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临床中药炮制学的发展概况
中药炮制是在历代中医药学家的长期医疗实践中产生,并不断积累和发展的。在客观上,中药炮制是沟通中药材与临床应用之间的桥梁。在理论和实践上,中药炮制是中医药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医临床不能也不可能离开中药炮制。在医疗实践中,使用炮制品配伍组方,是中医用药的特色和优势。因此,在中药炮制技术、方法、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即伴随着临床中药炮制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秦汉时期
中药炮制是伴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药物,在应用药物的实践中认识到药物的性质。为了服用食物或药物,就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处理。火被发现后,人类可以利用火使食物或药物由生变熟,变化其性质,适用于饮食或医疗的需要,这实质上即是临床中药炮制学的萌芽。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大量的制药、用药实践,靠口耳相传,在实践中得以流传。文字产生后,就有了炮制的记载。迄今发现的我国最古的医方书《五十二病方》中,除有挑拣、干燥、切制等物理性加工的内容外,还有渍、泡、炙、熬、蒸、煮等多种制法,如“取商牢(陆)渍醯(醋)中”等记载,反映了当时采用单味药治疗疾病时,即开始对药物进行一定的处理。
秦汉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科学的进步,中医药知识有了质的飞跃。医药学家在以往医药实践经验不断积累丰富的基础上,开始了理论上的总结。《黄帝内经》的产生,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在临床医学上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神农本草经》的成书,是我国药物学的第一次总结;中药炮制也在临床医学中获得了长足的进展。
《黄帝内经·寿夭刚柔》中记载作为“药酒”时,需先将药物制成“咀”(即后世的饮片)。“邪客篇”中“半夏秫米汤”中使用的是“治半夏”,《黄帝内经》中还有使用血余炭的记载。反映了在中医理论产生之初,药物炮制与临床疗效即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医圣张仲景在医疗实践中,创立了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同时也在医疗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中药炮制方法。他在《金匮玉函经》“证治总例”中指出:“(药)有烧炼炮炙,生熟有定……或须皮去肉、或去皮须肉,或须根去茎,又须花须实,依方拣采,治削,极令净洁。”明确了分选药用部位、净制切制的基本要求。《伤寒论》载112方,共用84味药物,交叉应用,先后出现了536次,其中315次用脚注的形式,对药物提出了具体的炮制方法和要求,有些药物在不同的方剂中,分别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充分体现了依法炮制与辨证论治的密切关系。如甘草在《伤寒论》中入方83个,其中81方用“炙品”,仅二方用生品。“炙甘草汤”即是以炮制品命名的方剂。安神宁志的甘麦大枣汤、缓急止痛的芍药甘草汤等,均用炙甘草,取其温养补益之功。唯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的甘草汤(单方)和桔梗汤重用生甘草,意在清热解毒,甘缓利咽。通过对甘草的生用、炙用,使之生泻熟补、作用各异。另外,张仲景在医方中,还多次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了酒、蜜、醋、胆汁、童便、姜汁等液体药物,如“瓜蒌薤白白酒汤”“苦酒汤”“蜜煎导方”等,这些应用为后世用液体辅料炮制药物奠定了基础。
《神农本草经》是历史上对中药学的第一次总结,概括叙述当时应用炮制的基本原则,并明确了药有生熟的概念。如在药用部位的选择方面有“药有……根、茎、花、实、草、石、骨、肉”的记载;在炮制去毒和改变药性方面有“药有……有毒、无毒,阴干、曝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此书记载的炮制方法有炼、蒸、酒、煮、熬、烧等。
总之,秦汉时期开始确立了中药炮制的一些基本原则,创立了一些炮制的基本方法和炮制品,并且已经把中药炮制与复方配伍结合起来,应用于临床医疗的实践。
二、魏晋至五代时期
由魏晋至五代时期,是医学理论、药物学、方剂学及炮制各科全面发展的时期,中药炮制技术在临床领域内得到了全面的应用,促进了临床中药炮制的发展。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一书,不仅为临床医学做出了贡献,而且记载了80多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其中有许多药物根据临床的不同需要,采用了几种不同的制法。为使乌头、芫花、半夏等有毒之品安全地用于临床,创立了用大豆汁、甘草汁、生姜汁解毒的方法,为后世用辅料炮制解毒积累了经验。另外,通过炮制制备新药,扩大药源,在《肘后备急方》中也有记载。如真竹沥一药,即记述了当时用干馏法制备竹沥的过程。
