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穴位贴敷疗法对呼吸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
呼吸系统是执行机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的总称。呼吸系统的功能主要是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完成气体吐故纳新。呼吸系统由传送气体的呼吸道和进行气体交换的肺两部分组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和各级支气管。临床上把喉以上的呼吸道称为上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鼻是呼吸系统的门户;咽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共同通路;喉是呼吸道上部最狭窄的部分,不仅是呼吸通道,也是一个发音器官。上呼吸道感染,就是指鼻、咽、喉等部位的感染性炎症。喉以下的部位称为下呼吸道,如气管和支气管等。穴位贴敷法常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一、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以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疾病,易感者对此类炎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可逆性气道阻塞症状。哮喘是全球最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肺部疾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呈上升趋势,儿童是哮喘的高发人群。目前吸入糖皮质激素已成为治疗本病的主要用药方式。中药贴敷疗法可以通过经络、穴位刺激和药物渗透吸收的双重作用,达到调整人体脏腑功能、消除炎症的治疗目的。根据缓则治其本的理论,在缓解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哮喘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减轻气道炎症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以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为主、多种炎症细胞介导的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疾病。多种炎性细胞参与气道慢性炎症,是形成气道高反应性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消除炎性细胞、控制炎症已成为治疗哮喘的关键。
有人以矮茶风、甘遂、细辛、白芥子、百部等药物制成的药饼贴敷于慢性支气管炎大鼠“肺俞”“脾俞”“肾俞”“膏肓俞”等穴位,结果显示穴位贴敷能阻止支气管黏膜上皮的鳞状化生、乳头增生、黏膜增生,减轻杯状细胞的增生,阻止气管的鳞状化生等,从而减少黏液(痰液)的分泌,控制咳、痰、喘症状,达到预防和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作用。又有研究以秦氏哮喘膏贴敷于哮喘豚鼠后,对比观察贴敷前后肺组织病理切片的变化,发现非治疗组豚鼠的气管、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之间及黏膜下层明显充血、肿胀,气管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呈不规则脱落,基底膜增厚,可见大量炎性细胞;而治疗组豚鼠的气管上皮细胞排列整齐,偶见肿胀,局部基底膜尚见少量细胞浸润,管腔内渗出物明显减少。说明穴位贴敷疗法可以通过改善气管和支气管炎性病理形态学的变化,减轻哮喘症状。
也有人从炎性细胞变化进行研究。以“穴贴定喘膏”贴敷哮喘豚鼠背部,发现其肺灌洗液(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数明显降低。又有人以麻黄、细辛、甘遂、延胡索、白芥子,按比例研成粉末,用时以老姜汁调成糊状(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提供),贴敷于哮喘豚鼠的“大椎”“肺俞(双)”“肾俞(双)”上,观察对哮喘豚鼠支气管组织EOS浸润及外周血EOS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穴位贴敷能降低外周血EOS水平及支气管组织EOS浸润程度,具有确切的抗哮喘气道EOS炎症的作用。还有人将穴位贴敷药物贴敷于豚鼠下颈部至上背部处(相当于人体的定喘、风门、肺俞穴),从微观病理探讨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机制,结果从第9日始穴位贴敷组豚鼠炎性渗出及嗜酸性粒细胞数明显降低,提示穴位贴敷治疗哮喘可以通过减少肺组织水肿、渗出,降低嗜酸性粒细胞的肺系局部浸润而实现。
