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先革了这大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9章 尊号

“圣上前几日下谕,要在臣等在奏章上添加标点符号。臣已让人传抄,将此事通告给五府六部,结果昨日收到了许多反对的奏章。”

“为何反对?”朱翊钧惊讶问道。

“有人说句读乃是识文断句之根本,圣上不该贪图省事,偷懒就让别人点上标点。也有人说这主意是臣出的,为了蛊惑圣上,不当人子……”

张居正说着,掏出一本,说道:“这是臣昨日总结的,一应奏章都在内阁,通政司还存有抄录的副本,可以对比验证,请圣上御览。”

朱翊钧接过来扫了两眼,心头顿时涌起一股怒意。

反了天了!

不会扣工资,也不用加班,就是在纸上多写几笔,怎么还这么多人反对?

要知道,朱翊钧提出这个作为新政第一令,并非拍脑袋胡乱想的。

民间一部分印刷的书籍上已经出现了圈点,只是没有明确的规范,各家按照自己的习惯,用来断句。

隆万时的奏章上虽然没有圈点,但是他曾在后世看过天启朝的奏疏影印本,奏疏上有人使用圈点进行了断句。

就是不知道是大臣们自己点的,还是司礼监的太监们为了方便天启阅读,协助标注的。

可见无论官场民间,都已经存在这种变革的土壤,只待有人引领到正确的道路上。

朱翊钧估计,这一变化,多半处在万历后期天启初期——因为萨尔浒大战之前,蓟辽总督蹇达写给万历的奏疏上,还没有出现圈点。

他只需要在这个时代的风口,推上一把,有助于行文的进一步规范。

降低阅读门槛,提高工作效率。

不只是自己能够省下句读的麻烦,对于普通识字百姓而言,也能方便许多。

一句话,标点符号之策,利国利民!

怎么还有这许多的虫豸反对?![○・`Д´・○]

和这些虫豸在一起,怎么才能搞好大明!

深吸了一口气,朱翊钧回想起自己之前曾对张居正说的“酒色财气”。

他不能意气用事,像嘉靖那样简单粗暴,见到大臣们群起反对,就打板子,流放三千里。

结果就是,让自己的名声毁于一旦,海瑞直言“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

他得让众人心服口服。

就像对线,哪怕对面是个死硬到底的杠精,他也得摆出一串的证据,让围观群众看个分明。

把反对者变的少少的,让中立的围观群众都变成倾向于自己这一派。

如果一意孤行,所有事情都强硬往下推,势必会变成下面的官吏心生不满,扛着大明的旗帜反大明,把好好的政策扭曲执行,让人有苦说不出。

他要树立一个明君形象,不能因为这点小事就破了相。

朱翊钧将标注了反对者的本子随手放到一边,状若无事问道:“先生,朕之前让你写的《酒色财气诫》,是否完成了?”

“臣已经写完,只是文笔粗陋,不敢污了圣上慧眼。”

“先生不必过谦。”

朱翊钧将张居正代笔的文章仔细读了两遍,心中十分满意。

不愧是千古名臣,这文笔和自己有着云泥之差,将来流传后世,成为名篇,也未可知。

朱翊钧趁着看文的功夫,心中已有了主意。

“古人言,落于文字,真意便损了三分。

朕要召见群臣,反对标点符号者,都来入殿。朕不能光看他们的奏疏,还得亲自听听他们的意见。”

张居正当即反对道:“臣担心他们言辞激烈,惹怒了圣上。如今朝堂刚刚平稳,不可再有大动。”

“先生不必担心,朕不会像贬高拱一样,把反对者通通都赶离京城。”

张居正身子一僵:“臣不敢。”

“先生不要多想,朕不是堵塞言路的无道之君,既然他们有心反对,就别害怕……

这样吧,朕记得,之前高拱曾经献言,要朕于每旬的二、七日临朝。

如今仍是国丧,不宜开朝会,朕就召集一些臣子前来集议吧。

就在几天后的廿二日,朕开朝议,五府六部廷臣皆来,六科有谁反对此令的,也可当面进谏。”

朱翊钧给自己留出几天的准备时间,查查旧时档案文书,好让那些反对者无话可说。

张居正心念一动,便同意下来。

这几天时间,他可以劝解反对者,以免和皇帝发生直接冲突,让双方都有台阶可下。

“吕卿,你之前掌礼部,父皇的尊号,是否已经定下来了?”

