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认知参与的50个策略:为学生构建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系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将布卢姆分类法应用于学生思维训练


孩子不是等待灌满的容器,而是需要点亮的明灯。

——斯瓦米·敕玛亚南达·萨拉斯瓦蒂


许多分类法可以用来对思维层次进行分类。然而只有本杰明·布卢姆的开创性著作《教育目标分类学》建立了分类学或分类系统。在《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一书中,洛琳·W.安德森和戴维·R.克拉斯沃尔建议将各个层次修改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本章将重点讲解上述修订后的各个层次。你可以据此学习本书所讲的教学策略及其分类。

前三个层次,即记忆、理解和应用,通常要求求同性思维,学生们对同一作业给出的答案十分相似。然而,分析、评价和创造三个层次则以发散性思维为代表,支持各种正确的解题方法或作品。毋庸赘言,本书介绍的教学策略更多地关注批判性思维的各个方面,这些方面重点就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不过,我们的介绍将从理解层面的教学策略开始,此乃培养相关技能之基础。苏泽将对各层面的思考总结如下:

● 记忆层次和理解层次关乎学生获取和理解信息。

● 应用层次和分析层次涉及学生通过演绎和推理进行信息转换。(第五章中的分析层次策略都隐含地包括了应用层次的思维,故而将其作为分析过程的一部分。)

● 评价层次和创造层次涉及学生创造新的信息。

布卢姆分类法(修订版)就每个层次下的认知过程加以界定,以便阐明思维的层次。这六个层次共包括19个认知过程(见表2.1)

为了理解如何在不同的批判性思维水平上恰当地实施认知参与策略,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在布卢姆分类法中每个层次开展深度思考所需的基础知识。我发现,由于对思维复杂性的层次缺乏深入了解,教育工作者往往会误读布卢姆的各个层次,进而误以为自己的教学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

下面,我们将逐一解释各个层次以及与之对应的认知过程,并以符合各层次认知过程的学习任务为例加以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