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肝-血-心-脉”同调治疗冠心病
我们团队秉承前人学术思想,从宏观综合与微观分析入手,汲取古代解剖、文化、哲学思想,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提出天人合一整体观视野下的“肝-血-心-脉”一体观,认为“肝-血-心-脉”休戚相关,是一种自然协调的和合状态,和则稳,变则病。其中,脉是肝与心交互信息、传递气血的重要通道,脉道康健是血管稳态的重要保障[91],而血管稳态失衡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关键病理机制[92],与“肝-血-心-脉”一体观调控机制失衡下“脉”的病变十分契合。故以此为切入点,辨治冠心病血管内皮损伤,并结合现代生物学技术加以印证,使之更加精准科学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一、“肝-血-心-脉”和合理论发端
(一)古代解剖
《灵枢·本脏》云:“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医宗必读》云:“肝居膈下上着脊之九椎下。”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心当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连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连肝脾肾……心居膈膜之上”,可见肝居胁下,与心相系。《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夫脉者,血之府也。”《素问·痿论》云:“心主身之血脉。”故从古代解剖来看,肝、心毗邻,居膈膜之上下,赖血气环流,脉道相通,紧密连接。
(二)文化沿革
《道德经》言:“冲气以为和。”《庄子》言:“和之以天倪。”《尚书·尧典》言:“协和万邦。”可见“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为“中和”“调和”“燮理”之意,是中医药的核心和灵魂。有学者更是根源《周易·彖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提出“和合”之思想[93],不同事物间可通过相互作用达到整体协调平衡,实现天人合一、人我合一、万物和谐圆融的“太和”状态[94]。机体藏象间通过阴阳、气血交互滋生实现这种整体平衡状况,而肝乃将军之官又为血海,心乃君主之官且主脉,君将和则木气敷荣,气血冲和,心有所养,百脉畅通,肝心“和合”,达到“肝-血-心-脉”和合下的常稳态,动态平衡则百病不生。
(三)经络循行
《医宗必读》指出:“肝者,将军之官,位居膈下,其系上络心肺。”《医贯》提出:“凡脾、肾、肝、胆……各有一系,系于心包络之旁,以通于心。”生理上,肝心二脏通过经络相互联系;病理上,肝心二经病变互为影响。《灵枢·厥病》云:“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真心痛,手足清至节。”肝心皆出于经隧,二者相系,循行经络,以行血气,血气交互于脉,脉道得充,统筹营卫,营阴荣血脉,卫阳护血脉[95],循经有序,沿经感传,如行无端,交会无阻,营运周身,由此可见“肝-血-心-脉”通过经络联系紧密,循行有序,濡贯脏腑肢节。
(四)哲学思辨
中医思想源于古代哲学,辨证始于太极,医易相通,源同而理合,理无二致,八卦藏象源于周朝,震卦对应肝属木,二阴一阳之象;离卦对应心属火,二阳居外,一阴居中之象。震者动也,肝木得震之气,则肝动常,疏泄宜[96];离者火也,心得火助以阳气为用,则生机不息。肝木为风,心火为阳,肝木条达,气血得养,心火得降,心血充盈,营养流注百脉,灌溉一身,脏腑百骸,无不贯通。此外,木生火,五行生克制衡,阴阳相合,气血相合,形神合和。医易不分家,震离二卦“和合”乃“肝-血-心-脉”一体观整体平衡之态,哲学变,气血变,医亦变。
二、“肝-血-心-脉”和合理论内涵
《素问·调经论》云:“肝藏血。”《素问·痿论》云:“心主身之血脉。”《医学入门》载“脉乃气血之体,气血乃脉之用也”,由此可见肝、血、心、脉密切相关,“脉”作为奇恒之腑,不仅依赖“心主身之血脉”,亦依存于“肝体”之功能,故而我们团队提出“肝-血-心-脉”和合理论。该理论承袭古代医家思想,遵循中医整体观思维,以肝的生理功能为纲,结合藏象、气血、阴阳之间的关系,详述如下。