E选择素属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CD62E,在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细菌内毒素等的刺激下,E选择素迅速在内皮细胞表达,支持中性粒细胞与活化的内皮细胞的黏附作用,使中性粒细胞能迅速到达炎症部位,从而启动炎症反应。E选择素的水平与炎症的范围和严重程度成正比,且有实验证实,哮喘豚鼠支气管黏膜下血管内皮细胞过度表达E选择素mRNA,其表达量与支气管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成显著正相关。P选择素主要位于内皮细胞棒管状小体及血小板α颗粒膜上,在正常情况下低水平表达或不表达,炎症反应时可表达于细胞膜表面,并与炎症细胞膜上相应的配体路易斯寡糖类似结构结合,促进粒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与内皮细胞黏附,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在炎症反应中发挥桥梁作用。有研究观察,穴位贴敷可明显降低哮喘豚鼠血清E、P选择素的水平,这是其治疗哮喘的作用机理之一。
以上研究表明,穴位贴敷治疗哮喘,可以减轻哮喘过程中炎性细胞介导的气道慢性炎症,使哮喘症状减轻。
2.改善肺功能
在哮喘发作时,由于呼气流速受限,表现为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一秒率(FEV1/FVC%)、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R)、呼出50%与7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量(MEF50%与MEF75%)及呼气峰值流量(PEFR)均减少。同时,用力肺活量减少,残气量增加,功能残气量和肺总量增加,残气占肺总量百分比增高。有人于哮喘豚鼠的背部约3cm×4cm处贴敷穴贴定喘膏(细辛、白芥子、延胡索等),然后记录其肺溢流曲线,发现定喘膏能减少豚鼠肺溢流量值,提示穴贴定喘膏有扩张引喘豚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也有人于三伏天将中药贴敷于患儿的肺俞、定喘、膏肓穴,治疗组治疗前后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肺活量的比值(FZU1.0%)有明显改善。有人在三伏天以“代温灸膏”贴敷于患儿的定喘、脾俞、肾俞,连续观察3年,发现第1年后两组的最大呼气流速(PEF)变异率和PEF%预测值均无显著差异,但第2年、第3年后,PEF%预测值显著升高,PEF变异率显著降低。也有人在三伏天用“喘敷灵”贴敷于患儿的定喘、脾俞、肾俞,于治疗前后测定75%、50%最大呼气流速及2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量、FZU1.0%,发现治疗前后以上指标均有显著差异,且治疗3年者较治疗第1、2年者有显著差异,提示穴位贴敷的作用是缓慢而持久的,治疗3年以上者可以显著改善患儿的肺功能情况。又有人对哮喘缓解期患者贴敷“咳喘巴布膏”,并实测与预计两组肺活量比值、最大呼气流速、75%最大呼气流速、50%最大呼气流速、一秒率、最大呼气中期流速、流速身高比、峰流速值等,发现以上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也有人分别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4个节气日用灸贴法治疗支气管哮喘,以第1秒呼气容积作为客观指标,并取节气日前后为对照组,发现节气日治疗组与非节气日对照组都有显著疗效,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而节气日组之间,夏至组疗效明显好于其他3个节气日组,说明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对支气管哮喘的肺功能有改善作用,且以夏至时治疗效果较佳。
3.延长哮喘发作的潜伏期
有人将中药(麻黄、细辛、白芥子、甘遂、生姜等10味药制备的膏剂)贴敷于哮喘豚鼠背部,然后记录诱喘潜伏期,发现中药贴敷治疗后,潜伏期较治疗前明显延长。而且还有人将定喘膏贴敷于哮喘豚鼠背部,结果显示,定喘膏能对抗组胺引发的豚鼠哮喘,延长引喘潜伏期。也有人研究将“消喘膏”贴敷于哮喘豚鼠背部,发现“消喘膏”组治疗后引喘潜伏期较哮喘模型组明显延长。有人以哮喘膏(由麻黄、细辛、白芥子、甘遂、生姜等中药组成)贴敷于哮喘豚鼠背部(由颈根部起,相当于人体督脉和膀胱经处),发现治疗组较模型对照组的诱喘潜伏期明显延长。也有人用麻黄、细辛、甘遂、延胡索、柴胡、川芎、白芥子、麝香等制成膏剂,贴敷于致敏哮喘豚鼠背部,发现穴位贴敷组哮喘发作的潜伏期较致敏组明显延长。
4.对免疫机制的影响
