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作为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宗教信仰,正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学者们尝试解读民间宗教信仰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社会作用和文化意义,从而使民间宗教信仰研究成为全面了解中国社会及其社会秩序建构的一个独特视角。以这些研究为前提,本书尝试从宗教艺术的角度对广东梅州香花仪式的有关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如该怎样深度描述处于活态宗教仪式中的宗教艺术及其相关象征?当我们研究一个民间宗教信仰仪式时,又该怎样理论地深入解读和阐释其中的宗教艺术及其象征?在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答案时笔者产生了许多想法,最终都集中到对宗教艺术象征系统的研究上。
所谓宗教艺术象征系统,就是一种宗教信仰精神的物化阐释,是解释宗教信仰的一种语言和秩序模式。
为了对中国民间宗教信仰中的宗教艺术象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书选择广东梅州香花仪式作为个案进行探讨,原因如下:
第一,梅州香花在宗教形态上比较独特。梅州香花自明末清初形成至今,虽没能成为一个教派,但它和基层乡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并且影响着他们的孝悌观念和死亡观念。
第二,梅州香花较之其他民间信仰,其生动的宗教仪式性、民俗艺术性以及群众参与性,都具有典型特征。
第三,梅州香花这种既非教派,又非社会基层组织的表述方式,在保留和传承民俗文化艺术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并于2009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梅州香花在宗教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典型意义。
第四,梅州香花虽然只是一个区域性、具有佛教性质的“小传统”民间信仰,但它也跨区域流传,其传播范围之广,值得关注。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梅州香花还是海外华侨心系祖国的精神纽带之一。目前,除新加坡以外,梅州香花在其他东南亚国家中都有传播。因此,进一步明确和深入了解梅州香花的文化功能与社会功能,将会对梅州这一侨乡客家地区的社会文化建设和侨务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第五,梅州香花仪式需要从宗教艺术理论方面挖掘和研究。对具有佛教特征的梅州香花仪式中的象征物及其运用的阐述,应在一个特定的宗教文化空间中,分析其所处的地位、功能和作用,理解其与宗教神圣性的关系、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与民俗的关系、与神界以及阴阳两界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通过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如何得以传达,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又是如何表达这种具有佛教特征的民间信仰,进而追寻这一象征系统背后的宗教文化、宗教精神、宗教的动力机制、宗教的传承性等问题,形成了本研究的基本问题架构。
本书既不是宗教与艺术关系的纯哲学探讨,也不是宗教艺术象征的单纯分析,而是结合田野调查所进行的个案研究,即以具体仪式(梅州香花仪式)为主线,通过分析其中各种仪式象征物的意蕴和作用,以及其仪式参与者的行为展演表象,来进行视知觉象征的艺术解读和宗教艺术理论研究。
笔者在田野调研和理论梳理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任何现实的或是活态的宗教信仰都不只是一个“点”,也不只是一条“线”,甚至也不仅仅是个“面”,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筋有骨的生命综合“体”。若要全面理解宗教信仰,就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即使像梅州香花仪式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地方性宗教现象,一旦对之进行深入研究,也会发现其涉及面之广已大大超出原初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