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粮食安全保障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粮食产业发展能力提升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粮食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1.粮食生产情况

(1)粮食产量变化情况

①四川省粮食产量变化情况

2000—2019年,四川省粮食产量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但增长缓慢(见图1)。2006年,四川省粮食产量为2859.8万吨,是近20年来的最低值,其他年份的粮食产量保持在3000万~3500万吨,总体保持平稳,尤其是2007—2019年都呈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其中,2006年稻谷产量为1337.2万吨,同比下降12.42%,2000—2019年四川省稻谷总产量总体上呈现轻微下降趋势,除了2006年的最低值以外,其他年份的总产量均保持在1400万吨以上;玉米产量在2000—2006年呈现出波动的情况,并在2006年出现了最低值,2006年的总产量为551.7万吨,同比下降14.03%,2007—2019年四川省玉米的总产量快速上升,并在2017年突破了1000万吨,成为仅次于稻谷的粮食作物,2019年与稻谷总产量的差值为407.1万吨,并且还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小麦产量情况与玉米的情况相反,总体上来看,2000—2019年,小麦产量持续下降,尤其是在2007年之后,小麦产量下降的速度非常快,由2000年的614.3万吨下降到2019年的246.2万吨,20年间减产接近3/5;大豆和薯类的产量总体上保持稳定,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大豆产量在2015年之前都保持在100万吨左右,2015年之后保持在120万吨左右,只是薯类在2007年之后,产量略有上升。

图1 四川省2000—2019年粮食产量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历年《四川统计年鉴》。

从人均粮食产量来看,四川省人均粮食产量从2000年的414.85千克增加到2019年的417.71千克,20年间仅增加了2.86千克,年均仅增加0.14千克。

②重庆市粮食产量变化情况

2000—2019年,重庆市粮食产量变化趋势与四川省基本相似,2006年粮食总产量降到了最低值,只有808.4万吨;2008—2014年,粮食产量从1112.16万吨持续下降到1043.9万吨,下降了6.14%,此后缓慢回升,2019年达到1079.88万吨,但一直没有达到2000年的水平(见图2)。近年来,重庆市的粮食产量在全国一直排在第21位,处于靠后的位置。

分品种看,稻谷、玉米和薯类表现出同样的变化趋势,除了2006年产量有较大幅度下降之外,其他年份变化不大。稻谷产量除了2006年以外,都保持在460万~500万吨的范围,2006年则为381万吨,而玉米则整体上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由2000年的192.24万吨上升到2019年的283.63万吨,增幅为27.15%,玉米是粮食作物中增幅最大的,小麦产量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由2000年的121.1万吨下降到2019年的19.85万吨,下降幅度为83.61%,是主要粮食作物中产量下降最大的,2014年之后小麦的产量开始低于大豆,所以薯类、玉米和稻谷成为重庆的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品种;而大豆的产量则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趋势,尤其是在2004年以后,其产量都保持在15万~20万吨。

图2 重庆市2000—2019年粮食产量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历年《重庆统计年鉴》。

从人均粮食产量来看,重庆市人均粮食产量从2000年的397.06千克减少到2019年的345.64千克,20年间减少了51.42千克,年均减少约2.57千克。

(2)粮食播种面积变化情况

①四川省粮食种植面积变化分析

2000—2019年,四川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见图3),由2000年的685.45万公顷减少到2019年的627.93万公顷,下降幅度为8.4%,并在2003年出现了20年来的最低值,为608.88万公顷;其中,稻谷的播种面积总体上持续下降,2013年之前,稻谷的播种面积基本上保持在200万公顷左右,2013年之后,播种面积减少到180万公顷左右,并在2019年出现了近20年以来稻谷种植面积的最低值,为187.02万公顷;玉米的播种面积则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123.52万公顷上升至2019年的184.4万公顷,尤其是2005年之后表现出强劲的上升趋势,玉米的种植面积2019年达到184.4万公顷,同稻谷的种植面积仅仅相差2.62万公顷,并且还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小麦的种植面积与玉米的种植面积呈现出一种相反的趋势,小麦的种植面积在2005年之前都大于玉米的种植面积,2005年之后却小于玉米的种植面积,并且保持快速减少的趋势,而且小麦的种植面积减少速度与玉米种植面积增加速度旗鼓相当;大豆和薯类的种植面积在2000—2019年总体上保持稳定,大豆的种植面积保持在40万~55万公顷,薯类的种植面积保持在120万公顷左右。