哮喘的发作,与变态反应有关。当变应原进入具有过敏体质的机体后,通过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传递,可刺激机体的B淋巴细胞合成特异性IgE,并结合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性的IgE受体。若过敏原再次进入体内,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交联,从而促发细胞内一系列的反应,使该细胞合成并释放多种活性介质,导致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血管通透性增高和炎症细胞浸润等。炎症细胞在介质的作用下又可分泌多种介质,使气道病变加重,炎症浸润增加,产生哮喘的临床症状。
田从豁以炙白芥子、延胡索各21g,甘遂、细辛各12g,研为细末,加生姜汁调成膏状,于夏季三伏天使用,贴于肺俞、心俞、膈俞穴,3次为1个疗程。观察贴敷1个月后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变化,提示:该冬病夏治哮喘膏可明显提高皮泡液中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明显提高皮泡液中IgA、IgG含量,明显提高血中γ球蛋白含量,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提高血浆皮质醇的含量,可能说明该疗法提高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减少,说明机体过敏状态得到改善,血中血清淀粉酶显著升高,说明患者的消化功能有所增强。
有人以甘遂、白芥子、麻黄、细辛等药物各等份,加上0.1g麝香制成1cm×1cm药膏于三伏天灸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肺俞、定喘等穴位,3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分别观察两组的IgE、淋巴细胞转换率的变化,结果三伏天灸组血清IgE、淋巴细胞转换率较治疗前有改善,提示三伏天灸在对免疫学方面的影响具有优势,此疗法主要通过时间、经穴及药物三重作用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又于每年的三九、三伏天以中药贴敷于患者的定喘、肺俞、膏肓、膻中等穴,发现治疗后患者CD8、CD3升高,CD4/CD8降低,CD4变化不大,IgA、IgG水平升高,IgM变化不明显。
慢性支气管炎在病变中有病原微生物反复感染的特点。病原微生物进入体内,可作为一种抗原引起抗原抗体反应,生成免疫复合物。在正常情况下,免疫复合物的形成视为机体正常免疫反应的一部分,且代表着机体清除抗原的一种生理机能。在病理状态下,免疫复合物具有引起炎症、造成组织损伤、阻断某些免疫效应的能力。由于慢性支气管炎的反复感染,进一步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有人将白芥子、前胡、川芍、矮茶风(以5∶1∶1∶1的比例)粉碎后,用生姜汁调成糊状,贴敷于慢性支气管炎大鼠的“肺俞”“脾俞”“肾俞”“膏肓俞”,结果药物贴敷后,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明显提高,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明显降低,说明应用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可以增强机体的红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减少炎症反应。
5.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气道慢性炎症被认为是哮喘基本的病理改变和反复发作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不管哪一种类型的哮喘,哪一期的哮喘,都表现为以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为主的多种炎症细胞在气道的浸润和聚集。这些细胞相互作用可以分泌出数十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这些介质、细胞因子与炎症细胞互相作用构成复杂的网络,相互作用和影响,引起气道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血浆渗出和黏膜水肿,使气道炎症持续存在。