(一)肝应春化生血气而盈脉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肝)魂之居也……以生血气。”《诸病源候论》云:“肝象木,旺于春。”《内经知要》云:“肝为血海,自应生血,肝主春升,亦应生气。”可见肝木应春,位居东方,乃春阳发动之始,万物生化之源,有助万物复苏生化,而机体感应春气,气血得春气相助,亦得肝阳生发而冲和旺盛[97]。此外,肝应生发之机,藏血以助血气化生,又助他脏以生血气[98]。诚如叶天士所云“肝者,敢也,以生血气之脏也”,《脉书·六痛》记述“血者濡也,脉者渎也”,《医学入门》载“脉乃气血之体,气血乃脉之用也”,血、脉息息相关,脉之所生,禀于血气,而血气化生有序,又赖肝木充和,化生血气以充盈脉道,濡养周身,行至四肢百骸,脏腑经络[99-100]。
(二)肝敷和气血养心而通脉
《普济方》云:“肝行血,荣卫四体如环无端。”《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木曰敷和……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敷”者宣布之意,“和”者和谐也,可见肝可敷运少阳生发之气,燮理阴阳气血,血之与气,相随而行,气血相依,共同宣养心体,心气得顺,荣运诸身之气血,脉道以通。“脉”属心系为奇恒之腑,是生命稳态的核心,象于“地”承载万物,赖将军之官“敷和”气血,正如《四圣心源》言:“肝主藏血,凡脏腑经络之血,皆肝家之所灌注也。”肝握气血调控之枢,肝木敷和,辅助君主之心,君主得助,可上通下达周身之气血,气血得行,脉道以通,百病不生。正如《血证论》云“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以及《灵枢·经脉》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三)肝心和合调气血而健脉
《诸病源候论》云:“夫五脏者,肝象木,心象火……其气更休更旺,互虚互实,自相乘克,内生于病,此为正经自病,非外邪伤之也。”《灵枢·本神》云:“心藏脉,脉舍神。”《灵枢·经脉》云:“心者,脉之合也。”肝斡旋枢机,通贯阴阳,总统气血,以和为贵,气得其和则为正气,心得其和则可主脉,肝心经络以系,五行相合,则母子“和合”,有助五脏恢复平和,脉道康健。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记载:“肝主藏血焉,至其所以能藏之故,则以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郁遏,则血脉得畅。”清代王孟英《归砚录》谓“火非木不生,必循木以继之”,故肝心“和合”以肝为始动,心为枢纽,血为桥梁,脉为生命稳态的核心,肝木条达,心火得安,共主血脉,则气血安和,血行有序,充盈脉道,如环无端,畅达无阻,故脉道平稳安健。由此可见,肝心“和合”通过与气机、血脉的交互维系组成生命“肝-血-心-脉”和合的共荣体。
三、“肝心失和、痰瘀痹阻、毒损心络”是冠心病的重要病机
中医学强调“肝-血-心-脉”和合之生理相依以及肝心病理互损的学术思想。我们团队在临证实践中发现“肝-血-心-脉”系统失衡是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病机,可归中医学“血脉”之功能失调范畴,多以气血失和为共同病理基础。肝心往往相兼而病,“肝-血-心-脉”系统失衡致气滞血瘀、痰瘀痹阻、脉道不利、毒损心络是冠心病的发病基础。
(一)肝心郁滞、痰瘀滋生为发病之始
肝心郁滞,痰瘀滋生是冠心病的基本病机。其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过食肥甘等致肝体受损,肝失敷和,肝心失和,气血流通缓慢,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滋生,化为痰瘀之邪,痰瘀深匿伏藏瘀阻肝脏,脂代谢紊乱,痹于心脉,而致冠心病发生;另一方面,肝心郁滞,包含情志失调病因,尤指神魂不安。肝藏魂,心藏神,中医理论认为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说明心、肝与喜、怒等情志活动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焦虑、抑郁等情志因素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01]。此外,情志抑郁可使机体气机不畅,肝将军之官失其疏泄、开阖,心失其主脉之司,致玄府闭塞,为痰瘀等病理产物堆积损伤血管、滞留心脏创造条件。现代研究证实,冠心病患者存在的脂代谢异常、血小板黏附、免疫炎性反应、冠脉微循环障碍与“瘀血”“痰湿”病理特点十分相似[102-104]。故而我们团队认为,肝心郁滞、痰瘀滋生为冠心病的发病之始。
(二)肝心虚滞、痰瘀互结为发病的核心
