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可视化分析:分析原理和Tableau、SQL实践(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3 业务和技术兼备的卓越中心和分析型人才

在每个业务场景中,数字化转型需要强大的驱动力量,企业需要大量业务素养和技术敏感“双优”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是企业中衔接业务与技术、数据与分析、分析与价值的关键“中继”。

不过,这类人才通常可遇而不可求,而且人才的价值只有依赖组织和团队才能最大化发挥。从组织的角度看,在企业中存在几种可行性方案,下面笔者依次介绍。

-1.0 在IT部门或财务中增加分析人员或强化分析部门。

在IT部门中增加分析岗位、强化分析部门,是很多传统企业的优先选项,它建立在这样的假设基础上:数据和信息技术一样属于专业领域;按照技术领域分析应归属技术部门;技术部门内部更好地协调数据资源统一赋能业务。

这种方式短期来看阻力较小,长期来看制约性却最大——数据分析的难点在于业务逻辑和决策衔接,而IT部门对“业务逻辑”知之甚少。因此,IT部门主导下的分析往往“降格以求”,敏捷分析变成了报表分析,数字化转型变成了信息化工程。

类似地,很多传统企业以财务部门为中心强化业务分析(通常因为财务部门领导更强势,或者企业习惯以财务核算数据为准),相比由IT部门主导,这种方式似乎更不可取。财务和业务分属于事后和事前思考,况且财务数据是增加了大量人为干预和规范约束的二次处理数据,其细粒度的业务运营过程距离太远,数据分析常常被束缚在“报表分析”阶段。同时,财务指标难以替代业务指标作为业务决策的直接依据——相比销售和利润的运营过程,财务更倾向于成本和费用的专题分析。

传统企业中由IT部门主导或者财务部门主导的数字化转型,具有先天劣势。传统企业应该向“数字原生”的互联网企业和某些“先知先觉”的先进企业学习,强化分析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整合,同时做好IT部门的基础服务和信息支持工作。

-2.0 在业务部门中强化分析部门,并与IT部门紧密合作,甚至成立COE(卓越中心)。

商业的关键是决策,决策的要害是高效、准确,因此,业务分析的主体是面向一线的业务部门。业务分析要与决策行动紧密结合,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做出调整,创造价值。

对于天然高度依赖数据的互联网企业而言,产品运营、用户运营、风险管理等都和数据息息相关,甚至设有专门的“数据运营岗”。受此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业务部门中设立数据分析岗,或者招募具有数据分析背景的运营人员,他们的工作不是使用Excel、PPT完成日报、周报、月报(这些通常是运营助理的常规工作),而是针对领导提出的问题,使用数据工具快速确认、分析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更有很多企业在业务侧成立独立部门,采用精益中心或卓越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COE)的模式,整合具有数据素养的业务用户、数据专家,与业务部门亲密合作,以解决某个复杂问题或者完成特定专题项目为目的,推进业务板块或业务主题的数字化。比如,推进财务部门的发票电子化和自动化、工厂生产质量的西格玛分析等。

相比IT部门中的分析岗位,业务团队中的分析团队更容易取得成功,因为他们更靠近业务需求、业务环境,能“以终为始”倒推数据需求,并借助IT的力量实现底层的优化调整。相比之下,来自IT部门的分析岗位(有时称为IT BP)就难以融入业务部门——相比技术,业务逻辑更依赖于经验、智慧和创造性的随机应变。

在笔者看来,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业务部门能否主导并深度参与。

-3.0 在业务部门推行“业务—数据双岗混编”,进一步增强业务与技术的结合。

在某些大型企业中,很多复杂的业务分析需要分析师同时做到熟悉业务逻辑、理解数据逻辑。此时,业务部门中的分析岗位难以独自驾驭,而与IT部门的频繁沟通、依赖外部维护数据又成为制约效率的要素。此时,推荐的方式是在关键业务岗位中推行“业务—数据双岗混编”的组织模式。

笔者服务的某家新能源上市公司,其业务审计部同时设立了业务审计岗和IT审计岗,两个人组成“小分队”。业务审计岗负责整理审计需求,分解审计问题,提供审计思路;而IT审计岗负责整理业务明细数据,改进数据质量,构建分析模型,完成可视化展现,并与业务审计岗位确认数据逻辑和业务洞察。前者侧重业务,后者侧重技术;前者聚焦问题,后者聚焦数据。这样的组织模式极大减少了业务部门与IT部门之间的“部门壁垒”,将部门级别的数据仓库(或者称为数据集市)下放到专业的业务团队中完成,此时Tableau Server承担了“数据集市”的功能。

从上述的3个方案中我们会发现,业务分析的宏观趋势是从IT主导向业务主导转变的。在这个过程中,快速发展的分析技术帮助越来越多的业务用户成为数据分析师,“平民数据科学家”(citizen data scientists)开始兴起,其成长速度要超过IT团队的分析岗位。如图1-8所示,随着技术的普及,企业中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会成为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商业模式的中坚力量。

图1-8 传统企业的数字化探索逐步发展到高级阶段

-4.0 强化企业方法论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并逐步成长为关键管理岗位。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算力的大幅提高、教育水平的持续改善,复合型人才会成为数据分析岗位的大趋势。既能理解业务逻辑,又能独立完成数据准备、数据分析的复合型人才,所能带来的业务价值绝非两个岗位的简单累加。昨日沉浸在Excel中的运营“表哥”“表姐”,和未来熟练使用各类数据库、可视化分析的分析师,都是企业在不同时期所亟需的关键人才。

业务分析是典型的创造性工作,技术背后是经验、方法论、行业理解等多种知识的结合体。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之间的沟通效率和“数据传输带宽”,要远远低于复合型人才内部的思考过程。“复合型人才”如同在CPU芯片中整合GPU,甚至整合统一内存,从而实现计算性能颠覆性的革新。

当然,数字化转型企业所亟需的,不仅是能把数据转化为报表、分析和决策建议的复合型分析人才,更需要复合型的管理人才,他们可以站在“商业模式”的角度重新理解企业的数字化业务模式,并为企业规划数据化、信息化、数字化的行动。如《智能商业》一书之于阿里巴巴,《华为数据转型之道》一书之于华为,它们的背后是专家级的复合型智囊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