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教育概观(二)
——华文教育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建设
彭俊
【提 要】本文基于华文教育百年发展的基本事实和当代发展趋势,探讨了华文教育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提出了建设华文教育学科的教学体系和学科理论体系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华文教育 学科性质 学科要素
〇 引言
华文教育作为一门传承民族母语文化的应用型学科,生存于特定的社会语言文化环境,具有特定的教育目的、对象和性质,不能混同于中国国内的语文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有必要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进行研究和建设。本文基于百年华文教育的基本事实和当代发展趋势,探讨华文教育的学科建设问题。
一 华文教育的基本事实和当代发展趋势
1.1 百年华文教育的基本事实
华文教育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变化,从早期私塾、家教、义学的教学形式和语文加简单算术的教学内容,到1900年前后发展为多科目的学校教育;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又经过学校改制——一些国家的华文学校归划为普通国民教育学校,只能开设有限的华语和中华文化课程,其他课程则改用当地法定语言教授。综观华文教育进入学校教育阶段后的百年历史,其基本事实是:华人在华校教华人子弟学华文。这句话虽然直白,但说明了华文教育是所在国家的一种民族文化生态:华文教育是华人社会为传承民族母语文化而兴办的教育;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族裔子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中华文化气质的所在国家公民。根据这样的教育对象和目的,华文教育学科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华文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族裔子弟的民族母语文化行为能力。这些基本事实表明,华文教育作为一门传承民族母语文化的应用型学科,生存于特定的社会语言文化环境,具有特定的目的、对象和性质,不能混同于中国国内的语文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有必要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进行研究和建设。
1.2 当代华文教育的发展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三十余年,是当代华文教育的发展时期。随着五大社会环境条件的综合好转,当代华文教育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如下:
其一,从单向性的族裔内部的传承教育,发展为多向性的包括族裔外部的传播教育;其二,以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为主的基础教育,发展为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多层级教育。总的趋势是,从面向族裔子弟的基础教育向包括友族子弟在内的中高等教育发展,从民间的社会力量办学向得到政府资助的国民教育发展和接轨。
这个总趋势的时代背景是中国的经济崛起,世界各国需要汉语,华文教育得到空前的宽松环境,这对其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但是,我们的华文教育是民族的母语文化教育,不同于汉语作为一门外语的教学;各国政府重视和开展汉语教学,是要获得汉语这个交际工具,不同于传承华人族裔的母语文化。要坚持华文教育的本质,要解决几千万华人的母语文化传承问题,还是要以华人社会的力量为主。具体而言,就是在各国的教育体制下,多方面发掘和争取资源和空间,保护和发展民族母语文化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华文教育也有必要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和建设。
二 当代华文教育的重大进展
近三十年来,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华文教育社团和华文学校密切联系、携手合作,使当代华文教育取得空前进展。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最值得称道的发展成就,一是业已形成学制完备的教学体系,二是初步形成了本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两大实践和理论成果为华文教育事业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也为华文教育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
2.1 华文教育学科已经形成资源共享的完备教学体系
华文教育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呈现出各具特色的状态,但遵循着共同的发展规律,追寻着传承和传播民族语言文化的共同目标,在总体上形成了规模宏大、性质独立的体系。这个体系就是以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社会为依托,以中华文化为纽带,以传承民族语言文化为根本目的的华文教育体系。
这个体系由学校教育和多种社会办学形式构成。从学校教育体系来看,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华文学校和教学机构已经涵盖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包括师范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的各个层面。凭借着当代发达的网络资讯和交通条件,当代华文教育已经告别“校自为政”的历史,各国同仁可以便利地相互交流与合作,各国学生可以便利地接受不同层次的华文教育。特别是众多国家建立了全国性的华文教育组织和统一领导机构,通过开放性的资源整合,发挥良性互动的整体优势,使世界华文教育更加成为一个资源共享的优化体系。
2.2 华文教育学科已经形成基本的学科理论框架
最近二十年,特别是首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召开以来,各国同仁的研究重心从关注华文教育的社会关系问题逐渐向研究学科的本体问题转移,建设学科理论的意识和信心不断增强。主要成果表现为在世纪交替之际,比较系统地总结了百年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阐明了华文教育与华人社会及其所在国家的基本关系;基于当代华文教育的发展趋势,逐步明确了华文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形成了一些意义重大的共识。例如:
(1)华文教育的定性:民族教育;
(2)华文教育的定位:传承和传播民族语言和文化;
(3)教育目的:培养华人社会和所在国家的人才;
(4)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华文教育的语言课程和文化课程;
(5)教学法的改革:华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母语教育和文化教学的生活化;
(6)与当地社会的主流教育接轨:走规范化、开放性的发展道路。
我们认为,上述共识为深入开展华文教育的学科研究和建设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
三 华文教育的学科性质和社会功能
