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穴位贴敷疗法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
心血管系统是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心脏是泵血的肌性动力器官,而运输血液的管道系统就是血管系统,它布散全身,无处不至,负责将心脏搏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的各个组织器官,以满足机体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并且将代谢终产物(或废物)运回心脏,通过肺、肾等器官排出体外。心血管系统在维持人体各器官、系统乃至整体生命活动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临床各科的许多疾病与循环系统功能失常有关,穴位贴敷在调节循环系统疾病方面有一些效果,以下分别进行论述。
一、穴位贴敷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
高血压病患者的动脉压持续高于正常(收缩压≥21.3kPa,舒张压≥12.7kPa),可伴有心血管、脑、肾等器官功能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眩晕”的范畴,病之本为阴阳失调,病之标为内生之风、痰、瘀血。本病病程绵长,其最终都表现为“气滞血瘀”“经络瘀阻”的病理变化。穴位贴敷实际上是经络调节与辨证论治的结合,其发挥显著的降压效果基于激发经络来调节失衡的人体阴阳以及有效中药成分入血。实验研究资料表明,穴位贴敷能降低血压,作用机制有以下几点:
1.改善心血管功能
动脉血压的形成是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相互作用的结果。高血压患者由于长期压力负荷而致左心室心肌肥厚、顺应性下降、舒张压上升,左心室功能测定表现为A/H比值升高。老年患者以低流量、高阻力型为主,其总外周阻力增加,心输出量减少,形成恶性循环,将影响心、脑、肾及全身血流灌注量而引起各种临床症状。
有人用附子、川芎和三棱等中药制成药膏,外敷于高血压患者的神阙穴,观察患者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和动脉顺应性的变化,发现患者每搏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动脉顺应性亦增加。说明穴位贴敷能降低外周阻力、减轻心脏负荷、提高心输出量和改善心脏功能,对患者的低流量-高阻力的血流紊乱状态具有明显的调整和治疗作用,在改善血流动力学方面,穴位贴敷的降压作用是通过降低微小动脉外周阻力实现的,但不能排除大中动脉顺应性增加的可能性。
2.纠正血液流变性异常
高血压病患者血液黏滞度明显升高,这是导致外周阻力升高,左心室负荷加重而发生肥厚的重要原因。有人用生白芥子研末外敷于高血压病患者的丰隆、肾俞、曲池等主穴,并随症加减用穴,结果表明,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说明穴位贴敷法能有效调节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状况,尤其是降低血液黏稠度,而且此种疗法在降压的同时,尚可升高血浆肾素活性(PRA),降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提示穴位贴敷对两者有一定的调整作用。
二、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
冠心病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以心绞痛和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疾病,严重者可出现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跳骤停等危候而危及患者生命。中医临床辨证多属气虚血瘀,丹芪益心贴具有益气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所用剂型除药物的有效成分直接透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治疗效果外,药物还作用于腧穴,通过不断刺激胸背部特定穴位,以激发经络之气,达到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治疗内脏疾病的目的。这一机理与针灸疗法一样,都可能是通过经络的调衡原理而起的作用。
1.抗血小板聚集
血栓素(TXA2)和前列环素(PGI2)是两种作用完全相反的生物活性物质,是花生四烯酸的降解产物。TXA2由血小板微粒体合成和释放,是强烈的血管收缩剂和血小板聚集剂。PGI2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是强烈的血管扩张剂和血小板聚集抑制剂。TXA2和PGI2两者平衡,构成了维持正常血小板功能和正常血液凝固性的极重要的内稳机制。PGI2-TXA2系统失衡是冠心病发病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已知TXA2有促进血小板黏附和血栓形成并引起动脉收缩作用,而动脉内膜上的PGI2有很强的抗血小板聚集及扩张血管作用。TXA2升高,PGI2合成减少,参与引起冠心病病人心肌缺血的发生;同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膜细胞产生PGI2的能力减低,产生TXA2的能力增强,TXA2功能占优势,又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动物实验证明,丹芪益心贴能调整血浆和心肌组织中TXA2/PGI2比值,延缓心肌耐缺氧作用。临床试验研究应用丹芪益心贴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膻中、神阙或左心俞、至阳,每穴1片,48小时交替贴敷,4周为1个疗程,结果表明,治疗后不仅TXB2值明显降低,而且6-Keto-PGF1α含量和6-Keto-PGF1α/TXB2比值也明显升高。
2.降血脂和抗氧自由基损伤
动物实验证明,丹芪益心贴明显降低心肌缺血大鼠氧自由基的产生,降低PLO含量,防止脂质过氧化损伤,改善受损心肌超微结构。有人将强心贴贴敷于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的“心俞”“厥阴俞”穴,观察对家兔血管结构、高血脂和高胆固醇血症的影响,贴敷3.5个月组腹主动脉和心肌冠脉血管内膜厚度较模型组降低,且血管堵塞程度较模型组轻。贴敷3.5个月组大鼠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并且明显低于贴敷2.5个月组,但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无明显影响。贴敷强心贴2.5个月组的主动脉、腹主动脉内膜的厚度低于模型组,且血清LDL-C含量略低于模型组。以上研究结果表明:①强心贴穴位贴敷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减缓其发展的进程,从而减轻血管堵塞的状况,改善血液循环;②穴位贴敷的作用是全身性的,不仅改善心脏冠脉血管堵塞的状况,而且还可抑制全身血管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③穴位贴敷3.5个月的效果优于2.5个月,说明贴敷的作用具有累积性。
3.纠正血液生化紊乱
以黄芪、丹参、肉桂为主药提取有效成分的中药贴剂,贴敷于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制备的心肌缺血大鼠模型的“膻中”“心俞”后,观察对大鼠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的变化,结果显示心肌缺血大鼠的LDH水平明显降低,CK未见明显变化,说明益气活血外用贴剂穴位贴敷具有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也有人以强心卡贴贴敷急性心肌缺血(AMI)再灌注家兔的“心俞”“厥阴俞”穴,分为1周贴敷组和1个月贴敷组,发现周实验组和月实验组LDH、琥珀酸脱氢酶(SDH)、糖原(Glycogen)、腺苷三磷酸酶(ATPase)的反应等在一定程度上高于缺血对照组,说明穴位贴敷强心卡贴可增强缺血边缘区心肌代谢,减轻心肌的结构性损伤。
4.改善缺血心肌的电稳定性
有人以强心卡贴贴敷急性心肌缺血(AMI)再灌注家兔的“心俞”“厥阴俞”穴,分为1周贴敷组和1个月贴敷组,观察对缺血心脏电活动、机械活动、缺血边缘区心肌代谢及结构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月实验组的颈-胸导联心电图(ECG-ST)、左心室内压(LVP)、股动脉平均压(MAP)和周实验组的MAP有明显恢复,提示此疗法能够改善心肌缺血动物心脏的电活动与机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