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行古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楔子
老子传经金牛寺 神魂永驻轿顶山

山娃小时候在山中放牛,每天都要带牛到一山泉处去饮水。山泉很小,每天只能贮水一坑,勉强够五头牛喝,而山娃也正好放了五头牛。

忽然有一天,山娃见牛多了一头,有六头牛在喝水。

山娃纳闷:咋多了一头牛呢?就挨个对着牛瞧,想瞧瞧哪头是外来牛。但瞧来瞧去没有瞧出,因为牛与牛极为相似,瞧瞧哪头牛都像是自家牛。而傍晚回村的时候,牛却又成了五头。

山娃奇怪了:凭空多了一头牛,咋就认不出来呢?回村的时候却又不见了,这是咋回事?山娃不甘心,他人虽小,但好琢磨事,啥事都好打破砂锅问到底,遇上这么个奇事,就更是“犟了牛筋”了,心想,我就不信那老羊不啃麦根(当地谚语。意思是说,是羊总会吃麦苗,是假的总会有破绽),多了一头牛我就认不出来了?于是回家后,山娃在自家牛的尾巴上各系了一根红绳子。

山娃在轿顶山放牛

第二天牛喝水时,山娃一眼就认出那头没系红绳子的牛。

认是认出来了,但山娃并没有赶它走。山娃心善,不忍心不让它喝水,就在一旁悄悄观察。

这一观察,山娃又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原本那坑水仅够五头牛喝,而现在六头牛喝,水坑却一直是满的,怎么喝也喝不完。

那头牛喝完水后,就慢慢离去,走着走着就不见了。一连几天,天天如此。

山娃越发好奇,想弄个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便在一天牛走的时候,远远跟着,看它要往哪里去。

那头牛走到一个山洞前,忽然就不见了。

山娃便爬上洞口往里瞅。

这一瞅,山娃大吃一惊,只见洞里有一盘石磨,喝水的那头牛浑身散发着金光,正拉着石磨慢慢转悠。磨的不是粮食,而是金光闪闪的金豆子。那金豆子好像脱了线的珍珠一样,叮叮当当落到磨眼中,经两扇转动的磨盘“呼呼”研磨,咿咿呀呀,朗朗有声,一拨儿一拨儿地从磨扇之间流向磨盘,继而从磨盘上闪着金光,落在地上隐而不见。

金妞儿磨金豆

石磨旁边,站着一个小姑娘,手拿笤帚正在忙活。

小姑娘看见山娃往里瞅,便对山娃嫣然一笑,招手让他进去。

山娃不敢,一是不知道这是咋回事,二是洞外还放着牛呢!山娃从洞口下来,犹豫了一会儿,很不情愿地边走边回头,依依不舍地赶牛回家了。

第二天,山娃一大早就将牛赶到那个洞边,爬上洞口想再看个究竟。但可惜,洞口闭得紧紧的,没有开启之象。

山娃后悔昨天没有进去,有点悻悻然。他发了半天呆,爬下来继续放牛。

时光荏苒,几年过去。

村里忽然风传,有“南麻”要来此地盗宝(南麻,即南蛮,也说南蛮子。南蛮的称谓最早来自周代,周人自称“华夏”,把华夏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于华夏。华夏后来成为我国的古称,于是我国南部的少数民族便被称为南蛮。当地百姓听音有误,往往说成“南麻”)。

果不其然,一日村里来了一人,到村外庄稼地里转来转去。此时的山娃仍在放牛,见那人衣着粗简,黑色大襟褂,宽袍大袖,黑纱束髻,裤子肥大,裤脚扎有裹腿,明显不是本地人,又总在庄稼地里转悠,好生奇怪,山娃便等那人走后也到南瓜地里去看。