图3 四川省2000—2019年粮食播种面积

资料来源:历年《四川统计年鉴》。

②重庆市粮食播种面积变化情况

2000—2019年,重庆市粮食播种面积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见图4),只有2004年和2005年有小幅回升,其余年份由2000年的277.34万公顷下降到2019年的199.92万公顷,降幅为27.92%。其中,稻谷的播种面积相对稳定,与薯类的种植面积大致吻合,基本保持在65万~75万公顷,玉米的种植面积保持在45万公顷左右,小麦的种植面积呈现出快速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50.06万公顷下降到2019年的9.69万公顷,降幅为80.64%。图4显示,重庆市的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由2000年的35.6%上升到66.8%,增幅为87.64%,城市化进程增幅远远大于粮食播种面积的增幅。

图4 重庆市2000—2019年粮食种植面积

资料来源:历年《重庆统计年鉴》。

(3)粮食单产变化情况

①四川省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变化情况

2000—2019年,四川省粮食单产呈波动上升趋势(见图5),近年来单产水平总体保持稳定,基本上维持在5200千克/公顷到5500千克/公顷;其中,稻谷的单产始终高于其他粮食作物品种,但是稻谷单产在2001年和2006年出现了两个低值,2001年单产为7128.69千克/公顷,2006年为6526.11千克/公顷。玉米的单产变化趋势总体上与粮食和稻谷大致保持一致,同样都经历了2001年和2006年的低值,分别为4086.01千克/公顷和4027.60千克/公顷,之后都有上升的态势,尤其是2013年,玉米的单产同粮食作物的单产接近,都保持在5200千克/公顷左右,2016年玉米的单产超过了粮食作物单产,成为仅次于稻谷单产的粮食作物,并且保持在5700千克/公顷左右,与粮食作物的单产差距大约为200千克/公顷;薯类的单产呈现出波动变化的趋势,除了2006年这样的个别低值年份,其他年份的单产都在3900千克/公顷到4200千克/公顷。大豆单产在主要粮食作物中是最低的,并且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态势,基本上在2200千克/公顷左右。

图5 四川省2000—2019年粮食作物单产

资料来源:历年《四川统计年鉴》。

②重庆市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变化情况

图6显示,2000年到2019年,重庆市稻谷单产均高于其他粮食作物并且呈现出波动变化的趋势,2006年下降到20年以来的最低值,为5135千克/公顷,粮食、玉米、薯类、大豆等均在2006年出现了最低值,其他年份均呈现出上升趋势,粮食的增幅为23.61%,玉米的增幅为31.11%,薯类的增幅为17.37%,小麦的增幅为26.26%,大豆的增幅为135.5%。

图6 重庆市2000—2019年粮食作物单产

资料来源:历年《重庆统计年鉴》。

(4)成渝地区粮食生产情况与全国粮食生产情况的对比分析

四川省的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对于维持区域社会稳定甚至是全国的粮食供给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四川省粮食安全保障不仅是作为粮食主产区的重要责任,而且是四川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基础。然而,现阶段相对于全国而言,四川省的粮食安全问题尤为突出,有研究测算表明,四川省对我国的粮食安全贡献率为负数,而且四川省的粮食生产规模比较优势和效率比较优势在逐渐丧失,2000—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从46217.5万吨到66384.3万吨,年均增速为1.92%,同时实现了“十七连丰”,而同期四川省的粮食总产量则是由3568.5万吨提高到3498.5万吨,年均增速为负数。实际上,2000年到2019年,四川省无论是在粮食播种总面积上还是在总产量的平均增长率上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并且在不同阶段的波动幅度也较大。近年来,四川省粮食产不足需,产需缺口巨大,结构性矛盾突出,每年需要大量“引粮入川”才能满足消费的需要。而重庆市历来就是我国粮食产销平衡区,与四川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有研究表明,重庆市粮食安全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我国粮食产销平衡区为倒数,仅仅高于青海和贵州。同时经过对重庆市2000年到2019年的粮食自给率的测算(见表2),结果表明重庆市粮食自给率有且仅有在2004年和2005年这两年超过100%,分别为102.44%和104.38%,其余年份的粮食自给率都低于100%,并且在2013年之后粮食自给率均低于90%。已有的研究表明,粮食自给率低于90%说明该地区粮食安全存在风险。四川省的粮食自给率在有些年份也小于100%,但2011年之后的粮食自给率都大于100%,这就表明四川省的粮食安全水平要高于重庆。

