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粮食安全保障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粮食仓储流通能力提升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粮食仓储流通现状

1.地方粮食储备逐步落实

国家在2014年,根据当年各地的常住人口数,按照产区3个月、产销平衡区4.5个月、销区6个月的人口消费标准,下达各地地方储备粮食规模。四川省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国家下达地方储备规模57亿斤(1斤=0.5千克,后同),按2019年全省8375万常住人口测算,地方储备仅可保障2.3个月的口粮消费;重庆市作为产销平衡区,下达地方储备规模38亿斤,按2019年全市3124万人口测算,地方储备可保障4.2个月的口粮消费。四川省的成品粮油储备规模10万吨,是2011年按照当年各地主城区人口数15天的消费量建立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四川省及时新增临时成品粮食储备23万吨,使全省成品粮食储备规模达到33万吨,可保全省城镇人口和农村缺粮人口10~15天的供应量。重庆市成品粮食储备规模为3.8万吨。

2.仓储物流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随着近年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贯彻落实,各地和粮食企业更加重视粮食工作,对仓储设施的新建、改扩建的意愿增强,投入也增大了。同时,四川省积极争取中央资金和地方财政支持,加大仓储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仓储设施体系。实施低温储粮工程,改善仓储设施条件,逐步构建起了“民生优先、技术多样、标准健全”的低温绿色储粮体系。“十三五”期间,四川省新建智能粮库900万吨,智能粮库比例达到70%,新增粮食仓容130万吨。目前,全省完好仓容达1600万吨以上,建设绿色低温粮库265个、仓容641万吨,粮食收储能力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四川省重点规划建设了以成都为中心、15个地级市为重要支撑、100个县级粮食物流产业园区为基础的三级物流节点体系。健全完善粮食物流节点,建成泸州润华物流、西南食谷(一期)等一批重点物流产业园区,流通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原粮跨省散运比例较2015年提高12个百分点。

3.粮食物流大通道基本形成

北部通道:通过宝成铁路、G5高速公路入川,主要是从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调入玉米和大米,从华北调入小麦和面粉等。

东部通道:华北、华中粮食通过襄渝、达成铁路入川,华南沿海等港口所采购的进口粮食通过成渝铁路入川。川东北作为全省粮食主产区,部分余粮通过襄渝铁路运往重庆和东部沿海地区。

南部通道: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在泸州、宜宾和乐山等地承接东北来粮。攀西地区除省内平衡外,可经云南承接东南亚粮食补充。

西部通道:四川省西部是粮食流入区,粮食主要依靠汽车运输,是西藏后方粮食供应地。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粮食仓储流通能力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

1.粮食仓储物流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西南地区气候高温高湿,储粮条件复杂,而现阶段绿色储粮、智能粮库等技术处于初期阶段,粮食物资仓储规模小、网点分散、储备设备使用效率不高。从四川省的情况来看,第一,达州、巴中、南充、广安等一些主产区、主销区仓容不足,立筒仓、铁路罩棚、仓间罩棚的体量较小,无法满足现代粮食物流、大宗粮食流通以及高效快速出入库的需求。第二,阿坝州、甘孜州和凉山州自然条件特殊、粮食应急保供任务重,但粮食仓房老化、设备陈旧、仓房布局不合理,严重影响着粮食的储存安全、质量安全,粮食应急保供有一定隐患。第三,仓储设施布局及仓型结构不合理,成渝两地主要以立筒库和浅圆仓为主,机械化程度低,仓库布局分散,缺乏实现无缝作业散粮接发能力。

2.粮食物流体系尚未健全

四川省是粮食调入大省,但物流渠道较为单一,粮食物流体系尚未健全。四川省粮食通过铁路运输的比例超过90%,但省内专用线和车站货位仓库不足,铁运集中到货,出货不及时,加上容易受各种自然灾害影响,导致铁路运能有限。物流设施配置不优,立筒库和浅圆仓仓容仅占总仓容的1.2%,机械化程度低。物流服务功能缺失,尚未形成全省性粮食运输信息管理系统、公共信息交换和电子商务平台。同时,由于粮食入川为包装运输,流通速度慢、劳动力成本高、作业效率差且浪费严重。

