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药炮制传统制则和制法
中药炮制遵循中药七情合和的配伍理论,炮制方法和辅料,以达到符合临床用药需求的目的。依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恢复人体阴阳平衡的基本治则,达到缓和或转变性能之目的。清代徐大椿《医学源流制药论》记载:“凡物气厚力大者,无有不偏,偏则有利,必有害,欲取其利,而去其害,则用法以制之,则药性之偏者醇矣。其制之义又有不同,或以相反为制,或以相资为制,或以相恶为制,或相畏为制,或以相喜为制。即制法又复不同,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此皆巧于用药之法也。”对中药炮制原则与制法作了概括。同时指出:“古方制药之多,其立义之法,配合气性,如桂枝汤中用白芍,亦即有相制之理,故不必每药制之也。若后世好奇眩异之人,必求贵重怪癖之物,其制法大费工本,以神其说,此乃好奇倘异之人,造作以欺诳富贵之人,不足凭也,惟平和而有理者可从耳。”其提示古今炮制也有不尽合理之处,应搞清源流,去伪存真,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
一、中药炮制制则
1.相反为制 是指用药性相反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达到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如用辛热升提的酒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其药性转降为升。用辛热的吴茱萸炮制苦寒的黄连,可杀其大寒之性。用咸寒润燥的盐水炮制益智仁,可缓和其温燥之性。苦寒的生地黄蒸后变为甘温的熟地黄。
2.相资为制 是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达到增强药效。资,有资助之意。如用咸寒的盐水炮制苦寒的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作用。酒炙仙茅、阳起石,可增强温肾助阳作用。蜜炙百合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功效。蜜炙甘草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3.相畏为制 是指利用某种辅料达到炮制,以制约中药的毒副作用。如生姜能杀半夏、南星毒(即半夏、南星畏生姜),故用生姜炮制半夏、南星。另外一些辅料,古代医药著作在论述配伍问题时虽未言及,但在炮制有毒中药时常用到这些辅料,因此,也应列为“相畏为制”的内容。如用白矾、石灰、皂荚制半夏、南星;蜂蜜、童便、黑大豆制川乌;豆腐、甘草制马钱子等。
4.相恶为制 是中药配伍中“相恶”内容在炮制中的延伸应用。“相恶”本指两种中药合用,一种中药能使另一种中药作用降低或功效丧失,一般属于配伍禁忌。但据此理论,炮制时可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中药的烈性(即某种作用减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如麸炒枳实可缓和其破气作用;米泔水制苍术,可缓和苍术的燥性。辛香中药加热可减弱辛散之性,如煨木香无走散之性,唯觉香燥而守,能实大肠,止泻痢。醋制减低商陆、甘遂等中药峻下逐水的作用,免伤正气。
5.相喜为制 是指用某种辅料或中药来炮制,以改善中药的形色气味,提高患者的信任感和接受度,利于服用,发挥药效,增加商品价值。如乌贼骨、僵蚕、乳香、没药或其他有特殊不良气味的药物,往往为患者所厌恶,服后有恶心、呕吐、心烦等不良反应,用醋炙、酒制、漂洗、麸炒、炒黄等方法炮制,能起到矫臭矫味的效果,利于患者服用。
二、中药炮制制法
1.制其形 是指改变中药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形”,指形状、部位。中药因形态体积各异,不利于配方和煎熬,所以,在配方前都要加工成饮片,煎煮时才能达到“药力共出”的要求。常常通过碾、捣或切片等处理方法来达到目的。不同药用部位功效有异,需分开入药。《本草蒙筌》云:“根梢各治,尤勿混淆。”如当归、甘草就分头、身、梢入药。
2.制其性 是指通过炮制纠正或改变中药的性能。抑制过偏之性,免伤正气;改变中药寒、热、温、凉或升、降、浮、沉的性质;通过炮制增加中药的香气,以达启脾开胃的作用,满足临床灵活用药的要求。
3.制其味 是指通过炮制,调整中药的五味或矫正劣味。根据临床用药要求,用不同的方法炮制,特别是用辅料炮制,能改变中药固有的味,使某些味得以增强或减弱,达到“制其太过,扶其不足”之目的。如生山楂过酸,炒焦后可纠正其过酸之味。僵蚕、紫河车等除其腥臭,以利服用。
4.制其质 即通过炮制,改变中药的性质或质地。改变中药质地,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中药疗效。如穿山甲砂炒至酥泡,龟甲、鳖甲砂炒至酥脆,矿物药煅或淬等,均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或易于粉碎。改变中药性质的内容较广,包括改变药性和功能。如毒剧药多以蒸、煮等法加热透心而有余味。中药煨或制霜,既要求保留原有性质,又能纠正偏性。加入其他药共制,或发酵,或复制等,都是在无损或少损固有药效的前提下,增加新的作用,扩大治疗范围或抑制其偏性,更好地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