南瓜地里种的都是南瓜,并没有什么异样。

山娃瞅来瞅去,忽见一棵南瓜旁插着一根树枝,似乎是做的标记。山娃看那南瓜,与其他南瓜相比有点不一样,纯青色,长长的,有点像钥匙。

山娃看了一会儿,也没有看出什么名堂,有点失望,便赶着牛走了。

山娃没有留意那个南瓜,南麻倒是每隔几天都要来看看。

等到南瓜由青泛黄将熟未熟的时候,南麻好像有点迫不及待了,摘下南瓜,放入一个袋子里背起便走。

山娃看了,不知他要干什么,便悄悄跟着。

只见南麻朝着那个山洞走去,到达洞口时,取出南瓜往洞口一放,拨弄来拨弄去,那山洞竟然有了动静,洞口慢慢打开。

南麻一步跳进洞里,见了满磨盘的金豆子,喜出望外,张开袋子哗啦哗啦往里装。

装完金豆子,南麻背起袋子就走。但一抬头,见那头牛站在那里金光四射,南麻贪心不足,想把那牛也牵走,便顺手抓牛。

小姑娘见状不对,飞快将牛抓住,对南麻怒目而视。

那牛“哞”了一声,站在那里纹丝不动,好似脚底生了根。

双方正在对峙,忽听洞口轰鸣作响,洞门开始慢慢关闭。

原来,山娃目睹了这一切,见状不好,便抽身上前,想去助小姑娘一臂之力,没注意将南瓜钥匙踢向了一边,那南瓜钥匙本来就没有熟透,经山娃这么一踢,便立即没了效力,洞门开始慢慢关闭。

南麻见势不妙,背起袋子就跑。怎奈袋子太大,被慢慢关闭的洞门夹住。南麻无奈,只好扔下袋子,匆匆逃离。

山娃从洞门缝中看见那牛像通人性似的向他慢慢点头,小姑娘也以感激的目光看着他,嫣然一笑,向他招手,一副想要说话的样子,但洞门却已慢慢合住。

这瞬间的一切,使山娃产生了满脑子的惊骇与疑问:这洞里有宝吗?是啥宝啊?南麻咋知道这里有宝?南麻盗宝准备干什么?想来想去,百思不得其解。

山娃回到村里,心绪仍停留在惊骇与疑问之中,满脑子都是小姑娘和牛的影子,每天都显得心神不定。

一日,山娃将牛赶到山坡上吃草,自己躺在一块石头上发呆,又想起了小姑娘和牛。

迷迷糊糊之中,只见一道金光闪过,竟看到小姑娘向他走来。山娃很是惊喜,急忙起身相迎。

小姑娘笑嘻嘻地说:“小哥哥,真的谢谢你!谢谢你让牛喝水,谢谢你将南瓜钥匙踢开。要不是你,那金豆子就让南麻子给抢跑了!”

山娃说:“不用谢,不用谢,这点小事,谁瞧着都会这样做的。”

小姑娘问:“小哥哥,你叫个啥名呀?”

山娃说:“我叫山娃。你叫啥呀?”

小姑娘说:“俺叫金妞儿。”

山娃说:“哦,金妞儿。你是哪里的呀?咋在这里磨豆子呢?”

“俺是从函谷关来的,俺也是个‘放牛’的。”金妞儿“扑哧”一笑,“不过俺那牛和你那牛可不一样,俺那牛是俺家老爷的坐骑,叫青牛,是神牛哩!”

山娃问:“你家老爷是谁呀?”

金妞儿说:“俺家老爷就是道家的老祖宗啊!人们叫他老子,也叫他李耳,还叫老聃。”

山娃一听,立即说:“哎呀!你说的是老子呀!俺知道,俺这里都知道他的故事。”

金妞儿笑着问道:“哦,还有故事?故事是咋说的啊?”

山娃说:“说是老子他娘在河边洗衣裳,河里漂来一个李,他娘见这个李黄澄澄的,就捞起来吃了。吃了这个李不要紧,老子的娘就有了小孩儿。这小孩儿八十一年后才生。八十一年头上,老子的娘正在地里干活儿,累了,就坐在一棵李树底下休息,就这个时候,小孩儿生了。生后他娘一看,小孩儿满头的白头发,耳朵还特别的大,就觉得有点怪。后来给小孩儿起名时,他娘想,这小孩儿在李树下生的,就姓‘李’吧(照神话传说,中国李姓的始祖就是老子);耳朵大,就叫‘耳’吧。后来人们见他满头的白发,就叫他‘老子’。再后来,人们说老子耳朵大,是长寿星,就用‘耳’和‘冉’组成了‘聃’字。‘聃’字,左边的‘耳’,表示耳朵长又下垂,以前人说,耳朵下垂且长的人活的岁数大;右边的‘冉’,像一个龟壳,而龟又是长寿的,所以称老子为‘老聃’,意思是长寿。对不对呀?”

金妞儿又笑了笑,说:“俺倒没听俺家老爷说过,是人们编故事的吧?”

山娃说:“俺就知道是个故事,是不是编的,俺不知道。反正俺这儿的人说起老子来,都觉得可亲哩!”