(1)IL-5:白介素-5(IL-5)能增强EOS对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能力,并对EOS具有强烈的趋化性,还可促使EOS分化及释放炎性介质。此外,IL-5对EOS细胞毒性蛋白的释放及其本身细胞毒作用都有强大的增强效应。IL-5可诱导嗜酸性粒细胞前体的生长和分化,引起气道变应性炎症中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增多,并对成熟嗜酸性粒细胞有趋化和激活作用。嗜酸性阳离子蛋白(ECP)是所有EOS毒性蛋白中目前研究比较清楚的一种。哮喘炎症中分泌的ECP能够诱导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介导气道上皮损伤和角质细胞破坏。因此,降低IL-5和ECP水平,对改善哮喘的气道炎症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有人于发作期取肺俞、定喘、风门进行穴位贴敷,缓解期取肺俞、膏肓和肾俞进行穴位贴敷,发现穴位贴敷后患者的IL-5及ECP含量明显降低,认为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患者体内的系列细胞因子及其毒性蛋白而完成。又有人采用穴位贴敷治疗寒型哮喘,并于治疗前后检测其血清IL-5和ECP含量,以观察该法对哮喘气道炎症的作用,发现治疗后血清IL-5和ECP含量明显降低,进一步说明穴位贴敷的平喘机制可能与减少细胞因子的合成、释放,进而影响EOS的聚集活化及释放系列毒性蛋白有关。
(2)IL-2:白介素-2(IL-2)是T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一种淋巴因子,它对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活化和增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也是气道高反应性的重要介质。降低IL-2水平,对改善气道高反应性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发现,将贴敷药物(麻黄、细辛、甘遂、延胡索、柴胡、川芎、白芥子等生炒共用,前6味药与白芥子按1∶3的比例研成粉末,用时以老生姜末调成糊状,切成1cm×1cm的方块状,并撒以1~2g麝香待用)作用于豚鼠颈背部,相当于人体大椎穴处,每日1次,每次6小时,连续贴6次为1个疗程,能使豚鼠血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内皮素水平明显降低,血清中IL-2水平明显降低,说明穴位贴敷可能通过降低血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内皮素含量,降低血清中IL-2含量而达到治疗过敏性哮喘的作用。
(3)IL-3:白介素-3(IL-3)是一种强力的肥大细胞增殖因子,可以使支气管哮喘的主要效应细胞——肥大细胞的数目增加。因此,降低IL-3含量,就能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支气管的损伤,从而缓解过敏性哮喘的发作。有人以穴贴定喘膏(细辛、白芥子、延胡索等)贴敷于引喘豚鼠的“肺俞”“膈俞”“心俞”处,每日1次,连续7日,发现模型组血清IL-3明显升高,而穴贴定喘膏能明显降低IL-3的含量,表明该药能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支气管的损伤,缓解过敏性哮喘的发作。
(4)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属于生长因子(GF)类,GF是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TGF-β1在哮喘发病过程中的重要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平滑肌细胞增生,使肥大细胞及细胞外基质沉积,与哮喘患者气道重塑有关。曾有人研究发现,哮喘患者气道黏膜上皮及黏膜下层TGF-β1mRNA表达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多,且与基底膜厚度及成纤维细胞数目显著相关,提示TGF-β1参与气道重塑。有研究将药物贴敷于实验性哮喘豚鼠的“大椎”“肺俞(双)”“肾俞(双)”上,观察中药贴敷对实验性哮喘豚鼠血清TGF-β1的影响,发现穴位贴敷可以降低支气管哮喘豚鼠血清TGF-β1水平,提示这可能是其治疗哮喘获效的机理之一。
(5)前列腺素:哮喘变应性炎症反应的介质中,前列腺素作为继发介质,对变态反应的迟发相起重要作用。前列腺素对人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随PG类型而有极大差异:PGF2α主收缩,PGE2主扩张,PGF2α和PGE2在调节活动的许多方面表现出拮抗效应。有人以麻黄、细辛、防风、延胡索、甘遂、白芥子,用微型粉碎机共研为末,充分混匀后贴敷于哮喘豚鼠背部,相当于人体大椎、肺俞、风门等部位,发现动物血浆中PGF2α、PGE2、PGF2α/PGE2等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但穴位贴敷治疗后可使哮喘豚鼠肺泡灌洗液中PGF2α、PGE2、PGF2α/PGE2均明显下降,提示穴位贴敷明显改善哮喘病理变化。
6.对受体的影响