表1 四川省粮食生产与全国平均增速比较

资料来源:历年《四川统计年鉴》《重庆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表2 四川和重庆2000—2019年的粮食自给率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四川统计年鉴》《重庆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计算所得。

①粮食总产量的对比

从时间维度来看,2000—2019年,四川省和重庆市的粮食总产量除了在2006年出现了一个低值37730.0万吨以外,其他年份的粮食总产量都保持在4200万吨以上,总体上保持了上升的态势。从全国来看,在这20年间,两地粮食总产量占比变化波动较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10.17%下降到了2019年的6.89%,甚至在个别年份的占比更低。这也说明了成渝地区的粮食地位在全国不断下降,尤其是四川的情况更加严重(见图7)。

②粮食播种总面积的对比

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来看,成渝两地的粮食播种面积常年保持在8200千克/公顷以上,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7%~9%,近几年有一定下滑趋势(见图8)。其主要原因是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减少。

图7 成渝地区粮食总产量与全国总产量以及占比

资料来源:历年《四川统计年鉴》《重庆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图8 成渝地区粮食播种面积与全国粮食播种面积

资料来源:历年《四川统计年鉴》《重庆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粮食加工情况

(1)粮食加工企业数量

粮食安全保障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了粮食生产、加工、流通、储藏、消费等环节。粮食加工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对于粮食加工业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粮食加工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尤其是稻谷和小麦的加工技术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稻谷和小麦加工的自主创新技术,中国的稻谷和小麦的加工技术、装备、经济技术指标和产品的质量接近甚至超过世界的平均水平。当然,就目前来看,我国粮食加工业与部分粮食加工业强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姚惠源.2015.中国粮食加工科技与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国农业科学,48(17):3541-3546.。据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共有粮食加工企业21212个,其中小麦加工企业2590个,大米加工企业9827个,饲料加工企业3682个,这三类加工企业的数量在粮食加工企业数量中占据大部分,比重为75.8%(见表3)。

表3 全国粮食加工企业数量 单位:个

资料来源:《2019中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年鉴》。

近年来,四川省的粮油加工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粮油加工能力和效益稳步提升,统计内的粮油加工产值突破2000亿元资料来源于四川省粮食和物质储备局。。截至2018年年底,四川省粮食加工企业的数量为970个,在全国粮食加工企业中的占比为4.57%,其中小麦加工企业53个,占比2.05%,稻谷加工企业357个,占比3.63%,饲料加工企业175个,在传统粮食主产区中的排名靠后(见表4)。

表4 四川省粮食加工企业数量 单位:个

表4(续)

资料来源:《2019中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年鉴》。

重庆市粮食加工企业数量变化不大(见表5),总体而言,大米加工企业数量占据了粮食加工企业数量的大部分,占比达到了一半以上,2018年大米加工企业数量占全市粮食加工企业数量的54.6%。但是重庆市与四川省的粮食加工企业差距较大,无论是分品种加工企业数量还是总粮食加工企业数量都远远落后于四川省。

表5 重庆粮食加工企业数量 单位:个

资料来源:《2019中国粮食年鉴》。

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角度来看,2013—2018年,四川省和重庆市两地的粮食加工企业数量在全国的占比保持在5.3%~6.05%,2018年的占比为5.75%(见图9)。

图9 成渝地区和全国粮食加工企业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2019中国粮食年鉴》。

(2)粮食加工能力

总体上看,不管是全国还是地方各省份,粮食加工处理能力均呈现出上升的态势,2018年全国粮食加工业年处理粮食12.12万亿吨以上,比2013年提升了8.34%。2013—2018年,全国粮食加工处理能力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3—2014年)是稳步提升阶段,粮食年加工能力从2013年的106538万吨提升至2014年的108554万吨;第二阶段(2015—2018年)为波动变化阶段,2016到跌破1亿吨,为97491.3万吨,2017年之后大幅增长,年均增速达到了21.9%,并且在2018年达到了历史最高值。而四川和重庆与全国的变化趋势也基本相同,四川省在2018年也达到了历年来粮食加工能力的最高值,加工粮食达到4013.2万吨,重庆也是如此,达到了946.1万吨。从成渝两地来看,其变化趋势同全国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在2013年之后,突破了3%,并且占比逐渐提升,在2017年达到4802万吨,占比达到了4.29%,为历年最高值,2018年成渝两地加工粮食4959.3万吨(见表6)。