唯名与器,不可假于人。

朱翊钧其实并不在意这些虚名,但事关礼法,他必须过问。

他得借此表达自己的态度,刷一刷存在感,不能放任臣子们自行议定。

隆庆已经去世,还没有定下庙号、谥号,按照礼法,行文上应称“大行皇帝”。

因为要等这些尊号都定下来,才算“盖棺定论。

但是实际上没人在意这个,高拱写给朱翊钧的《陈五事疏》上,都是用“先帝”二字。

吕调阳又听到“卿”字,有种醺醺然之感。

他入阁前对宦海心灰意冷,心中存有几分告老还乡的念头,接连听到小皇帝用尊称,已经忘记老家是哪,觉得自己还能再干二十年。

他满面春风,对着朱翊钧又行了一礼:

“臣等礼部诸人认为,先帝天资纯粹,大度宽仁,超藩邸而践帝位,继承世宗之基业。方是时,法严令具,纲举目张,百官兢兢守职,天下乃称治。有上下宽大之诏,修玄默之化,虽兴革变通,要归于继述……”

吕调阳文绉绉的铺垫了一通,朱翊钧听的十分心累。

碍于这些关系到自己的父皇,朱翊钧不好做出不耐烦的样子,出言打断。

他只能坐在那里僵笑着,默默倾听。

“盖清静化民,庶几汉文;宽仁驭下,比迹宋仁。虽享国六年,诒谋弘远矣。上至德丰功,不可殚述……是以,

‘叡圉克服曰庄。通边圉,使能服。’谥为庄。”

朱翊钧没有听懂,刚刚吕调阳说了一通长篇大论,给他脑袋冲晕了。

缓了片刻,朱翊钧才让人去拿相关书籍。

吕调阳抽抽嘴角,用更简单直白的话来解释。

原来吕调阳最后这一句话源自《逸周书·谥法解》,意思是通过智慧使得边境的敌人臣服,可以谥为庄。

这里指的就是隆庆和议,让俺答臣服。

虽然朱翊钧等人对此多有微词,但这次和议,稳定了边境,为国家节省大量军费,为国有利。

属于隆庆的重大功绩。

庄,属于美谥。

不过朱翊钧继续往下看,发现“庄”这个字还代表着武而不遂,有暗指隆庆没有打胜仗,只是依靠和谈的意思。

到底是褒是贬,全看个人解读。

这帮文人啊……

朱翊钧心中觉得好笑。

唐宋往后,谥号不再客观,几乎没有了恶谥,全是说好话的。

而且谥号的字数通货膨胀,从早先的一两个字,暴涨到如今的十七个字,不管皇帝配不配得上,什么好词都敢往里面加。

但是最重要的,真正具备影响力的,还是最后这个“庄”字。

至于前面十六个字,礼部也拟定好了方案,列出几种,供朱翊钧选择。

他简单掠过一眼,不管是不是和记忆中的历史相符,随便选了一个。

“至于先帝庙号……臣等认为,‘穆’字比较适合,汉和帝庙号同样为‘穆’,其创下永元之隆,乃是治世明君。”

明穆宗,朱翊钧一听就觉得耳熟,当即点头认可。

吕调阳松了口气,没有再对此过多解释。

明之前的汉、唐两位穆宗,其实都是在位时间短的早寿之人,明穆宗活的已经比前两位都久了。

不过这话太不吉利,不方便对小皇帝直言。

“吕卿办的很好,不枉费父皇往日的看重。还有两宫的尊号,是否已经定下?”

吕调阳额头冒出细密汗珠,李贵妃本是贵妃,就算晋升太后,也应该比陈皇后低上一等。

若如此,势必会得罪李贵妃。

好在嘉靖时大礼议,蒋太后破格加了尊号,可以遵照此例。

但是,只要自己说出口,一定会遭到士林讽刺,被人骂成谄媚小人。

一想到小皇帝多次称“卿”,他心里什么都不顾了。

“礼部议,皇后娘娘当加尊为仁圣皇太后,贵妃娘娘当加尊为慈圣皇太后。”

朱翊钧没什么意见,便点头道:“朕看着没什么问题,今日议论的尊号,要再呈给两宫审议,如果两宫认可,就照此定下来。等除服日后,择期举办仪式,为两宫加尊。”

“臣等没有异议。”

议定完了诸事,两人本该告退,张居正却踌躇不走。

“不知先生还有什么事情?”

