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案例研究报告(2011-201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浦东公益服务园的运营机制与创新所在

浦东公益服务园是浦东新区民政局为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支持社会组织发展而实行的一项社会创新。目的是整合公益服务机构力量,将公益园打造成为社会组织创新、合作、成长的“生态园”。

浦东新区2008年起开始筹划建立浦东公益服务园,2008年年底启动该项目,选址于浦东新区大陆家嘴区域的峨山路613号,原上海东星手帕厂,开园总面积为3200平方米,后拓展为4200平方米。2009年12月15日正式开园,公益服务园秉持“公益服务社会、合作促进发展”的核心理念,以“培育公民意识 分享公益理念 建设和谐社会”为其使命,从一开始政府就确定了“企业提供办公用房和物业服务、政府提供财政补贴和入驻标准、社会组织自我管理和服务”的运作思路;确定了入驻的社会组织要具有枢纽型、支持型、专业型、孵化型四类标准,意在使园区内的社会组织真正发挥对浦东公益事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具体而言,入驻园区的有能够承接政府社会服务的组织,有政府希望重点培育与发展的组织,有能为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专业组织,还有能为社区组织提供服务的组织。因此园区积聚的是在浦东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它们均可享受政府提供的办公补贴和运营补贴,并享受财会代理、法律咨询等服务。而政府则通过这种积聚得以有效地对社会组织加以孵化培育,进行资源整合,实现服务共享,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但是更重要的是公益组织之间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这些组织积聚在一起,成为当地公益组织的大本营和指挥部。向社会展现了公益组织在社会领域中的巨大能量,打造了多个公益品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运作模式,产生了突出的成效。浦东公益服务园是全国第一个旨在扶持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公益服务园区,是中国首个公益组织集聚办公并提供多种共享服务的园区。

(一)公益服务园的运营机制

在园区内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园区管委会,无论是公共空间的使用,还是管理制度的制定,都是由入驻的公益机构共同商定并且依此执行。社会组织入驻园区办公后不久,自发组建了“浦东新区公益组织项目合作促进会”,推动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经过三年的运作,形成了“专业孵化、规范引领、人才输送、公共服务、项目发展、供需对接”六大机制,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和溢出效应,已经成为具有良好公益发展生态的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孵化、集聚基地,成为加强政社合作、开展公益项目供需对接和成果交流的创新服务平台。

落户在浦东公益服务园的社会组织,像浦东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浦东社会工作者协会、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等一批社会组织,不仅依托公益服务园发展壮大自己,而且也提升自身的品牌和形象,生动地诠释了公益服务园“公益服务社会,合作促进发展”的核心理念。

第一,最主要的是专业孵化机制。浦东公益组织发展中心选择创新性强、有发展潜力的组织入壳,通过提供场地、小额补贴等扶助初创期公益机构成长。社工协会以团队组建、能力建设、参与理事会治理等方式培育8家社工类公益机构。NPI公益组织发展中心正是其中之一。

NPI公益组织发展中心是在上海浦东政府正式注册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以“政府支持、民间力量兴办、专业团队管理、政府和公众监督、民间公益组织受益”的模式进行运作,旨在为初创和中小型民间公益组织提供关键性支持,积极探索在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初级阶段,非营利组织的支持性组织的发展道路。NPI的主要职能有孵化器、公益创投、能力建设、社区服务平台和基金会业务,其中最为人熟悉和称道的,就要属公益组织孵化器。

公益组织孵化器项目由NPI于2006年设计成型,孵化器的使命是专门培育新的有创新性的公益组织,发现和支持有潜力的社会人才。特别是对初创和中小型社会组织提供关键性的支持。2007年4月在浦东新区支持下正式运行,通过申请、评估等一套严格的程序,为创新性强、有发展潜力的社会组织,提供办公场地、办公设备、能力建设、小额补贴、注册协助等;给被孵化机构提供专业的指导,减少它们在后勤、办公方面的困难;让优秀的项目赢得时间和机会去成长,探索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公益孵化器”的对象是本土的初创和中小型社会组织。NPI的“孵化时间”在1~1.5年,主要是帮助初创期的NGO化解最关键的问题,包括场地、资源、专业人才、能力建设、身份注册等。同时也会发掘、培育有志投身公益领域的“社会企业家”和公益“职业经理人”。以专业团队对“孵化器”里的NGO进行一对一的能力建设,包括战略规划等,并为它们提供办公场地及设备。

几年下来,NPI已从最初的“找项目”,变成了“选项目”。想要“入壳”的项目都是经过层层筛选,至少也是“十里挑一”。“多背一公斤”、“新途”、“青翼”等社会组织已经成长为业内的知名公益组织。浦东公益组织孵化器模式不仅已向全市其他区县推广,同时已成功复制到北京、深圳、成都和南京等地,拓展了社会组织培育的新路。在园区,同样肩负“孵化”任务的还有浦东新区社工协会。社工协会的针对性更强,已成功“孵化”出“乐群”、“乐耆”等一批“乐”字辈的社工组织,服务各类弱势群体。