表6 成渝地区和全国粮食加工能力情况 单位:万吨

表6(续)

资料来源:《2019中国粮食年鉴》。

分品种来看,大米是所有品种中年处理量最大的产业,2018年全国大米处理能力达到了36898.2万吨,比上年增加了501.1万吨,增幅为1.38%(见表7);通过数据观察,大米加工年处理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3—2014年),全国大米加工年处理能力保持在3亿吨左右,2014年大米加工年处理能力达33234万吨,2014年33761万吨,比上年增加了527万吨;第二阶段(2015—2016年),大米加工年处理能力下降,2015年为30738万吨,相比上年下降了3023万吨,降幅为8.95%,2016年跌破了3亿万吨,下降到29908.3万吨,是历年来的最低值;第三阶段(2017年之后),大米加工年处理能力快速反弹,2017年上升至36397.1万吨。从成渝地区来看,大米年加工能力与全国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当,加工年处理能力始终在1200~1500万吨波动,2018年达到了最高的1539.2万吨,占全国比重为4.17%。2018年四川省的大米加工年处理能力为1200.7万吨,在全国排在第八位,而且与第一名黑龙江的差距为5768.8万吨。

小麦加工年处理能力低于大米,2013—2018年,全国小麦加工年处理能力呈现下降趋势,2016年跌至最低,只有18914万吨,相比2014年减少了2741万吨,降幅为12.66%;2018年的小麦加工年处理能力为19662.5万吨。而从成渝地区来看,小麦加工年处理能力下降趋势更加明显,2018年只有252.3万吨,相比2013年减少了121.7万吨,降幅为32.54%。而且重庆的小麦加工年处理能力在2018年只有11.8万吨,在全国排名也是靠后的,所以成渝两地的小麦加工年处理能力主要靠四川省,但是四川省的小麦加工年处理能力远远低于传统13个粮食主产区的年处理能力。

表7 成渝地区以及全国小麦和大米的加工能力 单位:万吨

表7(续)

资料来源:《2019中国粮食年鉴》。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粮食产业发展能力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

1.粮食产需矛盾突出

四川是粮食消费大省,其粮食消费中的口粮消费、工业用粮消费、饲料用粮消费在全国位于前列。重庆是传统的粮食产销平衡区,每年都需要调入粮食以满足消费需求。近年来,四川省和重庆市的粮食总消费量在波动中不断上升。但从粮食供给来看,受两地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紧缺、自然灾害频繁等因素影响,粮食产量波动较大。近十多年来,粮食产需难以平衡,产需缺口逐年增大。其中,饲料用粮的需求快速增长是造成供需缺口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粮食需求总量波动的主要因素。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饮食结构中肉禽蛋奶的消费比重不断提高,但这些高耗粮消费品的消费量受价格波动影响相对较大,亦即价格弹性大,随之饲料粮的数量较口粮及种子用粮的波动更为剧烈。

从粮食生产情况看,两地已连续多年粮食增产,供求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在“四化同步推进”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形势下,土地、水、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资源约束日益趋紧,使粮食生产面临很大压力。近年来,虽然两地粮食播种面积相对稳定,但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种粮效益的下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保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的难度越来越大,粮食生产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重庆市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2017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为69.69万公顷,仅占耕地面积的29.3%,比四川低13.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1.0个百分点。旱地基本上没有灌溉设施,加上低温、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常年粮食损失占当年粮食产量的5%左右。此外,生物灾害频繁,每年也造成一定的粮食损失。

2.粮食生产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四川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逐年下降,粮食产量从2004年的全国第3位下降到2019年的第9位,粮食贡献指数位列13个粮食主产区最末。粮食产不足需,结构性矛盾突出,每年“引粮入川”的数量约占自身粮食生产量的1/3,并且从粮食剩余区转变为粮食短缺区,成为“粮食主产区中的主销区”。为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14年《四川省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开始实施,并划定了9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市、区),粮食产量有所增长,但增幅不大,稻谷产量年均增长率仅为0.38%。而且,自2006年以来,稻谷播种面积已连续13年下降。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已经连续20多年下滑。相较于四川省的粮食生产能力,重庆市的粮食产量长期处于中间靠后的位置,2019年重庆市的粮食产量在全国排第21名,人均粮食产量更是低于四川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并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四川省和重庆市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将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形势和更加严峻的挑战。

