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浙江:诗路伴我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两火一刀可以逃

剡中,就是今天的新昌、嵊州、天台一带。嵊州,古县名就叫剡县。说起这个“剡”字,还是汉末著名的才子杨修给取的呢。

有一天,杨修遇见两个奇怪的人,正打着火把在溪中寻找着什么。杨修好奇地问道:“两位举着火把在溪中寻找什么啊?”

“我们在找金刀……”不想,“金刀”两个字还没说完,两个人就突然隐身不见了。原来,杨修遇到的是两个神仙啊!

这个奇遇激发了杨修的灵感,他脱口而出:“举着两个火把,两火是‘炎’,炎边寻刀就是‘剡’啊!这里就称为‘剡’吧,这条溪就叫‘剡溪’吧!”后来,杨修还把这段奇遇刻在了溪边的山峰上。

这一带被命名为“剡”后,民间就流传着“两火一刀可以逃”的俗语,意思是说“剡中”这个地方好山好水,是躲避战乱隐居的好地方。唐朝诗人罗隐写了“两火一刀罹乱后,会须乘兴雪中行”(《往年进士赵能卿尝话金庭胜事,见示叙》)的诗句,描述魏晋时谢灵运、王羲之、戴逵等名士,纷纷逃难到剡地隐居的景象。

考了十次都没中的罗隐

罗隐,出生于浙江杭州。小时候便在乡里以才学出名,长大后也想通过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他28岁起就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没想到连考十几次都没考中,自嘲“十上不第”。唐光启三年(公元887年),罗隐回到家乡吴越,辅佐吴越王钱镠(liú),成为像诸葛亮、刘伯温那样的君师。

听了“两火一刀可以逃”的故事后,李白更加迫不及待了,他向储邕打听了行程后,就要登船起程。储邕看他着急的样子,意味深长地追了一句:“是呀,现在剡中的鲈鱼正肥——”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李白用这首《秋下荆门》打断了储邕的话——我离开家乡的巴山蜀水,乘船渡长江东下荆门(今湖北宜都),一路往南奔向浙东。我这次去剡中,不是为了吃鲈鱼,而是为了访名山。

李白真怕储邕以为他是为了吃鲈鱼,才这样跋山涉水去剡中的。因为美味的鲈鱼是剡溪的名鱼,秋风起时,大家争着在剡溪边垂钓。车骑将军谢玄在剡溪口深不见底的嶀(tū)浦潭,一口气钓上过四十七条大鲈鱼。台州第一位进士项斯进京做官后,常常回忆起剡溪边钓鲈鱼的情景,还写信给剡县的朋友:“夜来忽觉秋风急,应有鲈鱼触钓丝。”(《寄剡溪友》)——晚上忽然听到秋风刮得厉害,剡溪边垂着的钓竿应该有鲈鱼上钩吧?

“逢人说项”说的就是项斯

有一句成语“逢人说项”,说的就是唐朝中晚期浙江台州诗人项斯。项斯的诗作获得了文学家杨敬之的赞赏,杨敬之逢人便说,四处推荐,并写下一首《赠项斯》:“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夸赞项斯诗写得好,人品好。在杨敬之的传扬下,项斯的名声越来越响,诗作传遍了长安城,项斯第二年就考上了进士。

现在虽也是“鲈鱼触钓丝”的季节,可李白更挂念的是浙东的名山和名士。按着老朋友储邕的指点,他从广陵登船,沿着京杭大运河南下,渡过钱塘江到会稽,又沿曹娥江溯流而上,来到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