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更理性的人:经济学就是权衡取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经济学小知识进阶

什么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在许多经济学科普读物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个词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比如,“我们应该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现象……”

那么,什么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斤斤计较?不是。

效率最高?不是。

利益最大化?也不是。

“成本-收益”思维?仍然不是。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成语:庖丁解牛。

在阅读本章内容的过程中,不知道诸位读者注意到了没有,当我们解释经济学的两个元问题时,早期的回答颇为宏大,是从社会整体层面来给出回答——富国裕民。但是渐渐地,当我们将财富聚焦到了“效用”,聚焦到了选择行为时,这时的回答就是比较微小的、个体的。

这就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其核心逻辑是:无论是多么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经济学总是尝试将其一步步分解开来,从复杂到简单、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从整体性问题到个体性问题,直至经济学分析可以直接触及的最基本单位——社会中的行为主体,然后再来观察、分析这些微观个体的行动特征。这个过程可以类比为“庖丁解牛”。

这一经济学最为基本的思维方式,我们用一个专门术语来称呼它,叫作“方法论个人主义”。顾名思义,就是我们通过个体(包括社会中的一切行为主体,如个人、厂商、各类社会组织以及政府)行为的角度,来理解、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

当代经济学可以细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前者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例如消费者、厂商,以及消费者和厂商发生互动关系的“舞台”——市场;后者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现象,例如经济周期、经济波动;等等。可是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方法论个人主义都是必备工具,必须对微观个体的行为做出解释,才能理解宏观经济运动。

真正的经济学通常不会醉心于宏大叙事,即便是宏大叙事,也必须有切实的微观基础作为支撑。因为经济学家相信:再复杂的社会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社会中每个人行为的结果,而通过解释个体的行为选择,我们就能够解释世间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