在药物学方面,这一时期出现了两次历史性总结:其一是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不仅使所收载的药物品种较《神农本草经》增加了一倍,并在序言中的“合药分剂料理法则”中,第一次将零散的炮制方法进行了系统归纳。其二是唐代《新修本草》,此为我国政府颁布的药典性本草著作。在序中转录了《本草经集注》的“合药分剂料理法则”并作了注,该书把炮制列为法定内容,对保证和提高药品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书中还明确记载了作蘖(发芽法)、作曲(发酵法)以及朴硝的重结晶精制法等。并首次明确了以米酒、米醋入药等有关炮制辅料的规定。
一般认为,成书于南北朝刘宋时期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炮制专著。以此书为标志,中药炮制单独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开始从医学中分列出来。雷总结了前人炮制方面的技术和经验,记述了药物的各种炮制方法,如拣、去甲土、去粗皮、去节并沫、揩、拭、刷、刮、削、剥等净制操作;切、锉、擘、捶、舂、捣、研、杵、磨、水飞等切制操作;拭干、阴干、风干、晒干、焙干、炙干、蒸干等干燥方法;浸、煮、煎、炼、炒、熬、炙、焙、炮、煅等水火制法;苦酒浸、蜜涂炙、同糯米炒、酥炒、麻油煮、糯泔浸、药汁制等法,广泛地应用辅料炮制药物。该书对炮制的作用也作了较多的介绍,如“用此沸了水飞过白垩,免结涩人肠也”“半夏……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该书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其中许多炮制方法具有科学道理,如大黄用蒸来缓和其泻下作用;莨菪、吴茱萸等含有生物碱,用醋制可以使生物碱成盐,而增大在水中的溶解度;对挥发性药物茵陈,指出“勿令犯火”,即防止高温处理;对某些含鞣质药物,如白芍等需用竹刀刮去皮,知母、没食子勿令犯铁器,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两书,集7世纪以前中国医学之大成,从基础理论及临床各科都做了论述。该书以通则的形式,规定了各类药物炮制的基本要求。书中涉及炮炙品种达70余种,在炮制技术、炮制方法、对炮制程度的控制等方面,均有新的发展和提高。
随着医学的发展,唐代有许多医学分科专著和总结性方剂著作、本草著作出现,其中均不同程度地涉及炮制内容,反映一些专科用药的炮制特色,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千金翼方》中载有反复蒸曝制熟地黄法、钟乳石水飞取细粉法、炼松脂的精制法等;《外台秘要》载有麸炒苦杏仁、蜜炙枇杷叶、煅制牡蛎等;《食疗本草》开始用童便处理苍耳;《经效产宝》开始有酒淬鹿角,清炒蒲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开始有火煅醋淬自然铜、黑豆蒸制何首乌、米泔水浸苍术、灰炒天南星等法。
三、宋金元至明清时期
宋代科学技术及手工业进一步发展,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和交流,炮制方法和饮片品种更加丰富,应用更加广泛,为临床中药炮制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中国传统药物学发展到金元时期,产生了一个重要的转折,这就是许多医药学家,利用北宋刊行的医学经典著作,对药物应用进行理论上的探讨,通过药性理论的归纳,执简驭繁,指导用药。在这一潮流的影响下,由金元迄明清,逐步对中药炮制的作用,进行理论上的归纳,对指导炮制品的临床用药,扩大炮制品种影响很大。
宋政府组织编著的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中,不仅在所收众方中具体记载了大量的炮制内容,还始载乳制法,而且在“论合和篇”中指出:“炮炙失其体性,筛罗粗恶,分剂差殊,虽有疗疾之名,永无必愈之效,是以医者,必须殷勤注意。”强调了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密切关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颁布的第一部国家制剂规范,书中对药物炮制十分重视,有专章讨论炮制,充分反映炮制与中药制剂的密切关系,并总结了一些药物的炮制作用,如“苍术米泔浸……不浸……但稍燥尔”“蒲黄破血消肿即使,补血止血即炒用”“当归补血使头……止疼破血使尾”等。
宋代临床医学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临床中药炮制学,如天南星、巴豆这样的毒性中药制成胆南星、巴豆霜而降低毒性,供内服治病的例子很多。在药物学方面,唐慎微所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一书,几乎囊括了宋以前主要本草的精华,是中国药学史上的第四次总结。宋以前的大量古本草、方书及丰富的炮制内容,如《雷公炮炙论》等,全赖此书以存其大概,得以流传。