3.粮食生产的要素约束增强

(1)土地资源约束加剧

近年来,通过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耕地面积快速下降的局面有所遏制,但从农业生产能力提升的角度来看,仍然面临诸多困难。一是土地细碎化严重,人均耕地面积少。2018年四川省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106亩(1亩≈666.67平方米,后同),重庆市为1.044亩,均低于全国1.455亩的平均水平,且坡耕地面积比重高,推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难度大。二是耕地质量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中低产田面积大且污染较重,对农业单产水平的提高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在全省耕地中,中低产田面积占七成以上,造成农产品产量年际稳定性较差。三是耕地撂荒现象严重,尤其是丘陵、山区等偏远地区的耕地撂荒形势更加严峻。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业劳动力短缺、地理条件限制、种植比较效益低、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等,部分地区农村耕地大面积撂荒。例如,据四川省开江县2020年6月对任市镇响水滩、甘棠镇马号等山区村的调查,约有3成耕地撂荒;另据广元市利州区的调查,全区有1.9万亩耕地撂荒,约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5.5%。耕地撂荒严重,复耕难度大,便原本数量不多的耕地更加稀缺。

(2)劳动力老龄化严重

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2016年,四川省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55岁及以上的人员占比为38.1%,比全国的33.6%高出4.5个百分点;重庆市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55岁及以上的人员占比为45.0%,比全国高出11.4个百分点;四川省初中以下学历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占比为94.9%,重庆市为94.6%,分别比全国的91.8%高出3.1个百分点和2.8个百分点,其中四川省未上过学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占9.0%,重庆市为6.6%,分别比全国的6.4%高出2.6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明显且受教育年限低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有限,致使四川面临严峻的“谁来种地”困局。

(3)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薄弱

纵向来看,虽然四川省和重庆市农业生产条件也在不断改善,但粮食产量的增长水平仍然较低,表明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达到较高水平之后,单纯依靠改善生产条件来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有限,未来应主要以科技进步作为粮食增产的新动力,着力提高单产水平。但是,目前的关键问题在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技术推广机制,公益性技术推广困难。当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面临人员素质偏低、队伍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等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在乡、镇基层推广机构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推广人员相当少,还有很大比例的中专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综合实力较弱,带动能力有限。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效益发挥。

4.农户种粮的积极性不高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种粮利润减少。以四川省为例,2018年,四川中籼稻、小麦、玉米三种粮食生产的平均总成本为18539.40元/公顷四川省2018年主要农产品成本预测分析,见四川省人民政府网,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18/6/6/10452516.shtml。,比2009年提高了10288.5元/公顷苗芊.四川省2009年主要农产品成本收益情况分析[J].2010(4):12-18.,增幅为124.70%。粮食生产成本上升主要是物质和服务费用、人工成本上升和土地成本增加所致;粮食生产成本的快速上升导致粮食生产的净利润急剧下降,2018年,中籼稻、小麦、玉米三种粮食生产的平均净利润为-3626.40元/公顷,比2009年减少了5261.40元/公顷(见图10)。

图102009—2018年四川省三种粮食生产的产值、成本与利润变化

资料来源:历年四川省主要农产品成本收益情况报告。

5.粮食应急加工能力不足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粮食加工业的发展对于该区发展粮食经济、提高粮食安全保障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粮食加工设施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有力地保证了成品粮油的供应,特别是保证了应急粮食供应,以及保证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成渝两地在粮食应急加工业方面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粮食加工业结构性问题十分突出

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粮食加工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与全国其他地区,尤其是与河南、湖南、湖北等传统粮食主产区相比,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重庆的粮食加工业,无论是粮食加工企业数量还是粮食加工年处理能力都要低于四川省。分品种来看,两地都存在品种结构突出的问题,一方面,两地小麦加工业水平严重下滑,具体表现在小麦加工企业数量少,尤其是重庆表现特别突出。2018年,重庆市小麦加工企业只有7个,四川省也只有53个,远远低于大米加工业的企业数量。另一方面,两地的饲料加工企业却在快速发展,饲料企业已经成了仅次于大米加工业的第二大加工业。这种结构性问题不仅表现在粮食加工企业的数量上,而且表现在粮食加工年处理能力上。具体表现为:小麦加工年处理能力与全国的差距越来越大,2018年,两地的小麦加工年处理能力仅占全国小麦加工年处理能力的1.28%,而同期河北占比为9.65%,河南占比为25.29%,山东占比为21.71%。饲料的加工年处理能力则在不断提高,仅次于大米的加工年处理能力,2018年两地饲料加工年处理能力为1948.2万吨,全国占比为5.10%。

