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什么事都想做好,什么事都做不好
当人们期待更好的时候,良好也就不被当成良好了。
——托马斯·富勒
有位曾在哈佛大学学习过的企业家说,在哈佛大学学习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了人生当中你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你也不可能达到事事完美,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要处理面对的事情太多了,顾此就要失彼,所以要学会懂得尽己所能,也要学会欣然并洒脱地放手。
事情缘于一次测试,老师发下了厚厚的几摞讲义,可是由于那段时间要会见客户,要签订合约,讲义根本没看完,更别提深入体会学习了。面对测试,他懊丧极了,心情一团糟糕,觉得自己真没用。可是,教授一番话让他茅塞顿开。教授说,这些测试及讲义本就特别多,即使你竭尽全力也不可能全部看完,通过这次测试我想告诉大家你不必事事追求完美,学会欣然接受并非十全十美的结果对人生而言更为重要。
生活中,许多人什么事情都想做好,但结果却是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这是因为他们过分追求完美。那些过分追求完美的人,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构造完美,却没有时间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不刻意追求完美,并不是说完美是虚无、无意义的幻想。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时间,完美还是值得追求的。比如说,一个司机要做到不酒后驾车、不出一次交通事故,一个保洁员要确保每一处都非常干净,一个编辑要力求一本书没有一个错别字。这些有关完美的标准还是值得我们去学习、追求的。然而,有些完美即使办得到,也不值得花费时间去做。成功的时间管理需要确知何时应该追求完美,何时见好就收。
有时候你必须继续进行下一个计划、开发下一个客户,或是将建议书通过邮件发给上司。许多你必须做的计划和工作就像跨栏一样,你不应该碰倒栅栏,但是少碰倒一个栅栏不会有人给你加分,你只能奋力跳过去。同样,如果你所制定的计划需要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跨过很多栅栏,那么如果你在第一个栅栏上花费了太多的精力,就会筋疲力尽而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完成剩下的部分,同时你的速度也会减慢。最好的跨栏选手会仅以细微的差距跳过栅栏。
这个问题在艾伦·休恩梅克的《大学生生存手册》中也提到了。他建议大学生们应该用最微小的差距跳过眼前存在的障碍,以便为眼前其他的事情保留充足的精力。不要忽视获得学位的基本要求——如果未修完统计学的研究生,不论他们在其他课程上是多么优秀,他们永远也拿不到硕士学位。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休恩梅克谈到了他的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在柏克莱,他非常喜欢研究,努力工作而且做得很好,“然而,他在其中一个障碍面前跌倒了。在发表25篇论文之后,他被学校勒令退学了。这是他的遗憾”。
休恩梅克这个观点的论据来自一个特殊的环境:研究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但是,他所说的基本原则也适用于许多其他的领域。假如你接下了一个非常棘手的任务,处理小计划就像处理卢浮宫的收藏品那样谨慎或是用跳高的方式跨栏,那么你将会遭遇失败,而失败将使你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同时,你的名誉也会受损。
这个建议似乎没有考虑高品质的价值,但事实并非如此。绝大多数客户要求的就是品质。你可能花费数千美元制造全世界最好的台式电脑,但是,如果客户要的只是携带比较方便、性能比较好的笔记本电脑,你就浪费了时间与资源。你的客户也许不希望你在一个计划的某一部分花太多时间,而是希望你把计划的每个部分都做好。
你的经理(也可能是客户)也许只是要你将你的反映直接、随意地写在便条纸上,而不是要你写一篇长篇大论的答案。诀窍就在于,找出什么是客户真正要的东西。这才是最重要的时间管理技巧,也是生存之道。
所以,在工作过程中,你应该明白一些道理:任何值得做的事不需要一开始就做得完美无缺;在少数事情上追求卓越,不必事事都有好的表现;不要追求完美的分析,只需要有效的分析。
哈佛时间管理小秘籍
如果你是一个过分追求完美的人,相信你已经体会到过分追求完美给你带来的麻烦,因而,你应该适时地调整一下自己的状态。那么,该如何去调整呢?
(1)改变自己的认知模式
你需要意识到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事物,所以你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知足常乐才是完美的心境。换一种新的思路,即尝试不完美。
(2)改变释放情绪的方式
用恰当的方式释放自己压抑的心情,例如听音乐、玩游戏、跑步、打球、做瑜伽等,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升华。做事情要抱着一种欣赏、感受、体验快乐的心情,要争取随时都能从生活和工作中感受到快乐。
(3)学会顺其自然
不要过分在乎自己,譬如总是问自己“我做得好吗”,“这么做行不行”,“别人会怎么看我”之类的问题。如果过分在乎别人的看法,人就成了舞台上的演员,而忽略了自己的存在。在思考问题时,要学会接纳控制不了的局面,接纳自己所做的事,不要钻牛角尖,要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