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药炮制生熟理论
中药炮制的生熟理论是总结中药生熟饮片性能变化,功效异同,并用于指导炮制生产和临床应用的理论。生即生品,是指仅经过净选或切制的中药饮片。除毒剧药物以外,还常与药材名相同,如酸枣仁、甘草、生天南星、厚朴等;熟即熟品,是指将生品通过加热、加辅料、制霜、水飞等方法进一步炮制过的中药饮片,常在药材名前冠以炮制方法或以脚注的形式说明,如炒酸枣仁、炙甘草、制天南星、厚朴姜制等。
一、生熟理论的提出和形成
中药生熟概念的提出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在“序例”中就有“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生,真伪陈新,并各有法”的陈述。汉代名医张仲景在《金匮玉函经》卷一“证治总例”中也明确指出:“凡草木有根茎枝叶、皮毛花实,诸石有软硬消走,诸虫有毛羽甲角、头尾骨足之属。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总结出中药有生用、熟用之分。
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指出“生熟有定,一如后法”。元代张元素在《珍珠囊》中认为中药“大凡生升熟降”。元代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引述李东垣的《用药法象》的论述,初步总结了“生泻熟补”的认识。明代傅仁宇在其眼科专著《审视瑶函》中,对中药的生熟异治论述颇详。中药生品饮片经加热、加入辅料等炮制成熟药饮片后,不但改变中药性能,增强中药疗效,扩大用药范围,降低中药毒性,消除或减轻副作用,确保用药安全,而且扩大了中医临床用药范围,增加了临床用药品种,逐步形成了中药炮制的生熟理论。
中药生熟异治或者生熟异效,是指仅经过净制或者切制的生品饮片和进一步加热、加辅料炮制后的熟品饮片治疗功效不同。如甘草生品长于泻火解毒,化痰止咳;多用于痰热咳嗽,咽喉肿痛,痈疽疮毒,食物中毒及中药中毒。蜜炙甘草以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力胜;常用于脾胃虚弱,心气不足,脘腹疼痛,筋脉挛急,脉结代。
二、生熟理论的主要内容
1.生泻熟补 一些中药生品寒凉清泻,通过炮制加热、加辅料成为熟品以后,能变寒为温,药性偏于甘温,作用偏于补益。如地黄鲜用味甘、苦,性寒,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功效,用于热邪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衄等;产地加工干燥成为生地黄后,性味甘、寒,为清热凉血之品,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用于热病烦躁、发斑消渴、骨蒸劳热、吐血、衄血、尿血、崩漏;生地黄蒸制成熟地黄后,药性由寒转温,味由苦转甜,功能由清转补,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作用,用于肝肾阴虚,目昏耳鸣,腰膝酸软,消渴,遗精,崩漏,须发早白。又如何首乌生用能通便解疮毒,黑豆汁蒸炖炮制,则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若肝肾两虚患者用生首乌,非但不能补,反而会导致泻下,绝非疾病所宜。
2.生峻熟缓 某些中药生品饮片药性峻烈,制成熟品饮片后作用可缓和。如大黄生品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的功效;大黄酒炙后可明显缓和泄泻作用;大黄经长时间蒸炖炮制成为熟大黄后泻下作用、腹痛之副作用消失,并增强活血祛瘀之功。如峻泻寒积的巴豆,制霜后峻烈之性大减,可用于小儿痰食壅滞,疳积。如麻黄生者发汗作用峻猛,蜜炙后发汗作用缓和。
3.生毒熟减 有些中药生品毒性或刺激性大,炮制后毒性降低或缓和。毒指对人体的伤害或刺激,历代医药学家在医药著作中记载有大毒、有毒、有小毒的中药。若大量长期服用容易出现中毒症状。生品毒性较大,临床使用不安全,多外用,若内服必须经加热等熟制减毒后再用。如苍耳子、苦杏仁,斑蝥、红娘子、青娘子、马钱子、乌头、肉豆蔻等,经炮制成熟品后均可减低毒性。
4.生行熟止 有些中药生品行气散结,活血化瘀作用强,炮制成熟品饮片偏于收敛,止血、止泻。生行指能行、能散、能下,熟止指辛散、泻下作用降低,甚至产生收敛止泻的效果。如生麻黄能发散,即发汗解表,蜜炙麻黄通过加热,使具发汗作用的辛散成分(挥发油)散失,发散作用显著降低,而止咳平喘作用则增强。如木香生品行气,煨制后行气作用大减,而止泻作用大增,长于实肠止泻。如大黄生品泻下,减少其在肠中的停留时间,炒炭后其泻下作用几无,而具有止血、止泻作用。有些中药生品性滑,具活血化瘀作用,加热炮制成为炭药,性变收涩,具有收敛止血作用,如蒲黄等。
5.生升熟降 中药升降浮沉与其生熟有一定的关系,并且受辅料的影响更明显。砂仁为行气开胃、化湿醒脾之品,主要作用于中焦,经咸寒的盐炙后,以下行温肾为主,治小便频数。莱菔子辛甘平(偏温),作用趋势主升浮,但因是种子类中药,质重沉,故应沉降,综合来看,能升能降。张锡纯认为莱菔子“其力能升能降,生用则升多于降,炒用则降多于升”,这种认识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莱菔子生品以升为主,长于涌吐风痰,炒后以降为主,善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这与“生升熟降”的观点相吻合。
6.生降熟升 辅料对中药升降浮沉的影响古今认识基本一致,通常是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等。如生黄柏苦寒沉降走下,为清下焦湿热之品,经辛热升散的酒制后则苦寒之性大减,借酒升腾之力,引药上行,善于清上焦头面之热。黄芩、大黄酒炒亦有类似作用。这与“生降熟升”的观点一致。李时珍在讨论人参的功效时说:“人参生用气凉,熟用气温……人参气味俱薄,气之薄者,生降熟升;味之薄者,生升熟降。”明代《医学入门》云:“凡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用酒炒,欲其上腾也。病在咽下脐上,须用酒浸洗。病在下者生用。欲升降皆行者,半生半熟。”其论述了辅料与中药升降浮沉的关系以及中药炮制生熟与升降的关系。
中药究竟是“生降熟升”还是“生升熟降”,不具有普通规律性,故不应偏执一面,生升熟降理论与中药气味的厚薄有关。一般来说,气厚味薄者,如砂仁、莱菔子是生升熟降;而味厚气薄者,如大黄、黄连、黄芩是生降熟升。总的原则应以炮制前后药性的变化为主要依据,并结合其他方面,具体中药具体分析。
除此之外,有的中药生品药性寒凉,加热、加辅料炮制后药性改变为温热,即“生凉熟温”,如地黄、何首乌等。
需要指出的是,同中药的其他传统理论一样,“生熟理论”主要是概括了中药炮制的多数常态,有些“变态”则难以概括其中,如“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之类,因此“知常达变”也是学习领悟中药炮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