(2)总体上粮食产能较大,但是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企业成本负担重

2018年,四川省大米加工企业357家,加工年处理能力1200.7万吨,平均每家大米加工企业只能生产3.37万吨;小麦加工企业53家,加工年处理能力240万吨,平均每家只能加工小麦4.5万吨。而重庆粮油加工的平均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企业规模小,产量低,难以产生规模效益,市场竞争力弱,严重制约了粮食产业经济的发展。同时粮食加工企业融资难,企业的运营成本较高,严重阻碍了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这就直接制约了粮食加工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使得粮食加工企业扩张能力弱。

(3)缺乏成品粮油大型龙头企业

目前成渝两地成品粮油业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管理粗放等问题突出,市场竞争力弱,缺乏具有产业带动能力的大型成品粮油龙头企业,粮食初加工、粗加工产品多,缺乏市场竞争力。产品品牌影响力仅限于县域、市域辖区内,知名品牌少。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加大、要素成本上升等挑战,提档升级面临瓶颈约束。

6.人才队伍老化严重

全面落实“人才兴粮”战略应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先导,以应用型人才为主体。然而,机构改革后,粮食和物资储备管理机构精简合并,内设科室和行政执法人员、专业人才大幅减少,基层粮食系统人员减幅更大,对依法治粮管储提出了新的考验。此外,从现阶段低温仓库、信息化和“优质粮食工程”等项目建设来看,粮库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年龄普遍老龄化,行业发展所需的“适销对路”人才十分紧缺。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粮食产业发展能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贯穿于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进口等各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由粮食的生产保障、储备保障、流通保障、进口保障和应急保障为基本内容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因此,在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时,不仅需要重视粮食生产环节,也应该重视粮食的储备、流通、进出口和应急保障环节。

1.以提效稳产为核心,增强粮食生产内生动力

一是立足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就要求一方面要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粮食生产种植科技的使用和创新;另一方面要稳住粮食播种面积下降的趋势,守住耕地红线,改良和修复被污染的土地,提升耕地质量。二是树立粮食产业绿色发展理念,建设化肥减施增效示范区,引导农民施用农家肥,推广应用粮食生产标准化,鼓励开展秸秆还田等。三是激发粮食生产内生动力,合理通过各种补贴措施和鼓励办法,提升粮食生产主体的种粮积极性,一切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只有被劳动者掌握,才能转换成现实生产力,因此要不断加强培训和学习,进而提高种粮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劳动熟练度。四是要防范粮食生产所面临的各种重大风险,如洪涝灾害、旱涝灾害和霜雪冻害等自然风险,还有粮食价格、成本等市场风险。

2.以合理消费为基础,规划粮食消费用途用量

一是要利用当前公路、铁路和水路优势,主动融入“北粮南运”和“东粮西运”的粮食流通格局,统筹布局优化物流节点,推广原粮“四散化”运输,进而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增加粮食物流运输效率,缓解本地粮食供需矛盾。二是统筹规划各种用途的粮食消费量,口粮消费要做到绝对安全,做好粮食轮换,保障口粮质量,重点规划好饲料和工业转化用粮数量和粮源,同时要加大对种子用粮的保护力度和科学研究,确保能够有充足优质的种子。三是构建节粮减损长效机制,一方面要通过提高现代技术水平和优化经营管理模式来降低粮食在生产、加工、流通和储藏中的损耗;另一方面要厉行节约,加大对粮食节约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增强人们爱粮节粮的意识。

