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沉思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生产力要素中的人力简析

长期以来,在我国哲学、经济学的教科书中,把生产力的要素概括为三个——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并认为这是根据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所得出的必然结论而无可非议。果真如此吗?三要素的理论是源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一段话:“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资料。”[7]但是,马克思这里说的是劳动过程,并非生产力,而且还是讲的“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因此,传统的生产力三要素说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而且是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命题相矛盾的。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显然我们不能囿于马克思的个别词句,而只能全面地根据马恩的有关论述,并结合当代现实,去准确地把握生产力的要素。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谈道:“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8]这样的成就是如何取得的呢?马克思指出:是由于大工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不是屈从于工人的直接技巧,而是表现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9]。马克思后来还更加明确地指出:大工业的“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10]。这些引论说明,生产力不止三个要素,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也是现代大工业生产过程的客观现实。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高科技时代。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科学技术已经作为一个占据第一地位的因素在生产力内部发生深刻的变化。邓小平为此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11]科学技术由一般生产力而成为第一生产力这一演变过程,大约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形成了不同的关系。19世纪中叶前,生产力的要素是:“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的加和关系;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生产力要素已变成“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乘数关系;20世纪中叶至今这一时期,生产力的要素又演变为“生产力=高科技×(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乘数关系。这是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即科学技术进步越快,生产力的发展也就越快。

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是不能撇开教育的转换机制而单独成立的。在生产力系统中,劳动者是唯一能动的因素,任何科学技术都是靠人去掌握和驾驭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引用列宁的话来说,就是:“全人类第一个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1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从它对整个生产力系统的功能具有决定意义而言的。作为意识形式的科学技术,要由潜在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必须实现两个转化过程。其一,将科学技术由知识形态转化为有生命的物质形态,即物化在劳动者身上;其二,由有生命的物质形态的劳动者(包括脑力与体力劳动者)再次将科学技术转化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上。实现这两种转化的关键是教育。

既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教育又是科学技术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中介,那么,通过教育来发展科学技术,通过教育来发展生产力,就成了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