金妞儿笑了,神神秘秘地说:“那是呀!一家人哪会不亲哩!”

看官,山娃村子里的人都姓李,李姓人都是老子的后代,后代人敬仰老祖宗,那是天经地义、自然而然的事,哪有不亲之理?

山娃想起了磨豆子的那头牛,就问:“你那牛就是老子骑的那头牛吗?在这里磨豆子是咋回事呀?怎么都是金豆子啊?”

金妞儿说:“是呀!当年俺家老爷出关时,骑的就是这头牛。出关后,俺家老爷说,恁这儿是个好地方,人杰地灵,出贤人呢!五千多年前,水神共工在这里带领百姓治理洪水;五百多年前,恁这儿的国君共伯和就当过天子,恁这儿的人都特别善良。所以俺家老爷说,让俺留在这里,让青牛每天磨豆子。这个豆子可不是一般的豆子,而是俺家老爷写的《道德经》中的字,一个字就是一颗金豆子,有五千多个呢!每天磨豆子,就是让你们这里的人去琢磨、研究《道德经》的真意,是给你们传经送宝哩!经常传经送宝,你们这儿就会有博学鸿儒振起文运,才子辈出,万物兴盛,五谷丰登呢!”

山娃越听越有兴致,说:“哦!《道德经》上的字都是金豆子?那,磨豆子就磨豆子吧,咋就说是传经送宝呢?”

金妞儿说:“哦!说它是金豆子,是说《道德经》很金贵呢!说磨豆子是传经送宝,是与这个‘磨’字有关,表面上是在磨豆子,但实际上,这个‘磨’,是‘研磨’,就是研究琢磨,也有‘磨砺、磨炼’的意思。磨豆子,就是将《道德经》中的每一个字都仔细琢磨琢磨,将它的字义、文章的含义磨究出来,让你们这里的人都知道,这不就是传经送宝吗?”

山娃茅塞顿开,说:“哦!是这样啊!人们常说‘好事多磨’,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吗?”

金妞儿笑了,赞许道:“是呀!金牛洞里有金牛,金牛拉磨磨豆子,磨豆子就象征着琢磨解读《道德经》啊!”

山娃的思绪产生飞跃,急不可待地问:“那,《道德经》上边都写了点儿啥呀?”

金妞儿神秘地看着山娃,笑而不答。

这时忽听天空“轰隆”作响,宛如平地春雷。山娃抬头一看,只见一团紫气从东方缓缓而来。紫气当中,一位老者骑着青牛,慈祥地对着山娃微笑。

金妞儿说:“呀!俺家老爷来了。”

山娃惊呆了,盯着老者目不转睛。

只听老者言道:“小娃子,你听好了啊!这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有一个规律,这个规律不是人造的,而是自然形成的。如果要给这个规律起个名字,就叫它‘道’吧!‘道’,就是‘路’。路,是让人走的,人要走好这条路,就得顺从它。只有顺从它,才能越走越顺啊!”

山娃急问:“噢!那该咋个儿走,才能走顺呢?”

老者说:“顺从自然规律,走好这条路,就得有一定的行为准则,用这个行为准则去约束人的行动,才能走好。”

山娃又问:“这个行为准则是啥呀?”

老者说:“这个行为准则就是‘德’啊!”

山娃说:“‘德’是咋回事啊?”

老者又微微一笑,说:“这个嘛!我的徒儿会慢慢给你说的。”说完骑着青牛慢慢隐去。

山娃呆在了那里,久久转不过神来。

金妞儿见山娃发呆,笑着说:“嗨!小哥哥,你好福气哟!能亲耳听到俺家老爷的教诲。”

山娃这才回过神来,禁不住一阵兴奋,说道:“俺也觉得有福气呢!”然后又急不可待地说:“你快给俺讲讲那个‘德’是咋回事吧。”

金妞儿说:“是这样,行为准则的‘德’,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修炼才能得到。《道德经》除讲‘道’的形成以外,还讲了‘德’的修炼。所以,《道德经》分为上经、下经两部分,上经是《道经》,下经是《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说的是天道,就是天地的自然规律;《德经》讲的是人德,就是人生的行为准则。”

山娃听得入迷,又好像一下子反应不过来,眼珠子怔在那里不转了,嘴微微张开。

金妞儿又说:“明白了‘道’和‘德’的道理,能够与道德保持一致,天将清朗,地将安宁,神由此而灵,万物由此而丰盈。要不,天将不清,地将不宁,神将不灵,万物将不生。因此,俺家老爷希望你们能够与‘道’保持一致,和‘德’同行。这是俺家老爷的心愿。不过,这个心愿需要你们认真读书才能实现。所以才让青牛每天不停地磨豆子,给你们传经送宝,叫你们这里更加合于道。你就好好读书吧!慢慢你就知道了。”

听到金妞儿说要他好好读书,山娃急急问道:“哪里有《道德经》这本书啊?”

