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动漫概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制作原理

1.绘制原理

动画的制作技术源于传统绘画和幻灯技术。动画艺术体现了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比传统绘画更生动灵活,它使静止的画面动了起来,真正赋予静止画面以崭新的生命力。电影、电视、网络技术的发展更增强了动画艺术的表现力,从而使动画的创作在观念上既具有纯绘画的精致,又具有通俗文化的漫画卡通特点,同时具有高科技的技术含量。

了解了动画形成的视觉原理以后,下面来考虑怎样才能把一幅幅画面绘制出来,并使其连续、流畅地播放,这就涉及到绘制原画和加画中间画的原理。

原画是由原画师根据剧情和导演的意图,设计角色形象,并赋予角色以生命和个性,画出具有不同动作和表情的关键动态画面。通常,一个设计师只需要负责一个或两个人物形象的绘制,关键是要把人物(或动物)的感情及个性表现出来。原画师不需要把所有的画面都画出来,只是画出每个动作里的关键帧(画出几个重要的姿势),如果一个动作需要10幅画面,原画师只需画出其中的四五幅关键画就可以了。

原画就是物体运动关键动态的画。角色的连续性动作是由原画师画出其中关键性的动态画面后,由动画师来完成动作的全部中间过程。在原画之间加画中间画(动画),这就是动画的制作技术原理。

动画又称中间画,即动画师将原画关键动作之间的连续变化过程,按照原画所规定的动作范围、张数及运动规律,一张张地画出中间画。动画就是运动物体关键动作之间渐变过程的画。

所以,绘制原画和加画中间画(动画)是最基本的动画制作原理,如图2-3所示。

图2-3 原画和加画中间画的联系

2.层级技术原理

如果在镜头的一个图层中既有形象运动又有静止的场景,那么动画的制作难度和强度就会大大增加,恐怕还会出现镜头画面抖动的感觉。在1915 年以前,赛璐珞片之前的动画片都是把静止元素与活动元素绘制在同一幅画面中,这样画面的每一个元素都得重画,导致动画制作困难重重,并严重阻碍了动画的发展。直到1915 年美国人伊尔·赫德发现赛璐珞片,画家不再需要重画每一格的背景,而是将人物单独绘制在赛璐珞片上,然后把背景衬托在下面叠加拍摄,从而为动画奠定了大规模生产的基础。分别在不同的图层里绘制背景和各个形象,解决了大量的重复绘制这个难题。分层绘制是动画制作的又一个基本制作技术原理。也就是说,在一个镜头中,每个形象可以占一个或几个层级,场景也分为前景、中景和后景,甚至更多的图层,在运动过程中其他层级中的形象或某个部位将不受任何影响,这使得各个形象都能表演自如,不过层级越细其制作工艺也就越复杂。

在传统动画中,由于赛璐珞片的透光性能问题,通常一部影片最好不要超过10 层,太多层级会导致影片发灰或者发暗。我们看传统生产的动画片时会有色彩发暗、影调不明亮的感觉,其实并不是影片老的缘故,而是层级太多、赛璐珞片的透光性变差所致。对现在的数字动画而言,层级的透光性已不再是问题,一部动画片甚至可用上百个层级。无论多少层级,视觉画面的色彩影调将不受层级透光性的影响,始终保持其鲜艳明亮的效果。

在合成制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动作的跳层问题。比如,一个形象在另一个形象后面,一会儿又运动到了这个形象的前面,这个形象出现了层级转换,这就是所谓的跳层。再比如,两个形象(这两个形象处于不同的层级)在场景中相向运动,突然两个形象抱在了一起,这时必须有一个形象跳层到另一个形象的图层里,从而合为同一层里的画面,这也是跳层现象。形象只有在不同的图层里表演,它们之间才不会受时间、节奏、路径等的影响,从而使场景具有前后的空间感觉。使用不同的图层,在不同的图层里绘制动画元素,是动画制作的另一个重要的技术原理,如图2-4所示。

图2-4 层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