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扶贫理论及其内蒙古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民族教育扶贫研究相关成果

学者傅佑全在《教育扶贫是实施精准扶贫国家战略的根本保障》一文中提出,把教育扶贫与开发纳入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中并作为首要选项实施,这样既有模式创新更有理论创新,才能达到扶贫的标本兼治。[31]

张翔通过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理论研究,认为教育精准扶贫是一个集理论、战略、政策和行为为一体的完整系统,该系统包括教育扶贫主体博弈机制、教育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机制、教育扶贫项目、精准运行机制、教育扶贫精准考核与监督机制等。[32]

肖庆华、毛静通过对贵州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实证研究,认为建立教育扶贫的沟通协商制度,完善贫困学生的资助机制,完善贫困学生助学体系可有效实现贫困学生脱贫减贫。[33]

刘冠男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通过对吉林省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研究,认为通过教育扶贫可以实现贫困人口的发展,发展教育是当前改变贫困地区状况的根本,想要提高贫困地区的生产率,就一定要从改变教育模式做起。摆脱贫困是一个内外力合力作用的结果。一是要靠贫困主体的自身努力,这是决定性因素,但是也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动作用。贫困主体因为自我发展能力的低下经常体现面对贫困无可奈何、束手无策的状态,缺乏改善贫困现状的途径或者方法。或者从根本上讲贫困是缺乏手段、能力和机会。因此,要克服贫困,就要给贫困者以扶持。换言之,社会不应该仅仅被动地保障贫困者的最低生活水准,而应该更多地把注意力投向铲除使人们陷入贫困的根源,主动地保障贫困者拥有必要的手段、能力和机会。[34]

曾天山在《教育扶贫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一文中指出,我国扶贫工作走过了福利救济、经济开发、综合精准的发展轨迹,针对现存贫困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92.9%的状况,教育扶贫需要更加精准施策,着重提高质量效益,突出能力建设,既扶教育之贫,又通过教育扶贫充分发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和提升脱贫致富技能的作用。[35]

陈立鹏、马挺、羌洲在《我国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主要模式、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以内蒙古、广西为例》一文中指出,我国少数民族特困地区是国家扶贫攻坚工作中的重点,这些地区大多经济社会落后,自然环境恶劣,一般扶贫办法很难实现脱贫减贫。从近几年民族地区扶贫涉及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看,教育扶贫是诸多扶贫方式中比较有效且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手段。未来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工作要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经费分担机制,加强民族特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以此实现教育扶贫工作的良性发展,帮助民族贫困地区人口脱贫减贫。[36]

上述国内学者目前对教育扶贫的研究多从教育扶贫的理论和实际工作出发,进行了积极有意义的探索,但没有从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出发,未能对不同民族贫困地区的贫困现象展开系统研究,尤其缺乏对民族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模式的研究。

本书作者在对内蒙古农牧区贫困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对教育扶贫研究体现在《多维文化视角下蒙古族聚居区贫困问题探析——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为例》[《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年第1期]、《多维文化视角下蒙古族聚居区反贫困问题的政策选择——以通辽市为例》(《民族论坛》2011年第7期)、《提高农牧民科学素养对“扶贫增收”的重要性》(《中国蒙古学》2014年第5期)、《论民族地区扶贫方略中的民族教育优惠政策》(《满族研究》2012年第3期)、《民族发展扶持政策与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建构——以民族教育发展扶持政策为例》(《满族研究》2013年第2期)、《民族教育优惠政策与民族地区的“扶贫增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等文章中。提出教育贫困是农牧民贫困形成的重要原因。一是因为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而导致的发展无力、脱贫乏力;二是因为子女接受教育产生经济负担过重导致家里供养能力不支陷入贫困。对民族教育扶贫的路径也主要围绕此两点展开,核心思想集中在一是构建民族教育扶贫政策体系;二是推进民族教育扶贫政策的深入实践;三是对各级政府教育扶贫能力的现代化。


[1]转引自柴葳《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党中央国务院强力推进教育扶贫工作综述》,《中国教育报》2016年3月3日。

[2]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教育现代化创新实践》,《中国教育报》2016年4月21日。

[3]章奎:《我区学前毛入园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47%》,《内蒙古日报(汉)》2016年3月23日。

[4]王连英:《徐建新委员:170多万人甩掉贫困帽》,《内蒙古日报(汉)》2016年1月28日。

[5]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内蒙古自治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nmg.gov.cn/fabu/xwdt/pic/201803/t20180329_665945.html。

[6]王连英:《徐建新委员:170多万人甩掉贫困帽》,《内蒙古日报(汉)》2016年1月28日。

[7]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内蒙古自治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nmg.gov.cn/fabu/xwdt/pic/201803/t20180329_665945.html。

[8]郝文婷:《内蒙古10年350亿资助困难学生》,《中国教育报》2018年1月26日。

[9]张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内蒙古九成旗县已达标》,《人民日报》2017年10月30日。

[10]章奎:《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计划6成面向贫困旗县》,《内蒙古日报(汉)》2016年3月23日。

[11]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教育研究》2016年第7期。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第85页。

[13]张琦:《教育扶贫的特殊地位和作用》,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1812/t20181228_127。

[14]本书所用数据除特殊说明外均由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提供。

[15]陈南岳、周晓东:《摆脱贫困恶性循环的探讨》,《经济问题探索》2000年第3期。

[16]《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320页。

[1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701/c405440-28515954.ht。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第85页。

[19]张艾力:《“扶贫攻坚”背景下内蒙古地区贫困问题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20]徐贵恒:《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新解》,《中国民族》2010年第11期。

[21]张艾力:《“扶贫攻坚”背景下内蒙古地区贫困问题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22]李澈:《教育部直属高校全部参与扶贫》,《中国教育报》2016年1月23日。

[23]陈永清、阳镇:《民族乡村农民收入困境的影响因素基于广西河池民族乡村的调查》,《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1期。

[24]李立国、黄海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高等教育作用更重大》,《光明日报》2015年12月8日。

[25]张艾力:《多维文化视角下蒙古族聚居区贫困问题探析——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为例》,《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年第1期。

[26]吴理财:《论贫困文化》,《社会》2001年第8期。

[27]单丽卿:《教育差距与权利贫困——基于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实践困境的讨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3期。

[28]《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号),http://www.gov.cn/ztzl/nmg/content_412402.htm。

[29]刘传铁:《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人民日报》2016年1月27日第5版。

[30]《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第24页。

[31]傅佑全:《教育扶贫是实施精准扶贫国家战略的根本保障》,《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32]张翔:《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机制探究》,《教育导刊》2016年第6期。

[33]肖庆华、毛静:《贵州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扶贫的现状、问题及路径》,《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年第3期。

[34]刘冠男:《吉林省贫困地区教育扶贫问题研究》,吉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6。

[35]曾天山:《教育扶贫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中国教育科学》2017年第3期。

[36]陈立鹏、马挺、羌洲:《我国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主要模式、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以内蒙古、广西为例》,《民族教育研究》201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