(1)对M受体、β受体的影响:气道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β-受体与激动剂结合后,激活Gs蛋白,使细胞内环磷酸腺苷含量增加,引起气道平滑肌的舒张。M2受体与Gi蛋白偶联,可抑制由β-受体介导的气道舒张反应。M3受体与Gq蛋白偶联激活Gq后,通过细胞内信号传递,使平滑肌收缩,同时激活蛋白激酶C,使β-受体和活化的Gs蛋白磷酸化,导致受体解偶联和降解。正常情况下,两类受体保持动态平衡,维持气道正常收缩与舒张。哮喘时,反复使用β受体激动剂及受多种炎症介质的影响,使β2受体磷酸化而失敏、降解。同时,M2和M3受体作用增强,特别是M2受体对β2受体的抑制作用增强,最终导致气道反应性增高,平滑肌收缩。因此,上调β受体含量、下调M受体含量,对改善气道高反应性和降低平滑肌收缩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人以麻黄、细辛、白芥子、甘遂、生姜等中药调成糊状,贴敷于哮喘豚鼠背部(自颈根部起,相当于人体督脉和膀胱经部位),采用放射配基竞争结合法观察对M受体和β受体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药贴敷后,哮喘豚鼠肺组织M受体表达明显降低,β受体含量明显升高,说明上调β受体含量、下调M受体含量是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重要机制之一。
(2)对IL-2R的影响: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是一种与细胞免疫功能密切相关,且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膜白细胞介素-2受体(mIL-2R)的脱落成分,由细胞膜释放入血液循环,从结构上为mIL-2R的α链,能与mIL-2R竞争结合IL-2,有效中和、活化T细胞周围的IL-2,抑制IL-2依赖性细胞增生而起类似“封闭因子”的效应。有人以麻黄、细辛、甘遂、延胡索、白芥子等制成膏状贴敷于哮喘患者的肺俞、风门、定喘(发作期),或肺俞、膏肓、肾俞(缓解期),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和抗体致敏的红细胞花环(直接法)检测患者sIL-2R和T淋巴细胞亚群,发现治疗后发现患者体内sIL-2R明显降低,且血清sIL-2R与CD4+T淋巴细胞呈显著正相关,提示sIL-2R可能与CD4+T淋巴细胞具有一定的内在关系。
7.支气管肺泡组织凋亡基因
有人以麻黄、细辛、甘遂、延胡索、白芥子等中药贴敷于哮喘豚鼠的“大椎”“肺俞(双)”“肾俞(双)”上,发现可以上调支气管肺泡组织促凋亡基因Fas及其配体FasL表达,下调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促进哮喘主要炎性细胞EOS凋亡,从而达到治疗哮喘的目的。
二、穴位贴敷治疗鼻炎的作用机制
变应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是由多种变应原激发的、由IgE介导的鼻部炎症性疾病,全球及国内的发病率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中医学称变应性鼻炎为“鼻鼽”,其中穴位贴敷法对AR的疗效正日益受到重视。现代药理学认为,穴位贴敷法经皮给药可提高有效血药浓度,且经皮给药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灭活,其作用不仅仅是穴位刺激和药物吸收两者功效的简单叠加,二者相互激发可产生更大的整体效应。
1.减轻鼻黏膜炎性反应
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是以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OS)和T淋巴细胞为主的多种炎性细胞介导的气道慢性炎症,病理表现为鼻腔黏膜水肿、黏液分泌亢进、微血管渗漏和气道高反应性。有人以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苍耳子等组成的药饼贴敷于卵白蛋白(Ovalbumin,OVA)致过敏性鼻炎模型小鼠背部(相当于大椎穴),发现穴位贴敷可以明显减轻小鼠鼻黏膜EOS浸润,提示穴位贴敷治疗主要通过减轻小鼠鼻黏膜EOS浸润而达到治疗目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此药物贴敷于OVA过敏性鼻炎小鼠背部的“大椎”穴,每日1次,每次6小时,连续治疗4周,发现穴位贴敷治疗后可以使小鼠的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显著减轻,推测穴位贴敷抗过敏机制为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致炎介质产生。
2.纠正免疫球蛋白紊乱
田从豁以生姜汁调白胡椒粉,贴于迎香、风门兼肺俞、肾俞或足三里、膈俞,每日1次,每次2小时,共治疗43例,1个月后结果表明,穴位贴敷法可使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及鼻分泌物中的IgG明显增高,使鼻分泌物中的IgE显著下降,且嗜酸细胞计数明显减少。有人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发现,穴位贴敷治疗后患者IgE显著降低,IgG、IgM显著升高,说明穴位贴敷法可以通过调节特异性免疫以改善变应性鼻炎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