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支撑 推动新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史冬梅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技术总师,研究员,博士后合作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高新技术领域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研究等工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奖项。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当今国际经济竞争的焦点。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党和国家将科技创新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坚持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引领中国新经济取得重大进展。“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部署引领新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多措并举为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科技创新引领新经济发展的重要进展
“十三五”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推进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创新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国家高新区加速发展,助力我国形成具有国家竞争优势的产业,走出一条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新道路,科技创新成为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推动我国新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
“十三五”以来,我国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研发经费总投入、国家财政科技支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一直呈稳定上升趋势,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年缩小。全社会研发经费总投入从2016年的15676.7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27956.3亿元,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从2016年的7760.7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0766.7亿元,基础研究投入从2016年的822.9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1817.0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从5.2%提升到6.5%,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016年的2.11%提升到2021年的2.44%。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6年的第25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2022年的第11位,连续多年稳步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科技创新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领域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例如,“天问一号”开启火星之旅,“海斗一号”全海深潜水器打破多项世界纪录,“奋斗者”号成功坐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开通,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世界最强流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墨子号”实现无中继千公里级量子密钥分发。
(二)科技创新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关键支撑。“十三五”以来,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科技计划加大了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的稳定支持,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和进展,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5G通信技术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使我国在全球移动通信领域形成引领态势。新型显示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产业规模达到世界第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占全球市场近三成,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发展。电动汽车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产业规模上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技术不断突破,引领我国光伏、风电装机容量,以及储能、制氢规模居世界首位,2021年年底,我国光伏(含光热)累计装机规模达3.06亿千瓦,连续7年稳居全球首位,风机容量达32848千瓦。高速铁路、高原铁路、高寒铁路、重载铁路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智能铁路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复兴号高速列车投入运行,时速600千米的高速磁浮样车成功下线,高铁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成功范例,在国际上树立了标杆。
(三)国家高新区成为新经济发展重要引擎
“十三五”以来,国家高新区持续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创新高地,集聚了全国约1/3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壮大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经济产业,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中关村新一代信息技术、武汉东湖光电子、张江集成电路、天津风能产业的规模分别占全国的17%、50%、35%和30%。国家高新区诞生了超过半数的“中国生物医药百强”企业、90%的“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和67%的科创板上市企业,华为、腾讯、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锐意创新,成长为世界一流企业,大疆、科大讯飞、海康威视等科技领军企业厚积薄发,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国家高新区总数从2016年的146家增长到2021年的169家,增长15.8%,生产总值从2016年的8.77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5.3万亿元,增长74.5%;营业总收入从2016年的27.6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8万亿元,增长73.9%。2021年,国家高新区以全国2.5%的建设用地创造了13.4%的GDP,区内企业发明专利有效量占全国的44.0%。2022年,177个国家高新区内的企业达40万家,集聚了全国35.9%的科技型中小企业、36.2%的高新技术企业、67.4%的科创板上市企业,人均劳动生产力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国家高新区成为新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引擎。
二、科技创新引领新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
“十四五”以来,科技创新工作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积极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新要求、新目标,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重大任务部署,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围绕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
近年来,新冠疫情、国际贸易保护和俄乌冲突叠加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高新技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重要议题。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关键途径。国家科技计划围绕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从国家紧迫需求出发,精准部署一批重点专项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加快突破基本原理、基础软硬件、关键零部件和装备、关键基础材料、关键仪器设备等瓶颈制约,引导产业链上下游联合攻关,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问题,增强关键共性技术自主可控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壮大发展新动能,支撑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全和新经济稳定发展,使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竞争力和地位持续攀升,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
(二)助力数字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
数字经济在全球快速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开辟新经济发展的新赛道。科技创新为数字经济注入关键动力和可持续动力。面向网络通信、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重点领域,深入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提高数字经济的技术基础研发能力。率先实施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面向经济主战场,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方案,面向重点细分行业建设16个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领域进行创新示范应用,推动产业升级,支撑数字经济发展。在北京等地区建立17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以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先行先试,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启动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工作,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成果为主要基础,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为主要依托,首批支持包括智能工厂等10类示范应用场景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共识,也是实现未来碳中和的必然要求和新经济的发展趋势。科技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支撑行动、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突破行动等10项具体行动。强化部署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重大任务,统筹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新能源汽车等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重点专项,新设“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专项,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技术成果在相关产业的应用推广。
(三)开辟新经济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当今国际经济竞争的焦点,世界各国都在加紧部署重大前沿领域科技创新,努力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竞争先机。为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我国“十四五”科技创新工作加强了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部署,努力下好前沿科技创新的“先手棋”,培育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点。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前沿科技领域,加快实施一批前瞻性、战略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国家科技计划中部署一批颠覆性技术项目。举办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聚焦人工智能、未来网络与通信、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及交叉学科等可能产生重大颠覆性突破的技术领域,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与突破,带动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提升,助力开辟和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在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发展布局,开展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包括空天科技、国防与信息安全、未来能源与智能机器人、自主智能、未来网络、光电与医疗装备、生物医药与新型移动出行、未来轨道交通、空天动力、航天高端装备、量子等领域。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和孵化高地,为我国培育未来产业和发展新经济提供重要支撑。未来产业代表新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将进一步加强前沿性和颠覆性技术部署,加快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以赢得大国竞争的新赛道。
三、科技创新引领新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
根据党的二十大精神对科技创新的新要求,以及“十四五”科技创新重点目标和任务,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健全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为实现科技支撑、引领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一)健全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十四五”期间,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围绕“四个面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70多个重点专项全面启动实施,以重大预期成果为牵引,加强体系化、集群式部署,并不断完善和健全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4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项目,着力解决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问题。加强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提升创新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优化科研攻关组织机制,探索“揭榜挂帅”“赛马制”“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等新模式,“十四五”首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部署实施了80多项“揭榜挂帅”项目,充分发挥相关行业部门的作用,积极推动重大研发任务更多由产业界出题,强化重大创新成果的实战性,突出最终用户的作用。加强重大科技任务的“央地协同”,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区域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采取部省联动方式,与浙江省、广东省、江苏省等实施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相关重点专项,地方出台专门政策承接项目成果,推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助力地方新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提高科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十四五”时期,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多措并举推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建立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3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及多家参与全球竞争的细分关键技术的重点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了三大重要经济区域的协同创新能力和新经济的支撑力,以及关键技术领域的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建立的河北·京南、宁波等12家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作为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试验田,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助力我国新经济重点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提出到2025年要着力实现的具体目标,如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达到20家等。2022年,启动“国家科技计划成果路演行动”,搭建科技项目成果与风险投资、产业需求对接的高水平平台,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技术和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等专场路演活动,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助力我国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全方位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2021年企业投入研发经费规模超过2万亿元,在全社会投入的研发经费中占比76.9%,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积极支持企业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围绕生物医用材料、智能传感器等10个重点专项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项目,精准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领军企业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科技计划等重大任务。推动中央企业建设科技领军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现代产业链“链长”,努力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3年)》提出引导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前瞻布局基础前沿研究、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等多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措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成长,2022年年底,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达45万家,比2021年增长37%。通过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科技型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技术创新服务。强化金融助力,全面推广“企业创新积分制”科技金融产品,建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的新标准,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设立4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撬动社会资金促进科技创新。通过系列举措,促进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提升新经济发展主体的创新能力,助力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