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造教育是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新世纪。“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奥地利出生的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J.A.Schumpter)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经济创新的概念。按照他的解释,创新“是指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新产品的质量;二是采用新的生产方法;三是开辟新市场;四是获得新原料;五是实行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总之,突出一个“新”字,而“知识型教育”所铸造的因循守旧、唯书唯上的“书呆子”又怎能去创新呢?!因而,创造能力的培养必然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之重要职能。我们应当站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的时代高度来审视创造教育的必然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力是人类最重要的智力资源和生产力要素,这一点,发达国家已达成共识,如美国人就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国家的最高经济利益将取决于我们的创造才智,而不取决于我们的自然资源。”日本人早就确定了“立足国内开发创造力,创造新技术,发展新产业,确保竞争优势”的基本国策。其实,一部人类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史,就是一部创造史。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还是人类社会经历的几次产业革命,再到当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无一不是凝结着人类的创造性劳动;历史的每一次跨越,无不是从一项或数项创造性活动开始的。继而带动一大批新的发明、发现,从而推动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各种新发现、新发明、新突破、新创造更是层出不穷,直接成为知识经济的“催化剂”。创造力的高低将直接成为个人、社会乃至国际竞争力的首要标志。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成了书本的奴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永远只能在竞争的“跑道”上步别人后尘。这样的“产品”——准确地说是废品,显然是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格格不入的。因此,尊重、保护、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是教育面临的新任务。杨振宁教授甚至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看得和科学中发现新定律一样重要,因为,若没有创造性人才,就不可能在科技和生产领域有所突破,就不可能为知识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全球网络化,必然导致市场的国际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上的竞争将变得异常激烈。在充满高度竞争的国际市场上,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企业要能在竞争中得到生存与发展,就必然要有一些质美价廉、功能多样、款式新颖的适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而产品、市场,科技开发上的竞争,其本质是在技术上、管理上、营销方面有创造性的人才的竞争,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发现、选拔和使用也就显得十分重要。难怪国外的企业家把创造型人才喻为企业的血液,并十分注重开发职工的创造能力,从而强化企业的创造性劳动。而大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最简捷有效的途径便是通过创造教育。所以,国外许多国家从小学到大学,均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视为教育的最重要的职能,任何知识的传授与掌握也都以是否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作为价值判断标准而决定其取舍的。有一个到美国去念小学的中国孩子,美国老师给他布置的作文题目是《中国的昨天和今天》,真让孩子的父亲感到异常惊讶,这个题目在中国的教育里是研究生才敢去做的啊。可他通过跑图书馆,找了几天的资料,借了一大堆书,最后写出一篇长达20页的文章。内容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文章还分了章节,最后还列了参考书目。[6]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美国的教育是高度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的。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像我们的教育那样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从不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引导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把学生按考分分成等级、排名次,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去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可以预言,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谁注重创造教育,谁就会拥有作为知识经济所需要的最宝贵的创造型人才,谁就能够在充满激烈竞争的国际经济舞台中谋得一席之地,反之,则有被知识经济抛弃的危险,这绝非危言耸听。因此,我们的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应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才能为最大任务,彻底实现由“知识型教育”到“创造教育”的转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