3.粮食仓储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

粮食储备及流通能力现代化建设短板明显,粮库业务管理、出入库、仓储保管、安防等业务领域的机械化、智能化水平较低;信息化建设不规范、不平衡、标准不统一、信息技术老旧、互联互通不足,不同程度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信息化升级改造覆盖率为50%,距离全覆盖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粮食仓储流通提升的政策建议

1.加强仓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粮食仓储流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突出绿色导向,实施绿色仓储设施提升工程。按照“政府引导、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级实施”原则,根据粮食产业发展、产销状况、运输条件和应急保障需要,巩固提升绿色低温储粮能力水平。探索建设数字粮库,大力发展防尘降噪、环保、清杂等绿色智能仓储,提升仓储设施绿色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仓储设施布局优化和提档升级,实现政府储备粮的绿色仓储全覆盖。积极推动粮食仓储退城入园,促进仓储物流相对集聚。新建一批容量较大、储粮功能完善的标准化智能粮库,重点推进一批带动性强、配套设施齐全、现代化水平高的粮食仓储物流综合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智能仓库、低温仓库和绿色仓库等现代仓储设施建设,做好仓储设施维护的常态化。大力实施“仓顶阳光”工程,开展绿色仓储示范行动,带动提升低温储粮技术应用效能,逐步构建绿色低碳储粮体系。鼓励对接优质粮油分类收储等专业化收储需求,配套改造建设必要仓储设施。全面落实国家粮食仓储设施保护制度,做好仓储设施维护的常态化,确保仓储能力满足需要。加快推进民族地区仓储设施改造升级。加快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提高仓储和应急保供能力。建成一批成品粮油应急低温粮库,保障城乡居民和部队应急供应。统筹粮食和物资仓储库的利用,提高仓储库利用率。

2.优化仓储流通布局结构,提升稳价保供能力

根据成渝地区双层经济圈粮食安全和保供稳价需要,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底线,科学调整并落实地方粮油储备规模,进一步优化储备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全面落实新增地方储备规模、省级储备补库计划。省级储备按照人口数量、粮食产需以及中央在川储备分布情况,以大中城市、粮食产区、灾害频发地区和缺粮地区为重点,相对集中储存,在全省科学布局。市县级储备原则上储存在本区域内,实行分级负责、分级储备、分级管理,确保数量真实、质量完好、储存安全、管理规范。各级地方储备口粮品种比例原则上不低于70%,确保口粮绝对安全。争取扩大中央储备大豆、玉米、小麦等品种在川存储规模,更好地发挥储备“压舱石”作用。建立健全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政府储备和社会储备协调机制,保持中央储备粮规模基本稳定,全面完成地方储备粮增储任务。鼓励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地方粮食储备相关工作。适应粮食需求变化和保供稳价需要,适当增加优质品种的储备比例。调整储备结构,实现政策性储备与市场化需求相衔接,适时调整品种结构。以稻谷、小麦、油菜籽储备为主,适当增加玉米储备。成品粮油储备一般应达到10~15天的应急供应量。

3.提升粮油加工物流水平,创新粮油配送模式

一是促进粮油加工企业提档升级。加快扶持一批优质特色粮食加工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引领新老产业协调发展、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行业带动能力的大型骨干加工企业和成长性好、特色鲜明的中小加工企业。二是统筹推动粮食精深加工与初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避免过度加工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增加专用型、功能性食品有效供给。支持开发稻谷、油菜籽副产品等粮食精深加工产品。推动地方特色粮油食品产业化,加快发展地方特色产品和名优特色产业。三是全力打造以应急配送中心为基础,以农贸市场、生鲜超市和零售网点为补充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议每个市州建立一个大中型粮油应急配送中心,有条件的县(市、区)改造建设一个区域性粮油应急配送中心,实现粮油配送网络全覆盖。

4.强化粮食产销衔接,创新粮食产销合作新技术

产销衔接是高质量保供的关键。无数事实证明,在粮食供给形势总体向好的情况下,粮食安全的风险往往出现在流通环节。如果流通不畅,即使有供给,也无法顺利送达消费者手中。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封村断路,流通受阻,对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再次验证了畅通产销的重要性。一是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断拓展产销合作新机制,打造内陆粮食产业链开放高地。充分利用成渝地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仓储物流和市场优势,合理布局仓储物流节点,高起点打造巴蜀粮食走廊,大力引粮入川。二是实施粮油“走出去”行动,鼓励通过合资、合作、参股等方式培育和组建大型跨区域粮食收储、加工和经营企业。加强与传统粮源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合作,跨区域建立商品粮生产和收储基地、加工园区、营销网络。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契机,逐步扩大与重庆及长江中下游省(市)的粮食产销合作规模,加快大型综合物流园区建设,畅通物流通道,提高粮食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增强粮源保障。三是探索“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粮食产销合作中的应用,支持粮食企业互联网发展。四是积极参加中国粮食交易大会、西博会等产销协作活动,促进产销成果转化。

