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王者:中央银行如何制造与救赎金融危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国王的最后一根稻草

英国国王的信用在欧洲原本不差,尤其是与数次破产的西班牙或者经历“约翰·劳事件”的法国相比(4),但前文所述的一连串铸币厂和财政部“停摆”“出借”事件仍旧让商人们人人自危,使得继任的英国国王信用降到谷底,陷入借钱困难的窘迫境地,这也为民间商业力量获得更有利的谈判条件埋下伏笔。

国王永远缺钱,所以中世纪银行的很大一群主顾就是各国君主,主权信用不高在17世纪也是常事。如果能利用原本不错的英国国王信用的暂时低落大赚利息,对于投资人而言是个可以善加利用的“优势”,但也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对私人产权的保护。换言之,投资人必须免于被政府随意掠夺的恐惧,避免1640年与1672年那样的状况重演,这意味着必须建立对君权甚至公权的有力约束,这一前提条件随着光荣革命而成为现实。

光荣革命于1688年爆发,最终结果是来自荷兰的威廉三世成为英国国王——无论如何评价光荣革命及其《权利法案》,在一个专制占据主流的时代,英国国王的世袭权力其实已经被议会限制,从威廉三世到后面的安妮再到乔治三世都如此,英国有产阶级的意志决定了他们的继位。(5)

威廉三世从小体弱多病,但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却重大。他的父母是荷兰执政威廉二世与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之女玛丽公主,因此他算是查理一世的外孙。他曾引领荷兰走出英国与法国的夹击,但对于世界影响最大的却是他在英国的一系列作为。他有新教背景,对于宗教持宽松态度,在任期间基本结束了英国百年的宗教纷争,并且接受了《权利法案》,成为第一位立宪意义上的英国国王,这对于英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深远。通过君主立宪制,国王的权力进一步被“关进笼子”,财产的胜利则逐步使政府的定位由压迫者变为保护者;与此同时,从阿姆斯特丹涌入的创新金融风潮也迅速被伦敦同行们学习领会。

对于英国而言,威廉三世的到来也意味着一次金融大洗礼。荷兰人善于经商,荷兰的金融业一直独具特点。随威廉三世而来的还有荷兰商人的财富以及金融理念,“荷兰是17世纪最令人憎恨,又是最令人羡慕和嫉妒的商业国家”。(6)根据经济学家麦迪逊的研究数据(7),在17世纪只有一个国家的收入增长超过英国并且达到更高收入水平,那就是荷兰;而伴随着威廉在英国登基,英国的经济制度及金融创新都开始追随荷兰的脚步,就像后来英国的追赶者们那样亦步亦趋学习英国。当时的英国媒体如是抱怨荷兰对于英国的入侵,“我国的所有商人都正在变成荷兰的代理人”。

就金融而言,18世纪的荷兰遥遥领先,但是关于荷兰金融的论述与英国相比却远远不够。有学者分析认为,一方面是因为伦敦的地位在当时已经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英语论述更多。(8)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更不应该低估18世纪的荷兰对于英国的榜样意义。从更宏大的图景来看,英国不仅有效学习了荷兰这一最佳榜样,而且也契合了当时的时代潮流:民族国家的复兴。伴随着工业化发轫,历史的潮流开始变化。以往城邦领风气之先的情况不再,阿姆斯特丹几乎成为最后一个城邦传奇,一度因战乱、黑死病而陨落的民族国家则重新崛起。确实,现代经济的扩张背后需要强大国家的支撑,国家力量与市场利益形成合力,“国家在为别人和为金钱出力的同时,也为自己效劳”。

对比之下,历史学家大多认为英国和法国虽然同为西欧大国,但在17世纪的发展路径却完全不同。布罗代尔认为,“作为早熟政治成果的民族国家很晚才过渡到作为经济成果的民族市场,而民族市场则预示着领土国家在物质方面的胜利”——这两句话各有指代,法国被认为是欧洲第一个现代国家,但由于各种国内分割和牵制,却迟迟未能建立统一的民族市场;英国则不同,与欧洲大陆的地理隔绝,加上苏格兰等地并入,英国成为首个形成民族市场的领土国家,并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迅速转入商人统治之下”。

世代如落叶,城邦与国家的命运随着经济趋势的变化而流转。“在经济世界的中心,总有一个强大的、咄咄逼人的和享有特权的国家,这个与众不同的国家充满活力,既使人害怕,又令人钦佩。15世纪的威尼斯就是如此,17世纪的荷兰,18和19世纪的英国,以及今天的美国,都是如此。”伴随着英国命运的变化,历史的舞台已经搭就,英格兰银行呼之欲出。

1694年,对抗法国的“九年战争”已经打了五年,英国的开支由200万英镑上升至五六百万英镑,政府已经山穷水尽。来自荷兰的威廉三世几乎是英国对抗法国的一个缩影,他的一生都在对抗强大的太阳王路易十四。他一方面以自己的名义四处举债,主要对象是支持他的辉格党商人,某些贷款利息甚至高达30%(9);另一方面,政府也出面发放贷款,成本同样不菲,折算下来也高达14%。对比之下,荷兰等地的贷款利率仅为3%—4%,且无需贷款担保。

面对如此沉重的财务成本,即使是国王,也不堪重负。他甚至在给属下的信中埋怨道:“看在上帝的名义上,赶快为这里的军队找到一些信贷”,如果不能获得资金,国王自认将打败仗,“我必须去印度”。

旷日持久的战事,孤注一掷的国王,资本丰厚的公众,有贷款的需求,有投资的需要……数项因素组合在一起,作为救命稻草,英格兰银行作为最后一种筹资方法出现了,其首要目的就是为政府募集军费,以对抗强大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数月之内,千余家商家以私人合股公司方式组建英格兰银行,股本120万镑,以8%的年息贷款给政府,与之对应,还款由轮船、酒类等税收和关税作为担保,英格兰银行获得4 000英镑作为管理费,国王也授予其有期限的特许经营权,并永久性地免去每年缴纳十万英镑的义务。英格兰银行正式登上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