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技创新驱动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
作者简介:岑晏青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司长,研究员,曾任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智能交通、交通新基建等领域技术、政策研究,以及交通运输科技管理等工作。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交通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充分体现了交通运输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实现交通运输发展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依靠创新要素驱动转变。
一、交通强国的内涵与实现路径
(一)交通强国的内涵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指出,要“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人民满意”,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人民满意的交通,真正做到人民交通为人民、人民交通靠人民、人民交通由人民共享、人民交通让人民满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障有力”,就是要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世界前列”,就是要全面实现交通现代化,使我国的交通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三者有机统一,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具体体现。
(二)交通强国的目标与实现路径
根据《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建设交通强国,要分阶段实现基本目标。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交通强国,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满意度明显提高,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显著增强。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
建设交通强国,基础设施网络是重要基础,要着力实现基础设施布局完善、立体互联;交通运输装备体系是关键环节,要着力实现交通装备的先进适用、完备可控;运输服务是交通运输供给的最终产品,要着力实现运输服务便捷舒适、经济高效;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要着力实现科技创新富有活力、智慧引领;安全是基本前提,要实现安全保障完善可靠、反应快速;绿色是基本底色,要着力实现绿色发展节约集约、低碳环保;开放合作是为了开辟战略新空间,要着力实现开放合作面向全球、互利共赢;人才队伍是第一资源,要着力实现人才队伍精良专业、创新奉献;现代治理体系是制度保障,要着力实现治理体系完善、治理能力提升。
(三)科技创新是交通强国建设的第一动力
建设人民满意的交通强国,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迫切需要发挥科技的牵引性作用。随着我国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的出行需求也由“有没有”转变为“好不好”,出行和物流服务也要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和经济。我们要坚持人民交通为人民的发展理念,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为基点,依靠科技创新,创造新的供给,牵引新的需求,推动质的提升,加快实现零排放、零距离、零库存的发展愿景。
建设保障有力的交通强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迫切需要发挥科技的支撑性作用。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从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再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全球123快货物流圈”,交通运输科技创新都要全面发挥支撑作用,着力突破复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自动检测、精准养护及高效应急,突破远海建港、远洋无人货船、深远海航行安全保障等领域关键技术与重大装备。
建设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把握科技革命红利,迫切需要发挥科技的战略性作用。在以智能、绿色、泛在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影响下,交通基础设施将更趋数字化、网联化、绿色化,载运装备将更趋清洁化、智能化、高效化,运输服务将更趋人本化、便捷化、高效化。我们必须加快前沿技术布局,借助科技革命的红利,加快促进交通运输转型升级,抢占国际标准制高点,掌握未来交通创新主动权、产业发展主动权。
二、交通强国建设有力促进新经济发展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交通强国”以来,交通运输行业加快推进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发展,各类交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不断涌现,交通运输行业已经成为创新实践活动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数字交通已经成为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主要建设场景,乃至数字经济体系下新的增长极。
(一)智慧绿色交通发展为新经济发展拓展新空间
在“数字交通”和“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智慧绿色交通发展为新经济发展拓展了新空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实现自动驾驶控制的京张高铁、京雄智慧高速公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一批标志性智慧、绿色基础设施工程相继建成,以智慧公路、智能铁路、智慧港口和智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为代表的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逐步成为我国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运输服务方面,利用“云大物移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电子运单一票制、一单制,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国家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提升物流供应链的服务效率,积极推进“公转铁”“水转铁”等运输服务信息共享,提升多式联运效能,积极推进城市网约车服务和物流配送服务,在提升交通运输效率、减少拥堵、节能降碳、绿色出行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交通新业态、新产业为新经济发展开创新局面
随着与新经济的融合发展不断加速,交通运输行业已经成为新业态、新产业等创新实践最为活跃的领域。在新业态方面,近年来,网约车、网络货运、无人配送、交旅融合、交能融合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各类客货运输出行平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平台企业基于其资源集聚能力、网络开放连接能力、资金运作能力、就业接纳能力等,积极支撑了我国客货运输的转型升级。在新产业方面,根据我国智能交通协会统计预测数据,2020年我国智慧交通市场规模为1658亿元,2017—20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4%,预计到2023年我国智能交通市场规模将达2432亿元。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重大工程的推进,基础设施网与运输服务网、信息网、能源网的融合发展,数字交通感知体系、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等的积极建设,智能网联车路协同的积极推进,为新经济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三、科技创新驱动建设交通强国的举措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满意度明显提高,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能力显著增强”“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交通关键装备先进安全,人才队伍精良,市场环境优良”。为实现这些目标,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必须坚持自立自强、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人才引领、协同融合,必须坚持创新驱动、数据赋能,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效力。
(一)坚持自立自强
世界交通强国的竞争,核心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必须把高水平自立自强作为交通运输科技创新的主路径,作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主引擎。坚持自立自强,绝不是闭关自守,而是要更加主动地向世界先进水平学习,尽最大努力寻求国际合作。坚持自立自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在原创性和引领性科技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应用基础研究等领域优先实现自主创新,切实把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性、基础性创新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二)坚持深化改革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大踏步前进的关键,必须长期坚持。要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支持科研事业单位探索试行更灵活的薪酬制度,稳定并强化从事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科研人员队伍。要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打破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身上烦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要着力构建开放的创新生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用好标准这个世界通用的技术语言,规范和引领行业科技创新。