5.完善粮食物流体系,保障粮食调入

(1)打通外向粮食物流通道

①南向通道。通过成昆线、内昆线以及规划在建的隆黄铁路、昭攀丽铁路等推进新津粮油产业聚集区、彭山川粮集团粮食物流中心、宜宾中国酒都粮食物流中心、四川泸州粮食物流中心建设,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南亚和东南亚开放合作,发挥泸州、宜宾港国家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功能,推进自贡粮油无水保税港建设,打造以川南四市为核心的“通江达海粮油产业集聚区”。

②东向通道。有序推进粮食物流节点建设,加强与长江沿江省市协同联动、错位发展,以达万线、达成线、遂渝线和成渝线为主要通道,推动“东粮西运”“杂粮东运”。

③西向通道。推动成都国际粮食物流枢纽港建设,加快青白江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建设。

④北向通道。充分发挥四川省粮油储备调控中心、四川省(青白江)现代粮食物流加工产业园区作用,完善北部粮食物流入川通道,利用宝成、襄渝、兰渝线和在建的成兰铁路,调入东北、华北和西北的玉米、大米、小麦和面粉,提高“北粮南运”效率。

(2)构建满足成渝地区粮食安全的现代粮食物流通道

依托成渝区域综合高速公路网络,以水运、铁路(公路)无缝对接为核心,推进铁(公)水联运,规划和建设川东北经济区、成都平原、川南经济区等重点地级市一批区域重点现代粮食物流基础设施项目,打造“西南粮食物流通道散粮接卸先进装备试验区、先进技术示范区、物流模式创新先行区”。

在铁路上,利用成达万等高铁线路。在水路上,用好长江黄金水道,串联万州、泸州、宜宾、乐山等港口。在公路上,主要是用好川东、川北物流路线。要特别注重铁水公联运,可考虑在万州港由成渝两地联合建设粮食仓储物流基地,外省万吨轮船到港卸货,经中转运往两地。

(3)加强物流节点建设

在泸州、宜宾港设立港口物流中心,在南充、广安等成渝连接带设立物流中心,发挥粮食运输、仓储、加工等中心枢纽作用,提升现代化物流装卸能力。

规划实施一批县区现代粮食物流园区(或企业)改造提升工程。结合“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优化布局,重点支持川东北经济区物流节点县(区)健全完善县级粮油物流节点体系,围绕重点成品粮加工、应急成品粮加工等骨干企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提升全省粮食物流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服务能力。

6.建设现代仓储体系,提升设施水平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根据成渝地区粮食产销分布和地方储备布局,进一步优化仓库布局、改善仓型结构、提升仓库功能,重点解决主产区和重点销区仓储设施不足和收纳库仓储设施陈旧、功能老化等问题,确保粮食敞开收购和安全储存需要。加快推进在建项目进度,采取有效措施对总体进度缓慢、自筹资金落实难的仓储项目进行协调、指导,确保早日建成投入使用。

(2)提升仓储现代化能力

加快低温储粮技术应用研究,试点配套建设仓顶阳光工程,促进全省低温绿色储粮技术更加全面可持续应用和发展。以“数字化”涉粮数据为支撑、“智能化”仓储业务为主干、“可视化”远程监管为重点、“精准化”应急调控为手段,加快实现全省粮食行业信息化互联互通。

(3)健全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体系

扎实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粮食质检体系建设,建成以省级为骨干、市级为支撑、县级为基础的公益性为主、社会检测力量为补充的,布局合理、层级分明、衔接有序、运行高效、科学完善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积极改善粮食质量安全预警监测与检验把关能力不足、基层粮食质检机构严重缺失等问题,确保监测覆盖面达到全省产粮县60%以上。加强粮食质检体系运行保障和管理,实现功能定位清晰、区域布局合理、检验监测能力强、运行机制良好、服务业务范围广、质量安全保障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