元代张元素在《珍珠囊》一书中,认为黄芩、黄连、黄柏、知母等苦寒药可用酒炒,借酒力升腾以作用于头面及手梢皮肤,并认为药物“大凡生升熟降”。元代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一书中,引述李东垣的《用药法象》的论述,初步总结了“生泻熟补”的认识,并归纳出“去湿以生姜”“去膈上痰以蜜”等认识。
元代葛可久在《十药神书》中,通过对中药制炭品的应用,总结提出了炭药止血理论,指出:“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则止。”对后世中药制炭应用于止血影响很大。
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制造资水火”一节中概括指出:“匪故巧弄,各有意存。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这些总结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简洁易诵,概括了炮制的一些主要作用,在中医药界广为流传,颇具影响。
李中梓撰《本草通玄》对炮制的操作注意事项、辅料制的目的、净选的目的,如《本草蒙筌》一样作了精辟概括,指出:“制药贵得中,不及则无功,太过则伤性。煅则通红,炮则烟起,炒则黄而不焦,烘则燥而不黄。酒制升提,盐制润下,姜取温散,醋取收敛,便制减其温,蜜制润其燥,壁土取其归中,麦麸资其谷气,酥炙者易脆,去穰者宽中,抽心者除烦。”
明代李梴在《医学入门》中,把一些药物的炮制作用总结:“芫花本利水,无醋不能通。”“诸石火煅红,入醋能为末。”“凡药入肺蜜制,入脾姜制,入肾用盐,入肝用醋,入心用童便;凡药用火炮、汤泡、煨炒者去其毒也。”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16世纪以前药物学之大成,是中国药学史上的第五次总结。该书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330种载有“修治”一项,既收列前人记载,又介绍当时的炮制经验,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其内容比已有的炮制专书更为丰富。其“附方”项下,则载有药物不同炮制品的临证应用,至今仍为中药炮制研究的重要资料,如“五味子入补用熟,入咳用生”;黄连“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治肝胆之实火则以猪胆汁浸炒,治肝胆之虚火则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则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则以姜汁炒,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茱萸汤浸炒,治血分块中伏火则以干漆末调水炒,治食积之火则以黄土研细调水和炒,诸法不独为之引导,盖辛热能制其苦寒,咸寒能制其燥性,在用者详酌之”。
缪希雍撰《炮炙大法》是继《雷公炮炙论》之后第二部炮制专著,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方法,用简明的笔法叙述各药出处、采集时间、优劣鉴别、炮制辅料、操作程序及药物贮藏,大部分内容能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实际,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正如作者所说的“自为阐发,以益前人所未逮”,并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总结命名为“雷公炮炙十七法”。
明代傅仁宇在其眼科专著《审视瑶函》中,对药物的生熟异治论述颇详,指出:“药之生熟,补泻在焉,利害存焉。盖生者性悍而味重,其功也急,其性也刚,主乎泻;熟者性淳而味轻,其功也缓,其性也柔,主乎补。如补药之用制熟者,欲得其醇厚,所以成其资助之功;泻药制熟者,欲去其悍烈,所以成其攻伐之力。用生用熟,各有其益,实取其补泻得中,毋损正气耳。”
清代有关中药炮制的方法、理论基本是沿用明代,并略有补充,如张仲岩的《修事指南》在《本草蒙筌》所载炮制理论的基础上新增“吴茱萸制抑苦寒而扶胃气,猪胆汁制泻胆火而达木郁,牛胆汁制去燥烈而清润……凡修事各有其故,因药殊制者,一定之方,因病殊治者,变化之用,又须择地择人敬慎其事”等内容。
清代还受前代炮制理论的影响,把一些炮制原则推广到其他药材,使清代炮制品种大为增加,尤以用多种辅料复制的品种为甚。
