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三行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虎门炮台是控制洋船进出广州的关键,与十三行息息相关

虎门古称虎头门,泛指位于广州南沙区和东莞虎门镇之间的珠江水道,以突起于珠江口的大虎、小虎二山而得名,是广州出海的交通咽喉,粤省海防最重要的门户。康熙二十六年(1687),清政府在太平镇石旗岭建虎门寨,嘉庆十五年(1810)水师提督驻扎虎门。自康熙年间起,以迄鸦片战争前,在虎门口陆续建成由十余个炮台组成的三道防线,由广东水师提标中营、右营驻守。在战船配置方面,形成了有米艇、捞绘船、快蟹巡船交织的巡缉网络。

从乾隆九年(1744)起,依靠虎门炮台,清朝开始控制虎门海口进出船只。乾隆九年四月,广州府海防军民同知印光任鉴于过去对澳门管理和船舶出入,均无一定规章,特首定管理番舶及澳夷章程七条,其中第二条明确规定:“洋船进口,必得内地民人带引水道,最为紧要。请责县丞将能充引水之人详加甄别。如果殷实良民,取具保甲亲邻结状,县丞加结申送,查验无异,给发腰牌执照准充,仍列册通报查考。至期出口等候,限每船给引水两名,一上船引入,一星驰禀报县丞,申报海防衙门,据文通报,并移行虎门协及南海、番禺,一体稽查防范。其有私出接引者,照私渡关津例,从重治罪。”[11]这里的“口”也就是“虎门口”。由此时开始,洋船进出虎门有了明确的规定,每艘来广州的外商船只先在澳门办理手续,再领取进港牌照,雇两名中国正规的引水(领航员)后才能进入虎门。两名领航员中一名领航,另一名去相关管理机构申报。不依此法进入虎门者,一律严加查办。“一体稽查防范”的职责由虎门协(炮台)与南海、番禺县共同承担。由此,虎门炮台明确成为广州黄埔港和粤海关管理海口、控制进出商贸船、查禁走私船的关卡,矛头直指十三行营销的核心——外洋商船进出广州。这种职能直到一口通商废止方才结束。

正如任何海关都有武装部队支撑一样,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之时,虎门炮台日常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粤海关的口岸管理。随着海上航运业进一步的发展,对虎门的管理力度也逐步强化。至迟在嘉庆初年虎门炮台已成为黄埔港和粤海关控制进港船只的第一道关口和出港船只的最后一道关口,承担起了对商船“验照放行”的关键职责。嘉庆十四年四月二十日(1809年6月2日),广东新拟定的《民夷交易章程》送京审批,其中第四条“夷船到口,即令引水先报澳门同知,给予印照,注明引水船户姓名,由守口营弁验照放行,仍将印照移回同知衙门缴销。如无印照,不准进口”,[12]明确规定对进出口夷船“由守口营弁验照放行”。这里所说的“口”,就是虎门口;所谓“守口营弁”就是虎门炮台守军。而外国船只要离开广州港时,要先去粤海关领红牌,然后在通过虎门炮台时由“防弁验明印凭”,才可放行。清朝广东当局屡屡用不给在黄埔的洋船发放出口红牌的办法来禁止其离去。在1810年的黄亚胜案中,粤海关监督常显就不给英船发放出口红牌,禁止其离去,以此来迫使其交出凶犯。嘉庆二十年(1815),广东当局明确规定:“货船领牌出口,由税口知会炮台验放,以免阻止。”[13]林则徐也曾下令粤海关不给外夷商船发放出虎门的红牌,以此逼迫他们交出鸦片。

随着进口商船越来越多,炮台对进入虎门口的外洋商船的管理也日益严格,鸦片战争前甚至达到当外国商船进虎门后,是由虎门炮台派兵押送至黄埔。关天培曾说:“向例夷商船只一进口门,沙角防弁即须禀报并知会前途。其镇远、横档弁兵即须轮流押送至黄埔交替。”[14]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虎门海口战云密布之时,虎门炮台对进入虎门的洋船审查达到历史上最严厉的时期。时任两广总督邓廷桢上奏:“虎门海口为粤海中路咽喉,通商番舶,络绎往来。现在筹议海口章程,自应妥为布置,以密巡防。”[15]“妥为布置”的方案就是将沙角炮台“改作号令炮台,此后遇引水引带番舶到口,防弁验明印凭,即放大炮一声,知会前途;一面开单报明提督。如无引带文凭,即系奸夷,则于台面高处插立大纛一杆,知会大角弁兵立即开炮轰击。固不能截其不前,亦可挫其锐气,前路各台闻炮声联接一体预备。仍需派一兵飞报虎门接应。”[16]虎门海口被彻底管控起来,众所周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爆发的中英穿鼻洋海战,就是因为虎门炮台的广东水师为了维持海口秩序,制止英国军舰“窝拉疑”号和“海阿新”号武力阻截英国商船“皇家撒克逊”号按规定报关入口而引起的。这样的“管理”对十三行生意的影响可想而知。

随着炮台在口岸管理中的职责越来越大的同时,一口通商导致的进出口商船大量增加,虎门管理任务也随之急速扩大,由此导致嘉庆、道光时期虎门口管理设施即炮台急骤增加。嘉庆时新建了沙角、新涌、萑门、镇远、横档月台、大虎台等炮台;道光时(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新建了大角、威远、永安、巩固、靖远台。三四十年间就在虎门海口形成了国内最大规模的海防炮台群并以之组成了三道防线。最极端时甚至在江上拉起了两条铁链以防范走私船只硬闯海口,目标直指外洋商船逃税。林则徐在视察虎门铁链后十分自豪,高兴之时不免说出如此大费周折的目的:

设有不应进口之夷船妄图闯入,虽遇顺风潮涌,驾驶如飞,一到排链之前,势难绕越。即谓夷船坚厚,竟能将铁链冲开,而越过一层,尚有一层阻挡。就令都能闯断,亦已羁绊多时。各台炮火连轰,岂有不成灰烬之理。似此重重布置,均极森严,闻黄埔及十三行出入夷人,行舟过此,皆懔然生惮心,于海防实属有益。[17]

到1839年时,十余座炮台和两道拦江铁排链已能将虎门水道口完全封锁,可以彻底截断船只的随意出入。可见清朝重点考虑的问题在于如何防止和阻击船只未经许可擅自通过、卡住商船和走私船随意进出海口,而不是抵御来自军舰的进攻。另外,虎门炮台的军队建设也体现出它的这种管理职能,日常训练主要集中在防止商船违例进出和走私船偷渡,而很少考虑抵御军舰火炮的攻击。道光十九年九月初五日(1839年10月10日)在虎门炮台林则徐观看广东水师的操练后上奏:

所有九台大炮及施放各项火器,高低远近,悉依臣关天培所定尺寸施放,尚合准绳,各台炮火,夹攻靶船,辄被击中,将弁谙于号令,士卒习于波涛。维时进口夷船下碇远观,声势极为壮盛。又饬专管排链弁兵,分驾划船,将各排链按法启闭,较前愈为便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