公益组织“孵化出壳”后,一旦独立,就要自负盈亏,公益组织在新生阶段力量薄弱,浦东新区公益组织项目合作促进会(一个团结和服务公益组织的机构)“通过财务咨询、招投标代理等方式为公益组织提供服务,推动其健康、规范发展”。帮助它们提升能力和壮大力量。为服务提供方找项目,为服务需求方找组织,是促进会一项重要服务内容。促成有需求的政府部门来购买公益组织的服务,政府和公益组织之间顺利对接,为发展中的公益组织赢得更充裕的经费支持。

第二,规范引领机制。公益服务园是公益界行业标准和规范的诞生地,浦东居家养老评估和指导中心、福苑养老事业发展中心等机构,通过实践与研究,发布多项行业标准或服务规范,对于规范行业、引领公益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第三,人才输送机制。公益园内从业人员以高学历、高素质年轻人为主,使公益园成为一个人才汇聚,新思想、新理念交汇的场所。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四惟社工培训中心等专业机构通过培训及与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园内园外培养和输送人才,并为社会组织提供能力支持。

第四,公共服务机制。园区为入驻机构提供场地开展创业扶持、经验分享等活动,通过公益展厅、公益网等进行公益机构及项目宣传。促进会针对机构需求推出财务咨询及托管、招投标代理和注册代理等公共服务,制定公共服务制度。

第五,项目发展机制。公益园优先吸纳具有项目发展能力的社会组织入驻。社会组织通过开发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服务项目获得社会认可。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公益社工师事务所等机构所提供的社会服务已涵盖10多个领域,20几个项目。

第六,供需对接机制。公益园为政府和社会组织的项目合作提供了对接平台:一是通过浦东公益网和公益活动月等载体发布供需信息,二是通过项目推介会、公益招投标、参观接待等形式促成供需对接。

浦东公益服务园正日益成为公益理念的发源地、公益动力的补给站、公益组织的大本营,以及公益人才的大家庭,通过覆盖公益产业链的上、中、下游,构成完整自治的公益生态圈。

(二)公益服务园的创新之处

具有决定性的创新是政府战略认识的创新。浦东公益服务园率先探索建立“政社合作、政社互动”的新型关系,加快培育与“小政府”管理体制相匹配的“大社会”,加快打造政社互动的工作平台,有力地促进了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同机制的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的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的互动。在浦东公益服务园不仅仅是社会组织,而是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三个部门的集聚。这种交汇使来自各个部门的资源能够融合在一起,产生聚合效应和新价值。使公益服务园成为向社会输出管理模式和公益理念,引领浦东新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方向的风向标。浦东探索“政社合作、政社互动”、培育“大社会”的新意在于,新区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之间形成的新型关系,既不是传统的行政隶属,也不是松散、平等的各自为政,而是在政府大力支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背景下的互动式合作,政府通过社会组织提供的需求信息制定科学的政策,社会组织则通过精确把握政府的政策方向来确定自己的服务重点,从而建立起良性的、相互促进的互动式合作关系。

其创新主要有:

第一,专业孵化,园区集聚是最大的制度创新。园区集聚整合了群体力量,有利于公益组织间的合作、公益资源的整合以及公益力量的壮大。已使相互合作、整合力量的公益理念在园区达成共识,成为常态。专业孵化是浦东新区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培育新模式的创新之举,它推动了公益社会组织由单一的行政培育模式向社会共同培育模式转变。社会培育在专业性、灵活性、适应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表现明显。

第二,组织形态的创新。把发展单一的服务性组织拓展到探索、支持、推动枢纽型、支持型、专业性的社会组织,打造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公益生态园,以枢纽性、支持性、联合性社会组织为主体的公益共同体。

第三,服务功能的创新。把简单的场地、资金的扶持拓展到机构孵化,能力提升,文化培育、业态完善、人才高地、供需对接等多个要素,发挥多元化、复合型的服务社会和社区的引擎功能。通过多部门合作和社社合作,园内机构不断提升和拓展其服务能力,发挥了多元化、复合型的服务社会和社区的功能。

第四,构造完整的要素支持系统,打造公益生态链,实现并促进了可持续发展。公益服务园为社会组织提供资金,场地,资源,孵化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要素支持系统。除了服务各类公益组织,园区还有一些特殊的机构,负责孵化培育公益组织,整合公益资源。孵化、扶持、整合以及后续的宣传缺一不可,形成上中下游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在整个公益“产业链”上为公益组织保驾护航,实现浦东公益服务园的长远效益。

第五,打造浦东基金会服务园解决资金问题。作为公益服务园的配套机构,浦东基金会服务园已经开始试运营,和公益服务园一样,它将基金会集中到一起,充分发挥其筹资的能量,为公益组织解决资金难题。这是打造公益生态链的重要一环,缓解公益组织的资金困难,可以使其更多关注服务。

第六,政社分开的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实现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再到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把“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落向实处,充分尊重各方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创新力。打造了一个多部门社会管理合作的平台;实现了从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再到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的转变。从管理方式的转变来看,公益服务园转变了政府原有的行政化管理方式,创立了一个可以让政府、企业、公益组织和社区获得共赢的新协同模式。浦东公益园,正是浦东创新社会组织管理和培育新机制方面的缩影,形成了新型社会组织发展模式。

公益园为公益组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业和发展环境,形成了公益共同体和公益生态圈。以多部门合作为基础公益园打破了政社之间原有的疏离和隔阂,创建了一种政社间的新协同机制。充分发挥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各自的比较优势,汇聚了多部门的智慧、创新意识和资源。为公益创业和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