肝心总司气血运行,肝与心脉络丰富,其独特的解剖结构为痰、瘀等病理产物的滞留创造了条件。一方面痰瘀互结,阻滞脉络,阻滞气机运行,亦可影响气血生成,肝心失于濡养,终致虚损,肝主疏泄与心主脉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气、血、津、液不能正常运化,聚湿生痰,成为痰浊,停滞而为瘀血,痰瘀互结,焦灼留滞,损伤脉道,发为冠心病;另一方面,痰浊、瘀血日久损伤脾脏,脾之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不能贯心脉以助心行血。痰浊、瘀血久伏心脉,导致痰瘀互结,发为冠心病,此即痰浊与瘀血互结的基本病理变化。正如《医学正传》所云:“津液稠黏,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而痰、瘀等病理产物又可进一步加重肝心血虚,形成愈瘀愈闭、愈闭愈瘀的恶性循环,是冠心病进展及恶化的核心病机。
(三)肝心失和、毒损脉络为病机转折
肝心失和,气血津液运行不畅,痰瘀滋生,疾病日久,化热生火蕴毒,正如《温疫论·服寒剂反热》言:“气为火之舟楫,火赖气运,气升火亦升,气行火亦行,气血火热胶着,终致火热内蕴成毒。”无论化为痰毒,还是瘀毒为患,抑或脂毒内蕴,诸毒夹杂,壅滞体内,终致疾病恶化,变幻莫测。此外,依据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久病入络”“久虚不复谓之损”的理论,痰毒、瘀毒、脂毒入肝络、心络,络道损伤,气血耗损,肝心失和。同时,虚损愈重,痰瘀脂毒等病理产物生成越多,蕴毒越重,诸病丛生。正邪交错,肝心失和,毒邪致病危急,变化迅猛,或迁延反复难祛,胶着难解,毒留难净,痰、瘀、湿、膏脂杂合多变为“伏毒”,故而冠心病患者常反复发作,逐渐形成慢性心衰等慢性复杂性疾病,亦可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等急危重症。可见,毒邪隐匿难除,病情危急易变,气血暗耗,严重损伤肝心,进而病深沉疴。故我们认为肝心失和、毒损脉络为冠心病病情加重的转折点。
综上所述,肝心失和致气血津液运行障碍,痰浊聚集于肝脏、心体,日久化为瘀血,致痰瘀互结为患,化毒损伤心络,形成冠心病。故我们团队认为“肝心郁滞,痰瘀滋生”“肝心虚滞,痰瘀互结”“肝心失和,毒损心络”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病机演变过程。
四、“肝-血-心-脉”一体观与冠心病血管内皮损伤的西医学研究
(一)从血管内皮细胞焦亡论冠心病血管内皮损伤的“肝-血-心-脉”一体观
血管内皮细胞生存命运及其机制是本领域的研究热点。有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内皮功能障碍是冠心病的起始环节,并贯穿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细胞焦亡作为一种新的独特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备受关注。在人体生理稳态中,血管内皮细胞具有调节血管结构和功能的作用,保护其不受物理、化学因素损伤。但当血管内皮细胞受到炎症反应、血流冲刷、血管老化及氧化应激等因素刺激,致使糖萼变短,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乃至死亡,构成了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焦亡发生,孔道形成,质膜破裂,IL-18、IL-6等促炎性介质进入细胞间质,触发单核-吞噬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扩大了炎性反应并导致细胞死亡,加剧AS的病变进程[105]。如Yin等研究发现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作用于内皮细胞后,内皮细胞中的NLRP1、NLRP3和IL-1β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诱导细胞焦亡[106]。西医学研究证实,气血虚损与细胞焦亡十分类似,“肝-血-心-脉”失衡的核心是肝心失和,气血失调。痰浊、瘀血病理产物的生成进一步损伤肝脏、心体,进而加重细胞死亡,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诱发冠心病。
(二)从脂代谢紊乱论冠心病血管内皮损伤的“肝-血-心-脉”一体观失衡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Steinberg发现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可导致冠心病,是脂代谢紊乱致冠心病的关键分子。研究证实[107],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LDL)富含胆固醇,其粒径较小,故易透过动脉血管内皮细胞与内皮下糖蛋白结合,在血小板黏附聚集、内皮损伤、泡沫细胞形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LDL中的胆固醇酯与Apo100极其容易氧化吸引巨噬细胞进入内皮下,促进ox-LDL经过清道夫受体途径被巨噬细胞吞噬。