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虎门炮台促成“一口通商”政策落地广州
从广州出海必须要经过虎门,因此从事对外贸易的广州十三行与控制虎门的虎门炮台有着天然的关系。广州黄埔港到珠江口之间有着一段易于通航的宽阔的黄金水道。这条水道自黄埔港出来后,一路河道宽阔无险可守,但在虎门出海口河道收窄,形成束口,两岸对峙形势险峻。康有为有诗形容为:“白浪如山过虎门。”虎门就像大门一样,是黄埔港和粤海关的天然屏障和设置控制的最佳地点。“虎门距省百八十里,洋阔水深,乘潮驭风,不过一夜可到。十三行往来贸易,凡四十余国,莫不以虎门为总汇焉。”[6]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开放海禁,次年,设粤海关行署于澳门,闽海关于漳州(实在厦门),浙海关于宁波,江海关于云台山(镇江),以此江浙闽粤四海关负责清朝外贸事务,广州对外贸易逐渐形成。
初期的粤海关名义上是在澳门,实际货物装卸点是在广州黄埔村。因此外洋商船是要经过虎门到黄埔完成货物交接的。值得注意的是,与此同时清朝在虎门建造了这里最早的三座炮台,即南山、横档和三门炮台。可见虎门炮台的出现就与广州通商口岸相关。
粤海关下辖省城大关等7个总口,虎门口隶属于省城大关。按其职能之不同,粤海关各口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正税口、挂号口与稽查口。设在虎门横档炮台内的虎门口与黄埔村酱园码头的“黄埔挂号口”一样,是省城大关重要的挂号口,在此征收的挂号杂费每年约300两白银。[7]外国商船在虎门,就要向横档炮台所在地横档岛上的粤海关虎门口税馆纳税,接受监管。横档炮台也因此被外国人称为“税馆台”。[8]
被控制起来的虎门海口使广州口岸从一开始就有别于其他三处通商口岸,安全管理独占鳌头,给以后广州独享一口通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之后的实际通商贸易中,分布在虎门及珠江上的炮台保证了粤海关虎门口业务的正常开展,使广州口岸对进出口的商船形成了比较严密的管理体系,被清王朝认为是四大通商口岸中最安全的口岸。因此在雍正五年(1727),清王朝解除南洋贸易禁令时,在全国的海岸上只允许广东虎门等两处出口,其他口岸一概不准放行。也是同样的理由,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废除四口通商,选择了广州为全国一口通商之地,规定西洋商船只许在广州收泊交易。在四处通商口岸中,广州口岸非常明显的优势是“且虎门、黄埔等处在在设有官兵,较之宁波可以扬帆直至者,形势亦异”。[9]有学者指出,广州胜出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多数官员强调海防安全,认为广州比宁波易于控制,政治压倒一切,海防安全比外贸利益更重要”。[10]在这场事关前途发展的竞争中胜出的广州,从1757年到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的近百年间,成为中国唯一的法定对外通商口岸。众所周知,这也才给十三行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构筑了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