“臣之前听圣上说,要按照高拱之前所言,以后在每旬的二、七日开朝会?

臣觉得不妥,按祖宗朝旧规,圣上御门听政。皇明初年,每日都要举行早朝午朝,早朝允四方奏事,京师大小官员皆可上殿奏事,午朝仅通政司,六科、六部或重要军情。圣上应当增加临朝次数,借此系属人心。五日一朝,尚且不足。臣以为,每旬三、六、九视朝更为恰当。”

朱翊钧无奈叹气,朝会如今早已沦落为礼仪性的活动,不只是皇帝想偷懒,就连大臣们也不爱参加,都不想离开舒服的被窝,多有旷掉的。

张居正这么热心,他怀疑只是单纯想要和高拱有所不同。

要不然,怎么不一口气恢复成明初的模样,每天都上早朝。

“朕尚年幼,还没有亲政。除了每旬的二、七临朝,每月还有朔望大朝,已经足用。”

朱翊钧用自己尚未亲政作为借口,张居正只好闭口不言,总不能现在就请小皇帝亲政吧。

两人终于告退,朱翊钧在文华殿中继续读书。

他看了一阵子书,心里却烦躁的读不下去。

干脆放弃,派人去文渊阁翻查旧档,和市面上流通的诸多书籍,只要带有圈点的,通通给他找出来。

每找到一本带有圈点的,他脸上的笑意,就多上一分。

午膳时分,朱翊钧将给两宫加尊号之事告知给了李贵妃。

得知此事,她又惊又喜,心里埋藏了多年的念头,终于要如愿以偿。

李贵妃心中并不在意隆庆的尊号,朱翊钧既然已经定下,没必要再做出调整,坏了小皇帝的好心情。

重点还是在两宫太后的徽号上。

大家都是太后,一个仁圣、一个慈圣,已经再无高下之分。

过去李贵妃遇到宫中大事,还需要同陈皇后商讨,以后李太后完全可以一言而决了。

如今的自己虽然是皇帝生母,掌握实权的皇贵妃,但是在身份上,终究低了嫡母陈皇后一头。

只要同加尊号,自己就能够和陈皇后真正平起平坐。

你是太后,我也是太后。

掌管后宫,也更加名正言顺。

心中虽然狂喜,但是李贵妃久在后宫,变脸经验充足,她很快控制住自己脸上的表情,只显露淡然的笑意。

只是她内心激荡,怎么都吃不下去,只能看着朱翊钧自己在那一个人干饭。

等到朱翊钧终于吃饱喝足,李贵妃迫不及待的带着他前往慈庆宫,去面见陈皇后。

见到两人,陈皇后从榻上起身,笑眯眯招呼道:“妹妹这个时辰来,可用了饭?”

“多谢姐姐,已经吃过了。”李贵妃矜持应答。

陈皇后转而慈爱的看向朱翊钧:“皇儿,这里的点心,都是你平素爱吃的。”

“多谢母后,儿子午膳时已经吃饱了。”

朱翊钧闻到糕点香甜的气息,忍不住咽了口口水,不过他知道自己的减肥大业尚未完功,不能再吃过多的甜食。

他乖巧坐在一旁,心中回想那些标有圈点的古籍,默默做着准备。

李贵妃寒暄几句后,将今天礼部已经议定的事情告知陈皇后。

原本的万历因为年纪太小,这些礼法上的事情根本说不上话。

与尊号相关的事宜都应该由礼部直接呈报给两宫,交由两宫决议。

但是因他之前的表现不错,李贵妃有意放权考验,才让他在文华殿读书听政,多了这么一个环节。

听完李贵妃的讲述,陈皇后心里只觉得无趣。

她身体不好,又没有孩子,早就没有了和李贵妃争锋相对的念头。

几十年前,张太后欺负嘉靖生母蒋太后,最后被嘉靖找到机会报复,两个亲兄弟,一个死在狱中,一个被斩首示众,张家从此一蹶不振。

有次前车之鉴,她才不会多事。

只要自己和陈家依然能够平静生活,安享富贵,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