3.以加工能力为突破,提升粮食企业产业规模

一是提高粮食高效加工转化率,要推进粮油加工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不断提升粮食加工转化综合生产能力,创新生产技术,强化各项加工质量检测。二是降低粮食加工环节的粮食损耗和浪费,提高粮食加工利用率,合理推进粮食加工深度和力度,深加工与初加工要协调,加强创新力度,既要保障好粮食的营养功能,也要保障好粮食市场功能。三是要完善布局粮油加工体系,扶持一批具有特色的粮油加工企业,打造一批现代化粮油加工企业,尤其是在产粮大县和重要的粮食生产种植地要配套好现代粮食加工设备和企业,高质量打造“成绵德广眉乐”粮食加工产业带,进一步推进川南地区以粮食为原材料的酿酒加工为主的粮油产业带。推动南充等粮食主产区面向重庆市场加工,在永川、合川等粮食主产地进行初加工及适度深加工,同时推动建设粮食加工产业园区的建设。四是做大做强加工企业规模,积极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并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4.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做强做大粮食产业优势

一是要促进粮食产业融合发展,创新粮食产业发展方式。以“五优联动”“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发展为切入点,促进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支持粮食企业与新型粮食生产主体合作,提高粮食企业和市场主体参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完善粮食产业发展功能区,推进重庆西部粮食物流园建设,高质量打造以成都为核心的西部粮谷、高标准推动江津德感粮油加工产业园、高起点打造以川南为核心的“通江达海粮油产业集聚区”,统筹推进涪陵临江粮油港口园等粮食产业园区、绿色生态粮油供给基地、特色粮油产业园区建设。发展一批特色粮油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区,推进形成一批绿色粮油产业发展聚集区,着力打造巴蜀粮食产业带。三是加快专属粮食品牌建设,发展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符合本地特色的粮食品牌。不断提高粮食产品的质量和标准,进而推进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5.以增强储备为保障,推进粮食仓储设施建设

地方粮食储备规模与粮食生产能力、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灾害影响、交通条件和社会影响力紧密相关。粮食储备要以合理的成本达到理想的宏观调控效果,不仅应该考虑本地区主要生产的粮食品种,也应该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合理的储备规模和储备品种结构。四川需要增加一定规模的粮食储备,缩小成渝两地储备规模差距,提升区域内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切实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粮食消费上两地基本一致,主要有口粮、饲料粮与工业用粮。因此,在粮食品种储备上,需要在增加粮食储备规模的同时,适当调整储备粮品种结构,侧重考虑本地区口粮、饲料粮与工业用粮所需粮食品种。建立专用饲料用粮地方储备,增加优质粮食以及饲料、酿酒等工业用粮的储备比例,以保障口粮消费、饲用及工业用粮需求。同时,建立成品粮和原粮浮动规模机制(根据不同气候温度对粮食储存的难易,保持总储备规模,冬季可以增加原粮储备、减少成品粮储备,夏季可以增加成品粮储备、减少原粮储备),加大面粉面条储备比例。

6.以创新粮食产后服务模式为抓手,全链条推动节粮减损

建设新型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粮食加工企业建设经营性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健全运营机制,创新服务方式,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模式,提升“五代”(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和市场信息、生产资料、技术指导等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快补上烘干仓储、冷链保鲜、粮油机械等现代化农业物质装备短板,促进农民种粮增收。统筹规划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数量和布点、总体建设规模、功能设计等,按需配置设施设备,力争形成产粮大县全覆盖的服务能力,有序向非产粮大县粮食生产集中区延伸,支持三州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按需建设。引导粮食购销加工企业建立原料基地,坚持走“企业+科研+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打造全产业链经营,带动产业发展,辐射带动农户增产增收。大力开展节粮减损行动。继续推进农户科学储粮工程,探索农户“小粮仓”等储粮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使用“大粮仓”,促进粮食提质减损和农民持续增收。大力推广运用低温、智能等储粮新技术新装备,实行粮食分品种分等分仓储存,减少储粮损耗。提高原粮“四散化”运输程度,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减少粮食流通损耗,提高流通效率。积极推广适度加工技术,防止过度加工造成粮食、营养和能源浪费。建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长效机制,倡导绿色健康消费习惯,减少消费浪费。充分利用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科技活动周等主题活动,加强爱粮节粮、科学储粮、健康消费宣传教育,推进粮食流通全链条、多环节、系统化节粮减损,增加有效供给。发挥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作用,营造爱粮节粮、反对浪费的良好氛围。加强粮食文化建设。挖掘和整理传统优秀粮食文化,加强粮食博物馆、粮食史陈列馆、图书馆(室)、荣誉室等粮食文化载体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大力促进粮食文化的繁荣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