此外,有研究证实,低密度脂蛋白免疫复合物(LDL-IC)诱导巨噬细胞内胆固醇酯堆积转化为泡沫细胞,促进炎性反应,破坏血管内皮,促使动脉管壁平滑肌细胞增生,加速疾病进展。从经络循行来看,赵献可在《医贯》中曰:“凡脾、胃、肝、胆……各有一系,系于包络之旁,以通于心。”《医宗必读》曰:“肝者,将军之官,位居膈下,其系上络心肺。”肝与心在生理上能通过经络而相互联系,反之,在病理上也可以通过经络相互传变,提示肝与心之间有经气流注。气血可由经络灌注全身,病邪亦可由经络传于他脏。对于冠心病而言,这种衔接络属的经络是脂代谢紊乱损伤血管内皮的直接通道,这与西医学发现的冠心病、脂代谢紊乱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相似。另外,脂代谢紊乱时,机体气机升降失常,肝脏代谢失常,膏脂转输障碍,痰瘀滋生,不能正常输送营养物质于其他脏腑,介导血管内皮损伤,从而推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108]。
五、“肝-血-心-脉”一体观视角下辨治冠心病
(一)早期:疏肝养心、化痰散瘀为主,柔肝和肝为辅
冠心病早期多表现为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急躁易怒、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妇女可见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等。治疗肝心郁滞、痰瘀滋生时,宜以疏肝养心、化痰散瘀为主,柔肝和肝为辅。肝气条达则心气舒畅,以平为期,以上通下达,恢复脏腑气机正常运行,选用血府逐瘀汤和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指出肝脏为将军之官,统摄气血,贯通阴阳,是人体气血升降出入的枢纽,还需加用柴胡、白芍、防风、香附等养肝柔肝、条达肝气之品,护肝体,或加用逍遥散、枳实芍药散、四逆散等健脾调肝方剂。
(二)中期:滋润补养心肝,健脾化痰祛瘀
冠心病中期多表现为胸闷气短,心神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头晕目眩,耳鸣,面白无华,两目干涩,视物模糊,胸胁胀痛,情志抑郁,腹胀,便溏,或女子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爪甲不荣,舌淡,脉细弱等血虚之象。治宜补血养肝、宁心定悸、肝心同治,选用补肝汤或酸枣仁汤加减治疗。诸药合用,使心血得养,木郁得达,气血冲和,疾病自愈,从而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状态。纵观全方,以升发少阳清气,恢复肝脏舒展之性,气行则痰饮脂膏终去,治以滋润补养心肝,健脾化痰祛瘀,临证之时应明辨详察,治养参半,在轻度治疗基础上更加注重疏通脉道,养心以通脉,加以当归、芍药、甘草、茯苓、桂心、大枣等,使心气得复,心肝和合,脉道通利,邪不得留,其病自愈。明察因机,遣方用药,兼顾全局,肝心同治,效如桴鼓。
(三)晚期:化痰通络散瘀,解毒消癥防变
痰瘀阴邪成形太过,郁久化火成毒,改善肝心失合,痰瘀毒停聚的内环境,是诊疗的根基,临证可选用越鞠丸加减或配以桃仁、三棱、重楼等以化瘀解毒消癥,运用疏肝益心类药物之余不忘攻其邪,重建内环境稳态,使痰瘀、湿毒无停聚之患,进而截断或扭转病势。若病程治疗后见寒热错杂、阴阳失调之象可选用乌梅丸、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寒热同调,使毒解则寒热阴阳平调,正气可复。
我们团队将中医宏观辨证与微观精准医学相结合,以西医脂代谢紊乱、细胞凋亡等视角,探索冠心病中医病机,多法联合,整体调治,标本兼顾,分期辨治,彰显中医特色。同时注重顾护阳气,增强体育运动,并联合针刺、艾灸、中药贴敷及熏洗等疗法,进而达到肝心和合,气血畅通,膏脂自除,从而延缓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综上所述,“肝-血-心-脉”整体观失和致肝心同病是冠心病的重要病机,本文将从血管内皮细胞焦亡、脂代谢紊乱等角度,阐释现代生物学微观映射,赋予“肝心同病”新的生物学内涵,阐明“肝心失和、痰瘀互结、毒损心络”的重要病机,使“肝心同病”理论内涵不断拓展,更加丰富。临床应抓住关键病机,以肝心同调、化痰祛瘀、解毒通络为基本治法,减少痰浊、血瘀等病理产物的形成,阻断气虚、气郁、血虚的病机演变。早期以疏肝养心、化痰散瘀为主,柔肝和肝为辅;中期注重滋润补养心肝、健脾化痰祛瘀;晚期化痰通络散瘀、解毒消癥防变。针对以上的应用展望,未来积极进行优势病种筛选、分子水平论证和物质基础研究,诠释科学性亟须深入研究,可使“肝-血-心-脉”和合理论内涵更加丰富,为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