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数实融合的产业体系
作者简介:
洪永淼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士,国际应用计量经济学会(IAAE)会士,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入选东方网、美国侨报“中国留学生的40年”代表人物。
刘颖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委员。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现代化产业培育了新动能,是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本文将梳理数实融合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分析现代化产业建设面临的制约和挑战,从完善数据基础制度建设、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科技含量、改善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创新政府与市场协同治理机制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一、数实融合的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而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核心抓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实现了量的稳步增长和质的显著提升。我国已成为享誉世界的产业大国,农业增加值和工业增加值排名世界第一,服务业增加值排名世界第二,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距离世界产业强国仍存在不小差距,“大而不强”“全而不优”问题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时有发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端产业优势不明显等方面。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重塑世界格局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振兴实体经济、推动经济动能转换、抢占产业发展主导权的重要战略。在新时代,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新科技发展的趋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突破,另一方面要充分立足我国实际国情,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可见,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党的二十大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之一,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服务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助力我国在全球产业变革中抢占竞争制高点,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质量。
二、数实融合赋予现代产业新内涵和新动能
数字技术的应用普及使实体经济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重大变化,数字经济正在以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深刻变革着实体经济的生产模式与发展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所指出的,要“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随着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的日益深化,数字要素使传统产业要素不断升级跃迁,极大拓展了实体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各产业之间的融合更加频繁和紧密,经济形态和产业属性也发生了巨大变革。数实融合不断提升产业链的知识密度、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以下三个方面夯实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基础。
(一)数实融合开辟了现代产业科技创新的新模式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重点词汇。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有助于促进传统创新体系的数字化重构。一是变革创新价值创造流程。数据成为创新主体寻求创新灵感、研判市场趋势、优化研发布局的有力工具。创新活动不再是循序渐进的固定流程,而是强调开放创新、持续迭代优化的动态交互流程。创新主体借助数字技术快速获取对创新产品的反馈,降低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激励更多创新活动的开展。二是助推科技创新开放融合。数字技术依托互联网信息交流平台,消除政府、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的交流壁垒,有效促进科技交流与知识流动,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要素的跨界渗透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进一步扩大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范围,促进创新体系的协同发展。
(二)数实融合培育了现代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数实融合的发展模式既坚持了实体经济的主体地位,也发挥了数字经济的赋能作用。一是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数实融合不仅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助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支点。数据要素成为新的企业生产要素,以极低的成本促进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生产体系的降本增效。数字技术变革改善企业生产体系,打通实体经济中生产、经营、流通、服务等环节,以数字技术驱动和改进企业价值创造模式。二是助推了产业跨界融合,数实融合开拓了实体经济发展新空间,实现了产业间技术的渗透融合。数字经济以其强渗透性和广覆盖性突破产业界限,为不同产业中的经济主体创造产业和业务融合的机会,促使原本分散、孤立的实体经济通过融合的方式做大做强,营造开放融合、分工协同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数实融合畅通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路径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应对国际环境复杂变化的战略举措。数实融合的市场资源配置模式有利于构建更加安全、可控、富有弹性和韧性的经济体系,实现生产要素良性顺畅的循环。一是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数字经济依靠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信息网络,让企业以信息和数据作为生产原料,实现产业体系跨时空虚拟集聚的新模式。依托大数据管理的市场体系有助于网络化对接需求供给,打通市场主体间的信息阻隔,降低市场资源配置的匹配成本和选择成本。二是扩大实体经济发展前景,数字经济发展不仅以扩大内需为战略核心,而且在不断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的任务。数实融合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市场空间,也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释放了更多动力。
三、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产业发展正处于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由浅层工业化向深度工业化转型的关键阶段,构建数实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依然面临产业建设中要素协同不畅、产业链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基础研发能力不足等制约和挑战。
(一)产业建设中要素协同不畅