基于这些共识,我们可以这样阐述华文教育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其社会功能和意义:
3.1 华文教育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华文教育是生存于多元文化环境(多元民族及其语言文化背景)的民族母语文化教育学科,其基本性质是民族教育,其基本教学内容是族裔语言文化,其基本特点是适应多元文化环境,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中华文化气质的所在国家公民,其社会功能是传承和传播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简而言之,华文教育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是,具有第二语言教学特点的民族母语文化教育。这样概括华文教育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既反映了当前大多数华裔子弟不谙华语的现实情况,也符合长期以来华文教育与华人社会及其所在国家的基本关系。
3.2 华文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华文教育与众多国家和地域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及民风习俗广泛交织,因而具有多层级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华文教育既是族裔社会的民族教育,也是所在国家的国民教育;既是传承族裔语言文化的教育,也是发展所在国家多元文化的教育;既具有保持族裔文化特质、提高族裔文化素质和生存能力的功能和意义,也具有增强所在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所在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功能和意义。
应该说,包括华文教育在内的任何国家或民族的母语文化教育,从来都具有丰富人类文化、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华文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意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许,因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和彰显。
四 华文教育的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包括教学体系建设和学科理论建设两大方面。华文教育学科的核心问题是教学问题。学科理论建设的方向和目的是基于学科教学的实践需要,提供理论支持,提高教学效率。
4.1 学科建设的现实要求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由于“冷战”的国际性大气候,各国的华文教育以及华文报刊、华文文学均遭受了长达数十年的禁锢,致使华语成为大多数华裔后代的第二语言——不能自然习得,必须进课堂从简单的口语学起。但是,传统的语文课程及其教材教法根本无法适应第二语言教学的需要。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语文教学向语言教学的转变,促使国内华文教育界萌发了学科建设的意识。大批新移民改变了传统华人社会的结构,各种华文教育形式大大发展,众多国家均出现全国性的专门华文教育组织,普遍关注师资培训、教材编写、教法改进等基本建设问题。新的实践需要促使华文教育理论的出现——引进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建立具有第二语言教学特点的民族母语文化教育学科。
4.2 学科建设的历史渊源
从历史上看,华文教育是否应该走自己的独立发展道路,自有华文学校起就初显端倪。为了适应远离母土的特殊环境,历代先贤做出了种种探索和努力。例如,1902年始日本即有海外学校自编的幼稚园、小学系列教材。1917年,荷印华侨学务总会在泗水召开教育研讨会,制定《南洋荷属华侨学校课程标准》,决定编写统一的新教材。专程调查华文教育情况的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与会发表演讲,对此极表赞成。1926年的研讨会更是明确提出不宜照搬中国国内的教育方针办学,他们认为“本此宗旨办理侨校殊多不合”,“华侨远寄他邦,对于民族特性,祖国文化应发扬光大,然而处于不同的地位与特殊之环境,故办理侨校也应有特殊之方法,适当之宗旨,以应付不同之地位与特殊之环境”。“国内教材不适合南洋社会环境,致南洋侨校开办多年,成绩尚未显著。今欲改进,当由改编教材入手。”这些都是切中要害的真知灼见。
受制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传统的华文教育不可能超越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华文教育应该避免落入传统语文教育的窠臼,建立自己的学科,这也是历史的必然。1991年,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的序幕在菲律宾正式拉开:“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同年11月,该中心邀请吕必松先生讲学,九场演讲结集出版了《华语教学讲习》一书。自此,华文教育的新理念引起了广泛关注,学科建设的探讨开始在海内外全面展开。
4.3 华文教育的学科要素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基本的教学构成要素,相关教学要素的特殊性,形成一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立性和本体特点。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华文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师队伍,以及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媒介语、教学环境等无不具有国别特征及其多元文化的特色,各相关教学要素共同构成了华文教育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我们认为,华文教育的学科教学要素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学生、教师、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环境、家庭环境、教学评估。这九个教学要素依次排列,使华文教育学科成为一个有序活动的结构系统。这些要素及由其组成的系统就是我们研究和建设华文教育学科的基本事实和着力点。
五 结论
纵观华文教育的百年历史,是传承民族母语文化的教育目的和有别于中华本土的社会环境使之形成了独立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在汉语国际化的当今世界,华文教育进入了开放性的发展阶段,进入了专业化、规范化的学科建设阶段。如何适应时代需要、推进学科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建设华文教育的教学体系和学科理论体系,必须立足于学科要素的深入研究。我们要想提高华文教育学科的教学效率,就必须重视各个教学要素的开发性研究,全面整合教学资源,形成实现教育目的的合力。
参考文献
戴庆厦(2004)《中国社会语言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泉(2006)《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宇明(2003)论母语,《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吕必松(1992)《华语教学讲习》,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