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博览医籍,躬身实践
20世纪80年代之后,我经历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滚动发展的提高过程。1980年2月师资培训班结束后,我进入中药方剂教研室工作。由于教研室课时不多,我同时又去附院内科上临床,在内科病房任住院医1年。因急诊缺人,我又被调去内科急诊近1年,独立处理了大量急、危、重病患者,如急性脑血管病、心梗、心衰、高热、中毒等患者。那时内科床位紧张,内科重病往往先压在急诊室,由急诊大夫处理,这段工作充实了我的西医知识,锻炼了我处理危重患者的能力。之后每当教学任务不忙时我就去内科上临床。需要一提的是,进入教研室后我的指导老师是何伦,他是陕西城固人,中医世家,16岁便是当地一隅良医。何老师对制方理论造诣极深,临床处方严谨、用药灵活,被称为“活方剂”。他在制方理论与临床处方配伍方面对我进行了悉心指导,引导我研读《成方切用》《医方集解》《景岳全书》,奠定了我的临床治法与处方理论基础,帮助我掌握临床中处方用药的方法,提醒我不断熟悉中药性能,告诫我证候确立后不能凭经验任意选药堆砌成方,或守一方而应多证,将复杂的证候辨证方药单一化,这是影响疗效的隐性伤。恩师的教导我牢记在心,并在临床中不断悟到,看病施治开处方,处方的组织配伍要受制于临床治法的指导,所谓辨证施治,就是完成理法方药的诊疗过程,辨证要有严密的中医逻辑思维,施治要有严格的治法理论指导。同时我在临床中发现,有些中医大夫临床疗效平平的原因在于不注重治法对处方用药的指导作用,脉一切处方就出来了,简化了治法对处方用药的指导,有方无治,疗效靠碰。故此,我逐渐对病证的临床治疗方法产生了研究兴趣,进入教研室后,我将此前背诵经典的学习方法转为阅读摘抄内科病证临床治法理论与有效制方的研究上来。中医内科医籍肇始于先秦、汉唐,丰富于明清,《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之源头,《伤寒杂病论》开辨证论治指导临床实践之先河,金元四大家创学术流派及争鸣之端。我利用5年时间将这三个时间段所涉及各种病证治法的医籍基本都查阅了一遍,摘录出不同年代医家对内科病证论治的观点及历代名方资料三大纸箱,作为研究资料研读领悟。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80年到90年代,我是去学校图书馆最多的教师之一,少有人借用的孤本书不少有我借阅的签名。治法是建立在辨证的基础上,研究内科临床治法,必须先将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病证辨证论治中的治疗观点、名方特点研究一遍,尤其注重原创理论的临床价值。之后我又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医类杂志中的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方法、学术经验论点进行了摘录。当时学校图书馆假期不开放,我就通过熟人关系找到某职工医院资料室阅读、摘录中医期刊资料。沉闷的资料室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酷暑难当,身上布满了痱子,臀部坐出了水疱。资料室下班后,我就把部分资料带回家继续阅读。整整一个暑期,共阅读摘录杂志近千册。经过十多年“三更灯火五更天”般在古今中医内科证治领域的耕耘,我对内科病证临床治法理论及治法指导临床处方用药有了一定的学术性、疗效性的认识。编著了《中医内科病证治法》一书,1992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中医学院著名中医学家董建华教授在该书序言中写道:“作者从源到流把古今医籍记载的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整理、阐述,所立各法论理通达,提出的方药切于临床应用,并反映出了时代治法、方药特征。”
临床实践是通向名医的必由之路,作为一名中医教师,既要有坚实的中医理论素养,又要有扎实的临床功底。从事方剂教学的我虽然没脱离临床,但总觉得临床经验积累是自己的“短板”。1984年学校实行机构改革,将基础学科从中医学一级学科分离出来,临床学科归医疗系,我先后担任了医疗系办公室主任、系副主任、主任,从此逐渐脱离了方剂教学,专业归属于中医内科教研室。这一变化给了我更多上临床的机会。除每周在附院上两次临床外,每逢寒暑假有些老师要休假,我就补空扎在内科上临床。20世纪80年代初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大内科划分为病区,病区间临床大夫不固定,很难形成各人的专业特长。之后病区发展为科室,要求科有专长、人有专病,我开始重点治疗脾胃病。脾胃病是中医脏腑疾病中理论最为丰富的,我在临床辨证思维中寻找理论依据,在经验积累中追求疗效提高。“经过一番寒彻骨,迎得梅花扑鼻香。”至90年代中期,我已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食道病、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消化系统常见病的临床疗效有了八成的把握,患者也越来越多。随之我在追求临床疗效中不断领悟脾胃病原创理论,从学术层面探讨如何实现临床疗效突破的问题,逐渐在脾胃病辨证论治中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与诊疗特色,如治脾胃病擅从胃纳脾运、胃降脾升、胃湿(润)脾燥功能失衡中整体调治,恢复脾胃化纳、升降、燥润的协调功能。对脾胃病建立“三维六纲辨证方法及维度组方”,创造性地将脾胃病辨证论治纲领化,提高辨证论治的精准度,使脾胃病辨证有了严密的逻辑思维,施治有了严格的用药法度,形成以寒热虚实调病性、升降宣摄调病势的临床思维方法;对慢性胃炎提出“滞损交夹”病机理论,胃癌前病变提出“毒瘀交阻”核心病机等新理论,并创院内制剂“金果胃康胶囊”,使用多年来对逆转胃癌前病变有良好的效果;对慢性难治病首次提出虚实关联证候类型,对辨证的精准施治提出多维协同组药的制方经验,对胃食管反流病、贲门失弛缓症、食管癌、胃癌呕吐等消化难治病发微叶天士养阴论,提出以润为降取效的观点,将润分润枯、润降、润燥,胃痛润枯,胃逆润降,胃燥润通。对食管癌、胃癌润降胃气,破泄毒瘀结滞,促进纳食进谷,治疗别具一格。随着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临床疗效不断提高,诊疗技术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广泛,省内外慕名而来的求诊者应接不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