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精神聊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2章 一盏三百年不灭的古灯(2)

于新南很小的时候,就见过一盏古墓中的长明灯,那是他们大阳河村里赵姓人家的祖坟里的东西。大阳河村里人都知道,赵姓人家的祖上,是了不起的东家,是晋商,当然也是他们村里历史上的地主。

在大清王朝时代,赵姓先人曾经拥有过大阳河村百分之四十的土地。在他们的先人开始发迹的那个时期,大阳河村还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姓氏,当然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土地。赵姓人家其实是最先立足并开创了大阳河村的先人。

赵家的祖坟共有十处,被挖了的那两处古坟,并不是被盗墓贼偷挖了的

那时于新南还在读小学,听说赵家祖坟里挖出来了好东西,趁着放学的时间,一群小孩就都跑到了坟地上看。一群生产队的劳力也不着急吃午饭了,围着坟地吵闹不休,不断有人跳到墓穴中找东西,也不断有人爬上来。只有一个类似于小瓷罐似的东西,被人扔在了坟地边上,原来那就是一盏长明灯。

如果于新南现在不是收上了古董,不是听到陈狗儿老人说起什么三百年不灭的长明灯,于新南的这段记忆也早就抹得干干净净了。于新南只所以今天又翻腾起这个记忆,是因为他还清楚地记得那盏长明灯的样子,很精致的,满罐体的青花图案,那时他那里知道那就叫青花!现在想来可惜了,应该算得上一件正儿八经的古玩呵!

然而,即使是这样的大东家,也不过是随葬了那样一盏小小的长明灯。他陈家的先祖们又有何德何能,竟然会要求他们的后代特制一盏长明灯随葬?于新南总觉得似乎不大合乎情理。

有关大阳河村赵姓先人们的传说还是很多的,而且地面上保留下来的赵姓人家的古建也还有七八处,宽敞的四合大院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分布在大阳河村的后半个村庄,现在你也能看得出来古人们的匠心和珍惜土地的心情,他们总能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并且还能把东家的富贵适度地炫耀在建筑的各种雕花上。

陈狗儿老人并不是大阳河村根生土长的后人,这一点于新南是知道的,但他从未听说过陈狗儿老人的先人们,有过什么发迹史。也是,陈狗儿老人是石磨庄人,是怎么来到了大阳河村,于新南就不晓得了。一段平民百姓的个人史,是不会有人关注的,随着老人的下世,也即将烟消云散在时空的长河中。

两个收古董的走进了于新南家里。于新南对二位当然不陌生,这就是和他己经打了五年交道的老王和老郭。于新南不需要知道他们的名字,当然,他们也不需要知道于新南的名字。

做生意的,做的是生意。手中有货,你卖给我货,我付给你钱,交易结束。知道不知道他人的姓名,又有什么关系。

老王和老郭坐下后,当然开口就是问于新南手里有没有东西。于新南笑说,有是有几件,最近才弄到手里来,都是小东小西,值不了几个钱的。

值钱不值钱,于新南就先透露了不值钱的口风。这不是卖弄个好态度的问题,是东西真的就值不了多少钱。于新南玩古董又不是一天两天了,对收到手里的东西,基本上估值差不了多少。于其说是对手中的东西估值差不多,不如说昰对人性的精准估值,这些人是不会给你出个好价钱的。于新南嘴里就是把要价叫得再高,人家也不是傻的。

再说,性格使然,于新南是那种不喜欢漫天说价的人,但这并不表示于新南就是实心的木头,很容易叫人把捏。这只是一种个体风格,貌似忠厚的态度里藏着机敏和狡黠,是并不想把东西说得不着边际,也讨厌他人不着边际的开价。尽管收古董的人嘴里都能冒出一句行话,叫做古董的价值,就是个位数后边想加几个零加几个零。你使劲地加吧,看看谁会给你。

老王说,小于你拿出来我们都掌掌眼,说不定还是很值钱的东西呢。于新南就打开柜子,拿出来了,不过是十几枚古钱,一本老书,还有一些叫不上名的小玩意儿。果然都是些过去民间的,家户里或适用或把玩的小东西,叫古董其实上不得台面,你要说不是古出来的东西,却也说得不对。

老王和老郭就都拿在手中细细的瞧,细细的把玩,细细的掂量,细细的筛选,不断的讨论。有叫得来名堂的,也有他们也认不出来,该叫个什么名堂的物件。

反正大家都是这么玩儿的,认得认不得又有啥关系,是古出来的就好,相中了就买两件,看不中,还给于新南好啦。

不是说民间没有精美的古玩,也不是说于新南现在的手中真的就只有这些小东小西。不是过去那个小白的于新南了,该藏一藏的东西,还是要暂且藏一藏的。暂且的意思就是暂时不拿出来,不是真的想收藏,而是和老王老郭他们摆摆龙门阵,玩玩小心计。

