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在现阶段中国宗教研究中,人们对中国民间信仰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并有着各个领域的探究和相关学术成果问世。但在这一方面的众多研究中,对于中国民间信仰之宗教艺术层面的关注却不是很多。为此,张小燕博士刚刚完成的这部新著《梅州香花仪式及其宗教艺术象征研究》,在中国宗教艺术研究领域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清新之感。
对于宗教与艺术的关系,宗教学界和艺术领域都有着很多讨论,但其立论多有不同,各自显示出对宗教性或艺术性的偏重,缺少有机的关联和理想的融通。这种较为孤立的研究形成了隔膜,虽然各自对宗教艺术有着局部的捕捉,却都很难把握其精髓之所在。而在最近方兴未艾的彼此关联之研究、对话中,这两大领域都因为深度相遇而开始碰出一些耀眼的火花,使人们欣赏到艺术的魅力、经历到宗教的震撼。可以说,将宗教与艺术有机结合来研究,既是一种美的历程,也是一种灵之体验,由此可以加深人们对宗教精神世界的领悟,同时也能更加全面和透彻地品鉴艺术创作的独到匠心。宗教艺术乃宗教与艺术的生命关联,宗教会给艺术注入灵气、增添神韵,而艺术则可让宗教精神及其意境达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与富有感染的宣泄,获得对宗教认知的全新感觉。综合来看,在人类思维及认识方面,至少会有形象思维、意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形式,会经历客体认识、主体认识和整体认识等进程。哲学以其理性、思辨、形而上学而更多体现为抽象思维,文学、艺术则有着更多的感性和移情,其想象和创意故而多显形象与意象思维之特色,习惯上倾向于转哲学之深思为文艺之审美,这种转身华丽而浪漫,往往会更接地气,也会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吸引。而由此领悟到的认知则既是客体的、更是主体的,实现了一种主、客交织之整体融贯。
宗教艺术的强大感染力对人们并不陌生,人们对佛教艺术、基督教艺术等珍品的折服、感叹亦司空见惯。而这部著作的特点则不是继续沉浸于学院派、贵族化的宗教艺术鉴赏,也不是习惯地随着大众仍在闻名遐迩的名家宗教艺术之长廊中流连忘返。虽然作者曾留学英伦,获得过宗教艺术、文化遗产研究方面的硕士学位,但却不再挤入对那些高、大、全之宗教艺术经典的赞赏和溢美大潮,而是另辟蹊径,深入民间探真情,注重田野调查,乐于基层采风,返璞归真,回到本源,在探究、体悟中国民间宗教艺术本真及其精髓中看到这种淳朴逼真、鲜有矫饰的“下里巴人”乃是宗教艺术之“阳春白雪”的肥沃土壤和坚实基础,在那些看似难登大雅之堂的民风习俗的普通灵性传统中寻找出宗教艺术的精、气、神和其追求的真、善、美,于朴实中见证神圣、在无意中得以升华。所以说,在当下宗教艺术的探究中,尤其在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传统的理解中,我们应该鼓励这种深入底层、立于草根的原创性探索,由此或许能够找到中国宗教精神的独特奥秘,触及中国民间信仰的生命动力。
作者在其著作中以梅州香花仪式为案例,从其宗教特征上展示中国民间信仰涵括各种传统宗教的融通性和互渗性,而从其艺术表现上则研究民间宗教所独有的艺术象征意蕴。为此,作者不仅对梅州香花仪式予以丰富、具体的呈现,而且从理论探索上又跳出这种具体个案来尝试对宗教艺术乃宗教精神之物化阐释、形象表达加以说明。例如,作者对梅州香花艺术有着静态和动态的观察,由此体悟其所反映的宗教艺术之时、空描写上的各自不同,并进而思考其跨越时、空之关联的融通方式和其整合意义。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而超出对梅州香花仪式的具体宗教艺术之探,从更大的人类社会现象范围和更久远的世界历史延伸来反思宗教艺术的发展演变,以及其范畴、特色的形成。作者经过深入研究,从宏观层面,提出了一些颇具新意的理论观点。诸如“宗教艺术象征是融入了艺术元素的宗教象征”、“宗教艺术象征是连接宗教和艺术的纽带”、“宗教和艺术在通过宗教艺术象征实现结合的过程中,由于他们服务对象不同、宗教功能性需求的不同和人们审美需求的不同(神圣性、世俗性)形成宗教艺术的两大基本形态,即宗教性强的宗教艺术和艺术性强的宗教艺术,这两者由于其价值不同,形成了宗教艺术的偏向性”等。这些理论观点,虽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和完善,但它对于深入进行宗教艺术研究,无不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这也正是作者本部著作的理论价值所在。在人类文明历史上,宗教艺术是史前文明的重要表现之一,曾稚朴地反映出远古人类的存在处境和精神追求;当然,宗教艺术在漫长的岁月中得以发展、变迁和升华,不仅已经远离其古朴之初,甚至还超越其现存之状,有着令人感叹的心灵遐想和精神飞翔。尽管如此,宗教艺术的踪迹仍可找寻,其似水年华亦能追忆,这不仅静态地留存在许多远古民族的艺术古迹之中,而且还动态的在民俗文化中鲜活地再现。所以说,民间宗教艺术以自己的发展轨迹而形成了从远古走向当今的连线,尽管在长久的时间之流的冲刷中已经有所模糊,但这种古今关联及传承仍然顽强地保留下来,其印痕迄今也依稀可辨。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民间信仰的宗教艺术是我们考察人类精神之旅不可或缺的活化石。
除了谈论宗教的社会关联及政治卷入,体认宗教艺术的审美之维和灵性启迪亦十分重要。在对宗教更多领域进行发掘时要特别眷顾宗教艺术这一领域的开拓,这在我们当下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尤为必要。宗教艺术研究是立体的、动感的、多彩的,而描述中国民间信仰的宗教艺术象征则结合着中国社会的根底,反映出老百姓的真实喜怒哀乐,其蛮荒与古朴、稚嫩与童真、奇思与怪诞,都共同以其特点鲜明的想象力和惊艳感而描绘出人间灵性放光的精神彩虹胜景。而宗教艺术研究本身也会给人带来赏心悦目之美,使人会有充满遐想之思,同样也能让人有惊魂动魄之感,并往往使人生伴有匪夷所思之效。将宗教艺术之探与民间信仰结合是非常睿智之举,当我们在宗教艺术发展的标新立异中清楚听到其前进的脚步声时,民间信仰的宗教艺术之探则是一种悄然的回归、是对以往精神文化传统的温故知新和开拓创造。宗教艺术的寻根溯源不可避免会走向民间、激起乡恋,在其信仰之身份验证时走入千姿百态的神明世界,邂逅各种宗教象征及信仰造型。这种走入会产生一种愉悦,会触及各种警醒,既会是信赖之旅,也会有反思之定,我们在此走向认识人类自己的镜头、走入反映信者精神真貌的镜子,也由此而引申出人们之间因对话而同行、因合作而共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理解信仰会带来超拔的梦幻、产生美好的愿景,是空谷足音、千年回响。对于中国民间信仰的这种宗教艺术特色,在《梅州香花仪式及其宗教艺术象征研究》这部著作之中都有着生动的描述,获得了图文并茂的展现。或许,我们对于中国宗教特色、中华宗教传统之探,会在这类著述中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是为序。
2016年4月22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