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 针灸的反射中枢与自主性传出
大量的实践几乎无一例外地证明,针灸效应的实现有赖于神经反射弧的完整,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如用局部麻醉剂或压迫的方法阻断体表感受器及其传入、传出神经,或者破坏反射中枢,可使所有针灸感传和效应消失。在前一节已经分析了针灸刺激输入的各个环节,这一节来讨论针灸调节内脏活动的反射中枢以及可能的自主性传出效应。
关于针灸反射的中枢,一般可以从针灸引起的感觉以及它的各种效应来推测。显然,由于针灸刺激既可以通过感觉的特异投射系统引起针感,也可以激发感觉的非特异投射系统使中枢兴奋,而且针灸的效应包括从镇痛到躯体运动、内脏功能、内分泌腺活动与免疫反应等诸方面的调节,针灸的反射中枢十分复杂,应该是多级性的,包括从脊髓到脑干、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在内的几乎所有脑结构。
图1-7 针灸刺激输入反射弧的环节
从针刺对内脏功能的调节作用来看,其反射中枢有的主要在脊髓,如对膀胱、直肠、子宫等功能的作用,实验证明,仅保留脊髓的动物,针刺穴位对这些器官仍有影响。有的主要通过脑干网状结构,如对血压、心脏功能的影响等。动物实验中,保留延髓的狗,就可以实现针刺公孙引起小肠运动增强的效应,所以认为延髓是这一针刺效应的初级中枢。也有的主要通过下丘脑,如对防卫、免疫和体温的影响等。下丘脑因是高级自主神经中枢之所在,而且是和内分泌系统联系的纽带,故它在针刺对机体的调整作用中十分重要。
然而,针刺对各个器官功能的调整,都不能排除大脑皮层的参与。它有三方面的证据:首先,针刺的效应与是否出现针感以及针感的强弱有密切关系,而针感本身又是大脑皮层的主观感觉。其次,针刺对各个器官功能的调整,都可以形成条件反射。如针刺狗的足三里,当针刺信号与给予食物结合多次后,可以形成由针刺刺激所致的条件反射性唾液分泌。这种条件反射形成之后,还有沿经泛化的特点,即针刺同经其他经穴,虽其未曾与给予食物结合,但也能引起唾液分泌。再如正常的狗,多次针刺公孙,也可以引起条件反射性小肠运动增强。有时甚至针刺经穴的动作本身也可以引起条件反射性的针刺效应[11]。最后,实验上用切除或药物麻醉的方法去除大脑皮层的作用后,虽然针刺效应仍然存在,但一般来说这种针刺效应都有所减弱或变成不稳定[25]。所以,大脑皮层显然是这些反射效应的高级中枢。
针灸反射的传出神经,包括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与支配内脏活动的自主神经两大部分。前者是针灸治疗躯体运动系统与神经系统疾病时主要的输出环节,在前几节已有较多的讨论。这一节着重于后者的描述。
按照神经解剖学的知识,自主性神经的中枢发源与躯体神经不一样,交感神经起自脊髓胸腰段侧角,经相应的前根传出,经交感神经节换元再支配效应装置;而副交感神经的起源比较分散,其一部分起自脑干有关的副交感神经核,另一部分起自脊髓骶部相当于侧角的部位。交感神经的全身分布极为广泛,几乎全身所有的内脏器官都受其支配,但副交感神经的分布比较局限,某些器官不具有副交感神经的支配。例如,皮肤和肌肉内的血管、汗腺、竖毛肌和肾上腺髓质就只受交感神经支配。
在那些具有自主神经双重支配的器官中,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对其作用往往具有拮抗的性质。例如,对于心脏,迷走神经具有抑制作用,而交感神经具有兴奋作用;对于小肠平滑肌,迷走神经具有增强其运动的作用,而交感神经却具有抑制作用,即恰巧与它们对心脏的作用相反。这种拮抗性使自主神经系统能够从正反两个方向来调节内脏的活动,也只是针灸对内脏活动具有调整作用的基础。
至今已有大量的动物实验证明,自主性神经是针灸调节内脏器官功能的传出环节[11]。例如,切断迷走神经或注射阿托品阻断副交感神经后,针刺兔内庭引起小肠运动增强,针刺狗足三里使心率加快等效应,都大为减弱或消失。再如,用各种方法阻断交感神经的作用后,可见针刺内庭引起的鼻部镇痛作用消失,针刺人中使休克状态下的血压升高效应也不再出现。预先切断兔的胸5~12交感神经节和交感干后,针刺曲池和阑尾穴治疗实验性阑尾炎的作用消失,等等。综合这些实验结果,目前比较公认的是,针灸的上述效应是通过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两者共同实现的,而且还有体液因子的参与。
在一般情况下,交感神经中枢的活动和副交感神经中枢的活动是对立的,也就是说往往当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相对增强时,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就处于相对减退的地位,而在外周作用方面却表现为协调一致。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出现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都增强或都减退,然而两者间必有一个占优势。在某些外周效应器上,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纤维的作用是一致的,例如唾液腺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都具有促进分泌的作用;但两者的作用也有差别,前者的分泌黏稠。后者的分泌稀薄。正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的这些特点,针灸对内脏功能的影响有时也可以表现得五彩缤纷。
瑞典的Haker等近年应用频谱分析技术计算心率变异性中的低频与高频成分来反映交感、副交感活动,观察到针刺正常人耳穴(位于左下半耳甲腔的肺穴)时,在25min的刺激期间与60min的刺激后期中只引起显著的副交感活动增加,而交感活动、血压或心率没有显著变化;但针刺合谷穴的鱼际肌肉时,在刺激期间与刺激后期都引起交感、副交感活动的显著增加,到刺激后期结束时有心率的显著变慢。作为对照,在鱼际肌肉表层的针插入,只在刺激后期有交感、副交感活动的平衡增加,而在刺激期间不引起变化。该研究提示正常人接受感觉刺激(针刺)时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变化决定于刺激位置及观察时间[27]。
此外,自主性神经的外周作用是与效应器本身的功能状态有关的。例如:刺激交感神经可引致动物无孕子宫的运动受到抑制,而对有孕子宫却可加强运动;又如,刺激迷走神经使原来处于收缩状态的胃幽门舒张,而使原来处于舒张状态的胃幽门收缩。现在知道,针灸的调整作用方向也与针灸时的功能状态有关,即当原先功能状态高时,针灸可以使之降低;反之,可使之升高(参见“1.4.2 针灸调整作用的原理”)。显然,针灸调整作用的这一特点很大部分是由自主神经功能的上述同一特征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