民间有的是上得了台面的古玩,有的,好东西多着呢,于新南不去碰。不是不想碰,看到了,心下也痒痒,爱不惜手,可那是要巨大投入的,万一投砸了,可就砸在手心了。一个老百姓,收而不藏,左手进,右手出,吃了过水面赚了钱才是硬道理。

于新南原本并不是个收古董的人。和村里的青年人一样,种种地,打打工,那儿能赚了钱就到那儿去,东奔西走。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农业的重要性,逐渐就被颠覆了。身份是农民,种地却成了副业。这种状况是相当具有普遍性的,并非于新南一个人如此。

于新南和这两个收古董的是怎么扯上干系的?还得从五年前那个初夏的某一天说起。于新南本来在县城里的包工队修大楼,干累了,那天正好回到村里来,想歇两天。老王和老郭就来他家里淘古董了。

那时候,社会上收古董的人并不多,于新南对这个行当感觉挺新鲜的。在于新南看来,老王和老郭他们就是闹着玩儿的,不务正业。看看人家的破罐子破碗破碟子,甚至是他母亲留下来的一个小绳车,都感兴趣得不行,心里就想着,这能赚了个钱么?

那个老王显然看出来了于新南的心态,不指明,不说破,只想给于新南上一课,便说了,你家里有什么有年份的老东西,那就都拿出来瞧瞧吧。

于新南夫妻是当代社会的小夫妻,是当代人家,还能拿出什么有年头的老东西来。有点有年头的老东西也是他爷爷那一辈治下来的,他们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穷人,不过是在他们生活的时代,治下了一些生活用品,不经意就留传下来了。那里想到过,到了他们的子孙辈,到了于新南手里,居然还能当古董卖。

说起来于新南并不拮据,有着一身的气力,板腰大小伙,还是赚得到手里钱的。当然了,一个农民打工者,赚到的也不过是当时社会上打工人的最高薪资,给别人干一天的活才有一天的钱,只能说过日子还算宽裕,有些积蓄。你不能拿着社会上的老板,工头来参照农民打工人。

于新南就把他先辈人传下来的一套供奉神灵的器物翻出来了,那是十四只一般大小的小碗盏,看起来也没那么精细,上边有着于新南看不明白的图案,花花草草,感觉还是很淡雅悦目的。

老王看了老郭看,一只只的看,还要在放大镜下看,他们交流着于新南不大能完全听明白的行话,最后就讨论起价钱来。

于新南听不懂什么?其实老王和老郭说的也不是黑话,不过是在讨论什么窑口,什么青花,什么粉彩,事实上就是一些正儿八经的文物知识。只不过隔行如隔山,于新南没有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也就不明就里罢了。

当然,于新南更不知道这东西的价值,只能听人家说了算。老郭拍板了,说,这些东西我们都看上了,好玩,一只五块,你卖不卖?不卖就收起来。

于新南心里打着小九九,我买一只吃饭的大瓷碗,也花不了七八毛钱,这一只小碗就值了五块,不卖才是傻的,生意就成交了。

于新南就这么和老郭老王他们认识了。老王和老郭把那一只只小碗用报纸小心翼翼包起来,收入他们的囊中。老王和老郭交换了一个眼色,敏感的于新南心头瞬间就触电了,抽了一下。

于新南意识到,老王和老郭的眼神交流,内容应该是这么一句话,这一批货我们赚了,于新南当然就有了自己吃大亏的感觉。然而究竟吃了多大的亏,于新南却是说不清楚的。这就是什么叫外行了。

至此,于新南便有了一种想法,无论干什么行当,外行都是要吃亏的。我不能白吃了这个亏,我得学到点知识,长到点见识,得知道自己吃了多大亏。

老王和老郭又交流了一个眼色,老王说,我们走吧。两个人便转过了身,迈出了步子。于新南想,这怎么行啊,我还稀里糊涂着呢,你们心满意足了,说走就要走了?不行。

于新南笑说,二位,留个姓名吧。咱们也算认识了,再见面也好称呼。老王和老郭就都回过身来,看着于新南的脸微笑,有点神秘兮兮的。老王说,想留我们吃饭么?这只不过是一句玩笑,他们这行人不会沾这样的小便宜。

于新南说,吃饭不是问题。老郭说话了,那什么是问题?于新南说,我是个直人,不拐弯。我就觉得,你们这么玩,能赚了钱么?

老王老郭一听就明白了于新南的意思。老王说,小伙子,你不是问我们能不能赚了钱,你是想知道自己吃多大亏了,对吧?

于新南此时就感觉自己像个小丑,有点尴尬。老王和老郭只是瞟他一眼,两人又对视一眼,老王才又说话了,这样吧,你不用知道我们叫什么名字,知道我们姓什么就行了。我姓王,他姓郭,我们给你电话号码,要是想干这一行,就联系我们。我们也不用知道你叫什么名字,给我们个姓氏就行了。

于是,他们就交换了手机号。于新南真的想做古董生意了?当然还不是,只是直觉告诉他,这些人不打工,出门来走走逛逛,收些破旧东西,如果一天连个正儿八经的工资都赚不到,怎么支撑他们如此的不务正业飘风浪荡?