金妞儿神秘地一笑,说:“有心人会做有心事,有心事不负有心人。不用着急,你会有的。”说完,不再言语,向山娃一挥手,倏忽间不见了踪影。

山娃急了,忙起身去追,却“哎呀”一声从石头上跌了下去。起来揉了揉眼睛,左右一看,什么也没有。仔细一想,才明白自己是做了一个梦。

山娃意犹未尽,脑子仍留在梦里,觉得金妞儿的话好像没有说完,挥手动作也有点奇怪。想来想去,想不出个头绪。茫然之际,忽然瞅见身边的石头上多了点什么,凑近一看,见上边有几行像字又像画的东西。看来看去,也不知是个啥。

山娃懊恼,起身赶牛回家。

自此之后,山娃有了心事,不断地去看那块石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神神秘秘的。不过他也没有张扬,因为他和一般人不一样,不好有事没事去给别人说三道四。一旦有事,人以为奇事,他以为平常。况且这只是一个梦,所以他没有和任何人说起过这件事。

但村里人觉得奇怪,这小孩儿咋老是去看那块石头呢?石头上有啥?于是就也去看。看了,也就落个看看,同样也不知道是个啥。

后来,直到山娃学过小学,读过六书后(小学,即文字学。古代儿童入学先学识字,故称识字为小学。六书,古人分析汉字造字的理论。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才认出石头上边写的是:

箴言石

天地一部书,道德藏玄机;

不知后来人,是否解真意?

这是后话。

古人说:“梦,卧而以为然也。”这是说,心里想过啥,以为如此,进入梦里,就成了有所领悟的表现。这也是说,梦,是人在睡眠中一种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有所见、有所觉。

然而,山娃所做的梦,似乎不是那种“卧而以为然”。是个啥?他自己也不知道。

虽说是个梦,但和金妞儿相遇的情景,老在山娃脑子中停留,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越是说不清道不明,就越是引起他的好奇,使得他三番五次去看那块石头。有人见他的行动有点异常,就问他,那块石头是咋回事?问得多了,他就说了他做的梦。一来二去,梦里金妞儿说的话就传了出去,村里人便都听说了。

听说了,也就听说了,村里人并没有当回事,梦话嘛!

但有时候,有些事也会蹊跷反转。

比如,老百姓嫌谁说话啰唆时,常会不耐烦地说:别说了!话说三遍淡似屁。淡似屁,那不就成了废话?可也不尽然,你要是把废话重复千遍,或许假的也就慢慢不假了,谬误也可能让人当成正确的。

这不,金妞儿所说的梦话,开始的时候,村人没当回事,后来听得多了,不知不觉,潜意识中竟然慢慢认同了:哦!原来咱这儿的风气比较好,是和青牛磨豆子有关哪!从此之后,便对青牛产生了好奇与感激,说起牛来便会有点温馨感,并且有事无事都会到那个洞的附近溜达溜达。因那牛磨的是金豆,便把牛也叫成了“金牛”。金是主贵的,慢慢地,“金牛”的叫法占了上风,倒把“青牛”的称呼给冲淡了,于是,只要一说起那个山洞,人们就会说“金牛洞……”,时间长了,“金牛洞”这个名就叫了开来。

金牛洞

时间推移到魏晋南北朝,当时佛教渐渐兴盛,佛教造像、兴建寺院之风此起彼伏。当地也不例外,人们为了纪念金牛的善行,便在金牛洞的附近建起一座寺院,以“金牛”为名,称“金牛寺”。

寺也建了,名也有了,似乎一切就都完事了。但时间长了,一些有点文化的人觉得,“金牛寺”这个名似乎有点不大对劲:纪念金牛,是为了纪念金牛磨豆子传经送宝的事;传经送宝,传送的是《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著作,又是道教的经典,因此这个名称应该符合道教的习惯,叫作“××观”才对,怎么能以“寺”去命名呢?

