它们可以通过低代码平台搭建组织的核心业务应用。

1.2.3 技术应用之变

技术应用是为了支撑敏捷化的业务创新、业务管理协同和智能决策,数据驱动、协同集成和智能决策是技术应用的重要趋势。

(1)从功能驱动到“协同+数据”双驱动转变

过去,技术应用是一种业务功能驱动的过程,用户提出什么样的需求,软件开发商就开发相应功能的应用系统,应用系统局限于实现一个个用户需求的功能菜单。但是,过去的应用系统忽视了对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用户使用互联网应用系统或各类移动App的频率不断提升,随之在互联网上产生了海量数据,这些数据往往蕴藏着更多潜在的用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也蕴藏着业务运行的规律。这就要求建立数据中台体系来驱动各类技术应用,用数据中台实现各类技术应用中数据的“汇、通、管、用、评”,从而形成数据驱动的业务系统和各类App。这个过程就是“协同+数据”双驱动技术应用的过程。在数智化时代,将技术应用系统集中在云平台上,可以使数据实现快速汇聚及高效流通,技术应用将更加智能化,协作及沟通将更加高效。例如,特步公司将订单、商品、物流、支付、会员等应用系统集中到云端,使业务和运营尽量在线化、数字化,从而使自身的技术应用更加智能化。

(2)从流程自动到智能决策转变

过去,技术应用系统的主要作用是辅助业务人员实现功能自动化和流程自动化。在数智化时代,通过融合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软件智能化将成为现实。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日益深入,数智化能力逐步被行业化和标准化,智能算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联机分析、深度学习算法、优化技术、预测技术等广泛应用,智能机器在业务服务、风险管控等方面能够自动作出更加合理的决策,并不断形成良性的机器学习反馈闭环,最终可以替代用户实现高效决策。

1.2.4 技术基础设施之变

技术基础设施不再局限于通信网络或数据中心,而是要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

(1)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向数智化基础设施转变

过去,技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包括光纤网络、移动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等。它是保障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具有投资金额高、建设周期长、应用广泛的特点。

在数智化时代,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日益演进,技术基础设施正经历智能化转型,物联网成为“神经末梢”,固定和移动网络成为“神经网络”,云计算数据中心成为“枢纽”,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成为“大脑”,区块链网络成为“免疫系统”,互联网基础设施正在向智能互联网基础设施演变[5]

(2)从传统基础设施向数智化融合基础设施转变

在数智化时代,随着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深入融合应用,数智化融合基础设施能够支撑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数智化融合基础设施具有大平台、大运营、专业化、社会化、知识密度高的特点,主要包括工业互联网、智能车联网、智能物流等基础设施。

传统基础设施与数智化融合基础设施有很多不同之处,如表1-5所示。

表1-5 传统基础设施与数智化融合基础设施对比

当然,数智化融合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并不是没有相通之处,从“连、通、流、配、值”五个角度看,二者的相通之处如表1-6所示。

表1-6 传统基础设施与数智化融合基础设施的相通之处

数智化融合基础设施已经在每个人身边悄然产生影响,我们每天使用手机流畅地看视频、购物、直播,背后都是数智化融合基础设施在发挥作用。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架构在数字基础设施上的钉钉音视频技术默默支持着很多用户在线办公和在家上课,每天发起的在线会议数量突破1亿人次。

阿里云智能提出了数智化基础设施框架体系,如图1-13所示,其底层是云计算基础设施,通过整合物联网、AI等数字技术,构筑数字化融合平台和基于智能化物理基础设施的智能服务体系,支撑政府、企业和个人应用。

图1-13 数智化基础设施框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