于新南意识到反常的事态后边,一定藏着不为人知的赚钱秘密。那个老郭早看穿了于新南的肠肠肚肚,说,小于,我跟你说个实话吧,也不怕你后悔。就说你这十几只小盏碗吧,我们收回去,倒手一卖,应该不止赚个高工资。

老王马上换了一种说法,小于,你也别想得能赚你多少。我给你讲讲收古董的是怎么赚钱的吧,没那么简单,并不是像你想的,今天收回去,明天就有客户了。我们砸在手心里的东西也多着呢。

老郭又说了,干这个行当的好处就是不卖力气,轻飘飘的来,轻飘飘的去。就你这些东西,大概我们也只能赚个工资。这不是什么高档次高品质的古玩,也就是同行之间,交流交流,倒个手,加个一两成手续费,上天了。

老王说,但是干我们这一行,也有句行话,叫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说的就是一旦收到一件好东西,卖出去了,就可能一下子赚到三年的工资。

老郭说,你家里要是有好东西呢,我们也可以相量相量,是好东西,一定不是这小打小闹的价钱。就怕你手中没有货,想给你个钱都给不了你。

于新南越听越兴奋,但是他不知道什么叫好货,什么东西能赚了大钱,他需要入门的常识。

老王笑了,说,这好办,我这儿有一本书,你有学历么?只要能看明白,你就入门了。说着,从包里取出一本书来递给于新南,其实就是一本专讲古玩文物的资料杂编,也可以说就是一本教你入行的书。

老郭说,我们不怕多个同行。书我们给你留下。你要想干这行,手头有钱么?要不了多少的,你就从小打小闹开始。如果你发现了民间有大宝贝,拿不掉,没关系,我们有资金。这叫信息共享,共同发财。

就这样,于新南踏入了古董行,一转眼就是五年。于新南看了那本书,真是大开眼界,仿佛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那本书里当然交待了中国瓷器的历史,窑口,制作,精品,存世量,绝品,等等。

于新南却没有找到他卖出去的那些小盏碗的图谱,但也弄明白了为什么还能值几个钱,因为那是景德镇的民窑瓷器,器形小,也不算很精致,天下百姓当年都能买得起用得起,可见存世量是很大的,除了历史的民间性损毁,留下来的也肯定还是不少。

于新南一边学习,一边就开始了实践。古玩无正价,老实说,于新南也不知道什么东西就能值多少钱。但这不怕,他有办法,那就是也不给别人出大钱。

由于于新南是地方上人,和地方上人打交道,天然就带给人安全感。所以地方上人凡所家里有些东西,也是愿意叫于新南看看的。当然地方上人也不懂得古玩的价值,只会老老实实的比实物,就像于新南入行前一样。比如一只八寸口的青花碟子,于新南十块八块就买下了,而老百姓比的就是市场的现代货价位,认为碟子不过是祭祀器,一只老碟子就值了十个新碟子的钱,满高兴的。

老百姓那里想到,一只精美的古代青花盘,在收古董人手中,居然有可能值到令他们目瞪口呆的大价钱。于新南掌握了一点常识,那书中对于罕世的大盘子,拍出的天价,是做了宣传的。但民间那会有书中所介绍的那种大盘碟。于新南当然梦想着,不知那一天,就可能吃到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可是始终也没有在民间发现了,资料中介绍的那种古玩。

不过惊喜还是有的,某一天,他还是以几十元的代价,搞到了一只百花不露底的清代景德镇窑口大盘,兴奋得几夜都睡不着觉。一个电话打给老王,以三百元卖了出去。

于新南的那点入门知识,也仅是认得了这只青花大瓷盘属百花不露底类瓷盘,并不晓得他得到的这一只,还有一个专属的名称,叫纯青花菊花纹大盘,是产于大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著名的品种之一,满盘菊花精心布局,繁密而不拥挤,器型规整典雅,图案美仑美奂,线条流畅,色泽柔和,赏心悦目。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要好几个月时间,瓷工们才能制作完成并烧制。这种瓷器是乾隆皇帝十分喜爱的一个种类。

于新南那里知道,他寻寻觅觅收上来的宝贝,倒手不过赚了二百来块,老王根本就没有舍得卖出去,而是藏起来了。直到几个月之后,老王和他再说起这件事,告诉他年下才转给了一个同行,竟然卖出了三千八百块钱的价钱。于新南听了,真是肠子都悔青了。

这就是古董行的神奇之处,水深着呢,一辈子也学不精。老王卖出的就是高价么?未必。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视台也推出了古玩节目,华豫之门,马未都说文物等等,民间也开始晓得一些文物知识了,于新南才知道一只精美古代大瓷盘,卖到三万五万十万八万都是有可能的。当然,这是题外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