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4-30 16:46:09
封面
版权页
内容提要
第三版前言
第一版序
第一版前言
1 绪论
1.1 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1.2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3 微生物的概述
2 病毒
2.1 病毒的特征和分类
2.2 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2.3 亚病毒和新兴病毒
2.4 病毒的增殖过程
2.5 病毒的培养和计数
2.6 环境因子对病毒的影响和病毒的存活
3 原核微生物
3.1 细菌
3.2 古菌
3.3 放线菌
3.4 蓝细菌
3.5 其他原核微生物
4 真核微生物
4.1 原生动物
4.2 微型后生动物
4.3 真核藻类
4.4 真菌
5 微生物的生理
5.1 生物生命活动的催化剂——酶
5.2 微生物的营养
5.3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5.4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6 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因子的影响
6.1 微生物的生长
6.2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子
7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7.1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和意义
7.2 微生物的遗传
7.3 微生物的变异
8 微生物生态学
8.1 生态学原理
8.2 土壤中的微生物
8.3 空气中的微生物
8.4 水体中的微生物
8.5 微生物之间及其与动物、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9 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9.1 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9.2 微生物与碳循环
9.3 微生物与氮循环
9.4 微生物与硫循环
9.5 微生物与磷循环
10 微生物和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
10.1 废水好氧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
10.2 厌氧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
10.3 废水的脱氮和除磷
10.4 有机固体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
10.5 废气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
10.6 环境监测与微生物
10.7 环境生物修复技术与微生物
10.8 微生物与大气CO2固定
11 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11.1 固定化技术
11.2 微生物絮凝剂
11.3 分子生物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11.4 微生物非培养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12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
12.1 实验须知
12.2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原核微生物的个体形态观察
12.3 真核微生物的个体形态观察
12.4 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识别
12.5 微生物细胞的直接计数和细胞的显微测量
12.6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染色
12.7 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12.8 活性污泥中细菌的纯种分离和培养
12.9 纯培养菌体和菌落形态的观察
12.10 细菌淀粉酶的测定
12.11 细菌菌落总数的测定
12.12 总大肠菌群的检测
12.13 耐热大肠菌群的检测
12.14 环境样品中总DNA的提取
12.15 PCR扩增总DNA中16S rDNA基因片段及琼脂糖凝胶电泳
附录
附录一 教学常用染色液的配制
附录二 常用染色方法
附录三 教学用培养基
附录四 总大肠菌群检索表(MPN法)
参考文献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