有异议,就有人留意。

很快,就有了答案。

有人多方引证,证实用“牛”命名佛教事物并无不妥。为啥?因为在佛教中,牛是十分高贵的动物,具有十足的威仪与德行。佛教中说,牛能教你看破世相,读懂人生。能够读懂牛的故事也就觉悟了一大半。一些禅师还常常以牛说法,用牛作比喻,去帮助人们明心见性,获得心灵的自在,从而得到佛教修行上的最高境界。

这样一说,人们彻底信服,觉得以“寺”为名,未尝不可。

看官,实际上那个时候佛教盛行,已经出现了统领宗教之趋势,而且修建寺院之风大兴,有人统计,到南北朝时,国内有佛寺四万多座,僧尼两百多万。至于道观,却没有一家。

一场有关叫“寺”还是叫“观”的争论,让人们明白了“牛”在佛教中的地位并不亚于道教,甚至在当时的形势下有过之无不及。

于是,“金牛寺”的名称便稳定了下来,而且远近闻名。前来金牛寺敬牛拜牛的人络绎不绝,寺内每日里晨钟暮鼓,香烟袅袅,木鱼声声,香火不断。

再后来,山娃的村子便以“金牛寺”为名,叫“金牛寺村”。

金妞儿梦中说要山娃好好读书的话语,时刻在山娃耳边萦绕。他虽是念念不忘,却是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是好。

金牛洞旁那块石头上写着的“天地一部书,道德藏玄机;不知后来人,是否解真意”四句话,他也隐隐悟出指的是《道德经》。

但这些山娃都是似懂非懂,要是让金妞儿给说说该多好啊!于是,想见金妞儿的念头就愈来愈强烈,不由自主地一次次到金牛洞去碰运气,幻想万一哪一天能够碰到金妞儿。

但老天不如人愿,他没有见到金妞儿,连梦都没做过。

后来听人说金妞儿到山上去了,就是金牛洞旁边的那座山。山娃便立即上山去找,可还是杳无音信。

后来山娃用功读书,入仕做官,还是一如既往地找金妞儿,多次乘轿上山,想感化天地,赐他机遇与金妞儿见面,但仍然是次次未果。

再后来,人们见他所乘的轿子在山头上久久停留,不见动静,便到山头上去看,却见轿中空无一人。人们四下里寻找,哪里还有踪影?

轿顶山

人们叹息,遗憾而归。

天长日久,人们见那轿子竟和山峰融为了一体。说山却像轿,说轿却是山。

人们惊异,本来那山峰就有轿子的样子,一经和山娃的轿子融合一起,活脱脱就是一顶轿子的形状。

看官,万事皆有因,因来则是缘。那山峰可不是简单的山峰,那可是与远古时期的黄帝有关的。

黄帝,是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他曾和蚩尤在涿鹿之野大战,获胜后乘坐辇舆(后世称为轿子)巡游天下,经过这座山时,见其山势很是不凡,便停留在此休息。临走时,降下辇舆和华盖,留在山峰之上,使其护佑这方大地。而山娃的轿子在此久留,如同后裔认祖归宗,回归轿子“原祖”,和山峰融合,“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归入轿形山体,名副其实地回轿子“老家”去了。

人们感恩黄帝老祖护佑一方之仁慈,感念金妞儿和山娃传经送宝的故事之美好,便亲切地称那座山为“轿顶山”。

世间之事,纷纭芜杂;芸芸众生,命运无常;世事难料,人生如戏,其奥妙自古难解。

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所以有时候看天下,表面上纷纷攘攘,其实冥冥之中都有定数。

古人说:“命若穷,掘得黄金化作铜;命若富,拾得白纸变成布。”

古人又说:“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你看那牛郎织女,虽是天地之隔,但还不是每年都要见上一面?”

倒也是,你没见那,无缘的,日日相处,也会劳燕分飞。但是,有缘的,纵然是天涯海角,却能终成眷属。

话说得都对!

那么,山娃到哪里去了?找到金妞儿了吗?

看官,山娃是否找到了金妞儿,先按下不表,要说的是自从山娃的轿子和山峰融为一体之后,山娃和金妞儿传经送宝的故事就在当地代代相传,直至今天人们说起来仍然兴趣盎然,那美好的文明祥和之风,始终弥漫在雄伟而灵秀的轿顶山上。

以上楔子,以山娃和金妞儿传经送宝的故事为引子,敷陈大义,点明、引出正文。

正文所说的故事,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的轿顶山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