(三)坚持人才引领
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必须在育才、选才、引才、用才改革创新上走在各行各业前列。必须坚持人才引领、教育为先,坚决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官本位”、行政化的思维。要坚决打破行业藩篱,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凡是对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有用的,都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四)坚持协同融合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学科交叉融合、技术与经济加速渗透,必须协同创新、融通创新。要着力推动创新链协同,强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协同推进,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打造一批创新联合体。要着力推动政企间的协同创新,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部属科研院所要在战略科技、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上成为“顶梁柱”,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着力推动跨领域协同融合创新,深化部门协同、部省联动,推动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资源融合。
(五)坚持创新驱动
交通运输是对科技革命最敏感的先导应用领域之一。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必须紧紧抓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历史机遇期,特别要抓住信息革命和能源创新这两个最直接、最深远影响交通新一轮现代化的重点领域,集中优势力量优先发展智慧交通和绿色交通,加快在交通运输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新动能、新优势。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着力用好党的领导这个政治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内需牵引的市场优势,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奋力成为新一轮世界交通现代化的引领者。
(六)坚持数字赋能
交通网是线下的互联网,互联网是线上的交通网,只有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才能实现两网交融,从而发挥出巨大潜力。我们要坚持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坚持数据资源赋能交通运输发展,构建综合交通大数据体系,推进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建设;大力发展运输服务一票制、一单制、一箱制,加速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能源网与信息网融合发展;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力推进安全可控技术应用,在全行业牢固树立网络和数据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四、科技创新驱动建设交通强国的展望
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也是交通运输迈上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现代化开路先锋新征程的关键5年。在新征程上,交通运输科技创新要锚定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目标,强化资源统筹,着力攻坚克难,强化协同融合,着力优化环境,奋力构建并加快建设与交通强国相适应的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体系。
(一)抓好重大科技攻关,持续提升交通运输科技创新“硬核”实力
要加快构建有组织的科研机制,形成政、产、学、研合力抓重大科技攻关的新局面。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树牢交通运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理念,以国家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重点,着力抓好系统布局、牵头组织、跨界集成。交通运输企业要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着力打造交通运输原创技术策源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高等院校要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职能,着力围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形势要求和任务部署,及时调整和完善学科布局,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交通优势学科,强化高质量人才供给。科研事业单位要强化公益性、战略性研究职能,着力围绕行业重大战略科技、应用基础理论、关键共性技术等开展攻关,培养交通运输战略科学家。
(二)抓好产业应用带动,不断增强交通运输服务经济的发展能力
要立足交通运输作为技术应用型产业的特点,坚持以产业为土壤、以需求为牵引,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着力实施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工程、交通运输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工程、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工程等科技工程,推进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技术与行业深度融合,加快北斗导航、5G等在行业全面应用,在自动驾驶、智能航运、智能建造等领域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引领交通运输业向产业链高端迈进。
(三)抓好人才培养使用,充分挖掘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潜力
要不拘一格遴选人才,持续实施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发现和培育一批青年拔尖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搭好平台来培养人才,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全国和行业重点实验室及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项目、人才、基地“三位一体”发展,让英雄有用武之地。要从五湖四海引进人才,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要科学合理评价人才,深化以创新能力、价值、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设。要创造条件用好人才,充分发挥行业各领域专家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的作用。
(四)抓好创新生态构建,多措并举激发交通运输各领域的科技创新活力
完整、准确、全面落实中央科技和人才相关要求,着力打通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堵点障碍。着力深化改革,完善科技创新制度。建立和完善科研院校科技创新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明确奖惩措施。着力扩大开放,构建国际化创新网络。实施交通运输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计划,实化、细化交通领域国际科技合作任务,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交通运输开放创新体系。着力整合资源,完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稳步推进行业科技创新平台的优化整合,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整合优势资源,申报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着力厚植创新文化,营造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讲好科研人员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交通创新故事,在行业营造崇尚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
(五)抓好组织实施保障,为交通运输各类主体创新活动提供持续动力
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完善科技创新协同联动机制,加强部门之间、行业上下的联动,完善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强化行业上下联动、协同创新。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各地方、各单位要利用各种渠道加大科技创新经费投入,用好重点基建项目工程研究试验费等专项资金。国有交通运输企业要立志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切实加大科技创新与标准化投入,积极联合国家、地方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推动设立基础研究基金,积极支持民营交通运输企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