产业发展需要要素的投入,要素协同是数实融合的前提条件。工业经济下的生产活动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而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能够赋能其他生产要素,已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价值创造模式。虽然我国具有数据要素规模的优势,根据测算,预计到2025年我国产生的数据总量将达到48.6ZB,约占全球数据总量的27.8%,但是由于数据质量不高、数据价值低、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机制尚未形成等问题,我国多数产业仍处于数据应用的起步阶段,覆盖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的数据资源体系尚未构建,数据要素存在流通壁垒和协同不畅等问题,难以发挥其支撑重要管理决策的潜在价值,在促进产业科技要素集聚和转型升级中的实用性还不高。
(二)产业链核心竞争力不强
产业链和供应链是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拥有全部工业门类,已形成规模庞大、配套齐全的完备产业体系,但产业层次较低、质量效益不高、环境污染严重、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十四五”期间,为突破经济转型攻坚期,我国虽然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工作,但是工业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产业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还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还须解决一系列难题。面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要求,我国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产业基础研发能力不足
产业基础研发能力主要是指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工业基础软件、产业技术基础、创新环境等的关键支撑能力。目前,我国产业基础研发力量还比较薄弱,多数产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且较为分散,基础性技术积累不足,部分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存在自主可控能力弱,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和设备等长期依赖进口的情况,关键技术难免处于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因此,如何提升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能力,是决定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也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
四、数实融合赋能现代化产业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数据基础制度建设,持续优化现代化产业发展环境
完善数据基础制度建设是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大局、释放数据要素红利、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战略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时强调:“要维护国家数据安全,保护个人信息和商业秘密,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统筹推进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为我国建设数字中国、发展数字经济指明了方向。完善数据基础制度建设,重点在于兼顾发展与安全,助力数字基础设施更加广泛地融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现代产业发展生态,打造开放、公平、公正的数字治理体系,使数据要素更好地发挥增进民生福祉的作用。基于良好数据要素制度,围绕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等重点行业发展需求,建设现代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产业数据资源的动态整合和高度集成,支撑产业链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检验检测等核心业务,促进产业专业化、智能化、生产柔性化升级。
(二)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科技含量,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
数实融合打通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化产业基础研发和产业链创新机制,培育支持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产学研协作、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加大对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的政策支持,鼓励中长期资本对产业链创新的投资支持,建立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创新协同联动的机制。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潜力,提升产业链的竞争力,一是变革制造业研发创新范式,在研发设计环节,基于数字孪生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设计仿真可通过避免重复进行物理原型测试并改进质量,降低产品设计研发成本;网络化组织与数据驱动极大地缩短创新周期、减少创新成本,甚至突破研发工程师现有的认知边界。二是变革生产方式,通过全面感知、机器视觉和智能分析等技术,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精准、自主、柔性生产。例如,围绕重点设备、质量、能耗等高价值生产环节,基于大数据分析,最大化挖掘能够进一步压缩成本的空间。三是优化资源组织方式,实现订单、产能、设计、金融等产业链资源的网络化集聚和动态优化配置。通过数实融合推动我国产业体系的研发创新、生产制造,以及资源组织的全方位变革,提高产业体系的科技附加值与国际竞争力,从而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定价权。
(三)改善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我国虽然已经建成世界上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但是产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产业体系中人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有机组合的质量和效益仍亟待提高。以科技创新为依托,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与实体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或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数字产业集群需要以市场为主导,以数实融合为依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充分发挥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共享协同作用,健全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和营商环境,通过大数据等智能技术化解市场的不确定性,进而提升产业体系的发展韧性与创新能力。
(四)强化安全体系建设,创新政府与市场协同治理机制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融合各类高新技术的产业升级新形态,其安全体系建设尤为重要。需要树立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将安全体系建设融入现代产业规划、运营、管理全过程,充分考虑复杂环境、新技术集成存在的各类风险隐患,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安全体系建设标准,针对不同产业特点制定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规范和保障政策。以数字政府为抓手创新监管方式,秉承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保障各种所有制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规则平等,通过制度激励更多企业主体承担社会责任,创新“政府+市场”的协同治理机制。政府应牵头整合公共数据资源,汇集政府数据、产业数据、企业数据,根据数据的重要程度和风险等级,对数据实施分类分级的差别化监管标准,建立健全数据共享制度、数据管理制度、数据有序开发利用制度和数据安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