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古印度著名论师的净土思想
古印度重要论师的思想中含有许多净土思想理念,随着大乘佛教的发展和弘传,这些思想逐渐东传至中土,对净土宗的思想义理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和作用,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龙树和世亲两位论师。
(一)龙树的净土思想
龙树是古印度佛教史上最著名的大乘论师,著述颇丰。其代表性论著有《中论》、《大智度论》和《十住毗婆沙论》。龙树是初期大乘佛教的集大成者,因首开般若中观学说而被誉为“第二代释迦”。龙树擅长广引大乘诸经整理大乘佛教义理思想,其学说全面影响了大乘佛教各宗派,在汉传佛教中被誉为“八宗共祖”。龙树引述的大乘诸经中,包含《无量寿经》《般舟三昧经》等宣说极乐净土的经典。由于龙树对于极乐净土的圆融诠释,其净土思想历来深为净土修行者所尊崇。
在龙树所处的时代,弥勒净土、阿閦佛净土和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等净土信仰形态已形成并流传。龙树的净土思想主要涉及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主要反映在《大智度论》和《十住毗婆沙论》两部论著里面。这两部论著是有关早期中观学派的菩萨行义理诠释,所涉及的净土思想有很多的相似性,都提倡秉持菩萨道理念,自度度人而成佛,都强调念佛法门是确保菩萨道践行的关键。净土诸经典所演示的建立佛国净土之愿,成为大乘行者的实践典范,引领他们依诸佛愿行而净化自我及众生的心灵,共同转秽土为净土,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两部论书所倡导的念佛法门是《般舟三昧经》里的念佛三昧行法,即透过禅观专注忆念如来相好庄严与无边功德,进而观见诸佛现前,最后导入空性观照。龙树强调念佛三昧的目的在于提倡众生实修实证得念佛三昧,具备往生净土能力之后回到到现实中救度苦难众生,彻底实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大智度论》主要论述从释迦牟尼佛至龙树七百年间佛教的各种教义思想。龙树多次在此论中提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赞叹称扬极乐净土的殊胜庄严。《大智度论》主要从阐释发愿念佛、念佛三昧以及描述净土各种殊胜景况,全面呈现龙树中观般若思想体系下的净土思想。《大智度论》提倡要修行菩萨道利济众生,趋向清净国土,具体方法是远离粗恶的身口意业,修学六波罗蜜,化导众生如此修行,以自他共同清净的因缘,转秽土为净土。龙树把中观学派的实相思想与菩萨义理加以融通,发展出侧重自力行菩萨道的净土实践理念。《大智度论》提出将念佛三昧作为往生净土的重要法门,念佛三昧以忆念佛身的禅观作为中介,最终仍汇入诸法实相的体证,相较于将念佛见佛作为往生清净佛国的方法,其更大的意义是运用于此世实践的重要菩萨行门。[6]
《十住毗婆沙论》是龙树对华严系《十住经》(《十地经》)思想要义的疏解。《十住毗婆沙论》之《易行品》是佛教净土法门的重要典籍,主要阐述如何以忆念、称名、礼敬诸佛菩萨的易行道得证不退转地。在《十住毗婆沙论》中,龙树将念佛法门分为易行道的念佛名号与难行道的念佛三昧两类。念佛名号全凭诸佛威神力的他力加持,而念佛三昧修行主要靠波罗蜜行的自力成长,二者都可以导向菩萨不退转地。这对汉地净土念佛法门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净土宗祖师如昙鸾、道绰和善导等都对易行道做过许多的引申、阐释,丰富了净土宗义理思想体系。龙树虽提出易行道的念佛方便法门,实际上自身并不鼓励这种快捷进路生净土,而是主张修习念佛三昧而得证悟念佛三昧,再积极入世行菩萨道引领众生修行得解脱,以此增长菩提心和般若智慧。由此可以看到,念佛三昧的最终成就是体悟空性,这与中观学派的义理不谋而合。龙树提出念佛名号的易行道,有助于将念佛求生极乐净土的法门推广至大众,加速念佛法门的弘扬。此论有称赞阿弥陀佛之偈,同时赞叹西方极乐净土的清净庄严和美好,如“无量光明慧,身如真金山,我今身口意,合掌稽首礼,金色妙光明,普流诸世界,随物增其色,是故稽首礼”。[7]龙树的净土思想对中国净土宗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基源性的理论价值,是中国净土宗思想重要理论的来源。
(二)世亲的净土思想
世亲又作天亲,古印度著名佛教论师,与兄长无著同为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的创立者。世亲由小乘次第修学入大乘,创作了包括《阿毗达磨俱舍论》在内的五百部小乘论和包括《大乘百法明门论》在内的五百部大乘论,因此又被称为“千部论师”。
世亲的净土思想主要体现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往生论》)里面。此论是古印度唯一一部净土论典,它完整阐明了世亲的净土理念,涉及净土法门的真实义理及修证次第。《往生论》暗含《无量寿经》全部经文义理,可以看作是《无量寿经》和《观经》全部经文的浓缩,反映了净土法门真实修证次第原貌。净土宗祖师昙鸾做过《往生论》注解,为净土法门成为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前面提到,念佛名号的易行道是龙树净土思想的重要理念之一。世亲继承龙树的易行道思想,对弥陀净土思想加以阐释与发展。《往生论》分为偈颂与长行文两部分,偈颂为总说,长行文为解义。偈颂部分共有二十四偈,第一、二偈世亲表达了礼敬三宝和造论本意,即“世尊,我一心,皈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8]余下二十一偈总说极乐世界依正功德庄严事相,最后一偈回向发愿往生弥陀极乐净土,“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9]长文部分则论述如何念佛和观想极乐净土的依正庄严。《往生论》的主旨在于,赞叹阿弥陀佛因愿力而成就极乐净土,发愿平等教化并接引所有有情往生极乐净土,提倡依易行道修行以清净身、口、意三业,修习五念法门,成就往生净土大业,《往生论》依净土《无量寿经》,提出修行求生弥陀净土的纲要与方法——五念法门,即“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和“回向门”。
世亲的五念法门具有纲领作用,可以涵盖净土诸家的往生法门,如菩提心是五念门中的作愿门,念佛是观察门,作愿则是如实修止,观察则以智慧正念净土的庄严功德,如实修观,回向往生净土。《往生论》的主题是修五念门而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观察门是五念的中心,即观察十七种器世界清净和十二种众生世间清净,共二十九种庄严功德。十七种器世界清净,是安乐国的国土功德清净性;十二种众生世间清净,是安乐国的众生即阿弥陀佛和菩萨们的功德清净性。二十九种庄严所要显示的是安乐国的国土和佛菩萨皆为清净,极乐世界是清净的世界,“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10]劝人生起真信切愿,修行往生净土。
基于古印度龙树和世亲两位论师对净土念佛法门的弘宣,净土法门得以流传千年,生生不息。龙树作为初期大乘佛教的典型代表人物,被看作整个大乘佛教的推动者。龙树系统整理了关于净土法门的学说,明示称念十方诸佛和阿弥陀佛的本愿。世亲作为中期大乘佛教的代表人物,最大的贡献在于系统研究了各种净土法门学说,创作了《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提出五念门为往生之行因,开启净土宗义理的正门,为后世中国净土宗的开宗立教指明了方向。可以说,龙树和世亲二位的净土思想,是中国净土宗义理的基源性理论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