四、现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药炮制在继承方面,各地对散在本地区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炮制经验进行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版了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同时,《中国药典》中也收载了炮制内容,制定了“中药炮制通则”。并相继出版发表了一些炮制专著论文,将散在民间和历代医籍中的炮制方法及地方炮制方法进行系统的整理,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献资料。在研究方面,中药炮制研究被列入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先后完成了何首乌、白芍、草乌、半夏、川芎、巴戟天、千金子、大戟等100余种中药饮片炮制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就其炮制沿革、炮制工艺筛选优化、饮片质量标准制定、炮制基本原理等方面作了系统的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取得相应科研成果。而饮片企业实施GMP认证,要求饮片固定包装,饮片生产机械化等标志着中药炮制生产的逐步现代化。
目前,全国各中医药院校的中药专业都设有中药炮制课程,并被列为专业课之一。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地区特点编写了教材,经过试用与修订,不断充实、提高,于1979年首次编写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药炮制学》统一试用教材,在此基础上,1985年出版了第二版教材,1996年出版了第三版规划教材,2003年出版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炮制学》,目前已有多部《中药炮制学》教材用于中药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为继承和发扬中药炮制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全国各地市县均建立有中医院,并配备“炮制室”,满足中医临床用药的需要。富有临床经验的中医医生一方面正确应用炮制品,提高了临床疗效;另一方面对炮制品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研究,验证了炮制对保证和提高中医临床安全有效的作用,证明了中药经过炮制以后确实降低了毒性,增强了治疗效果。
由于近代学科划分日趋精细,中医中药人才培养从师徒相传到院校培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从中医院校建立之始中医专业学生就没有安排开设中药炮制学的学习,仅在第一学年的《中药学》介绍部分药物炮制品的应用,由于每门课的课时有限,因此在中药学的讲授中不可能对中药炮制的理论方法和重点药物详细讲解,故学生印象不深,达不到系统掌握之目的。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能熟练运用炮制这门学科为临床服务,不了解处方应付的一般规定,甚至不能恰当运用炮制品,更不能主动进行中药炮制的研究,逐步造成了“医不知药情,药不知医用”的现状,中药临床效果得不到保证,临床中毒报道时有发生。同时还间接造成目前临床炮制品用量减少,质量下降。这种状况受到了国内许多中医药专家的重视,呼吁改变目前中医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增加中药炮制等相关课程的学习。2007年《临床中药炮制学》教材的出版,满足了各地中医药院校给中医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临床中药炮制学课程的需要,收到很好的效果。但十年之中,随着中药炮制技术的快速发展,中药饮片炮制作用机制研究不断深入,中药饮片生产管理逐步规范,中医临床应用饮片的特色需要进一步突出。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2016年12月25日通过,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第二十七条载:“国家保护中药饮片传统炮制技术和工艺,支持应用传统工艺炮制中药饮片,鼓励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研究。”第二十八条载:“对市场上没有供应的中药饮片,医疗机构可以根据本医疗机构医师处方的需要,在本医疗机构内炮制、使用。医疗机构应当遵守中药饮片炮制的有关规定,对其炮制的中药饮片的质量负责,保证药品安全。医疗机构炮制中药饮片,应当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根据临床用药需要,医疗机构可以凭本医疗机构医师的处方对中药饮片进行再加工。”从法律上规定了中药饮片在中医临床的地位。因此要求中医各专业学生和中医临床医生应进一步学习中药炮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药生熟饮片的药性变化,熟悉中药饮片炮制和应用,以突出中医用药的优势和特色,提高和保证中医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