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学习工作无疑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变革。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或多或少地发生着改变,以不断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这就要求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创新,借助人工智能优势打造可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公平学习、个性化学习、智能化学习的教育新模式,为教育的转型升级提供新出路。那么在未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将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如何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解放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哪些潜在的危险?思想政治教育又当如何应对呢?这些问题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前途命运,必须系统地加以回答。
本书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以及价值逻辑出发,探讨了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机理、困境、风险、目标、原则以及实践路径,回答了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何、为何、有何、如何的问题。笔者认为,人工智能作为颠覆性技术,是思想政治教育革新的动力与工具。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引导人们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的发展的学说,促进人向人类本质回归。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人工智能始终是作为工具存在,发挥技术的辅助作用。因此,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不可能取代学校,也不会完全取代教师,只会替代一些重复性和标准化的工作,取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部分,并把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从原来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更好地促进人自由全面地发展。
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难点是,如何突破人工智能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时的困境以及应对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后所带来的挑战,真正使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深度融合而不是简单地相加。目前,学术界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工智能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融合创新的实践路径等方面的局部论述。本书将致力于研究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全过程,力图明确人工智能的概念和融合的理论基础,揭示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内在机理,阐释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交叉融合的现实困境与潜在风险,探究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原则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而提出既能有效化解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风险,又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本书具体内容为:第一章阐述了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讨了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内涵外延、本质特征、理论基础,回答了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何”的问题。第二章从系统论的高度分析了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思维、主客体、方法等各要素变革的重要价值,回答了人工智能为何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第三章探讨了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机理,揭示了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发机理、作用机理、运行机理,阐明了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内在契合性。第四章探讨了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时的现实困境,包括思维困境、技术困境、伦理困境、保障困境。第五章审视了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后为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各要素带来的风险,与第四章内容共同回答了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何”的问题。第六章探讨了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旨在为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结合锚点定位。第七章立足于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时所存在的困境与风险,探讨了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以确保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能够实现,助力防范和规避潜在的风险困境。第八章以问题为导向,探讨了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旨在把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落到实处。
人工智能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当我们热衷于讨论人工智能将创造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时,也应该冷静反思,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一定很好吗?会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和追捧吗?对于这些问题,目前我们尚给不了明确的回答,需要未来的实践来证明。因此,当前仍需要坚持辩证看待技术与教育、技术与人的关系。
本书由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在读博士生邓艳、张婕、楚锐杰、尹清龙共同编写,具体分工为:张婕撰写第一、三章,尹清龙撰写第二、八章,邓艳撰写第四、五章,楚锐杰撰写第六、七章。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编者
202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