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儒家的精神旨趣
对于儒家的精神旨趣,如果要用三个字来概括的话,我想一定是“拿得起”。“拿得起”的精神在儒家有很多表现,比如“三纲八目”。“三纲八目”出自《大学》。“三纲”就是三条原则,“八目”就是八项要求。这三条原则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是要彰显自己内在的光明德性,然后教化民众,使明明德和亲民这两个方面都达到至善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章句》《四书章句集注》)它提供了一个儒者安身立命的人生理想,又具体提出了八项基本的要求和环节,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儒者也把修齐治平作为自己的理想抱负。在《左传》中有“三不朽”的说法,这“三不朽”就是立德、立功、立言,意思是能够修养高尚的德性,建立显赫的事功,创立久远的学说,达到“三不朽”的人在内圣和外王都达到了最高的境界,这样的目标值得儒者孜孜以求。另外还有张载的“四句教”,也为后世所传颂,能够充分反映儒者“拿得起”的精神。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儒者在天地之间要为社会确立精神信仰,为民众指引人生使命,为圣贤传承学术道统,为后世开创太平基业。我们可以看到儒者在天地间就要经国济世,就要扶危济困,就要有责任担当,有自己的使命感。
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我认为儒家的精神旨趣可以概括为“有为”。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孔席不暖,墨突不黔”是指先秦时期的两位大忙人,一位是孔子,一位是墨子。孔子周游列国,每到一个地方,垫子还没有坐热他又出发了,这叫“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墨指墨子,突指烟囱,黔者黑也。墨子带着自己的学生也是周游列国,每到一个地方,生火做饭要砌灶台,烟囱还没有被熏黑,一顿饭还没有煮熟,墨子又匆匆启程了。所以孔子和墨子都是两位大忙人。孔子周游列国,积极有为,我们知道孔子有自己的精神偶像,那就是周公。“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据记载,周公在处理政务的时候,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周公的勤政获得天下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因为他事事都为老百姓考虑,所以天下归心。在《说文解字》中,对“士”有这样的解释:“士,事也。”士就是指儒家所追求的士君子的理想人格,它最核心的内涵是什么呢?就是干事业。事就是服务和奉献,当代的士君子要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人民的公仆。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儒家的精神旨趣,我觉得可以用“张”来体现。张就是紧张。你要干事业,意志是不是要高度的专注?所以你要紧张起来。孔子有杀身成仁,孟子有舍生取义,这都是在生死抉择的关头,做出了自己的意志决断。为了仁义,可以牺牲小我。曾子曾经提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士君子不可以不弘大庄毅,使命重大而道路遥远,把实现仁道作为自己的使命,难道不重大吗?只有死了才肯罢休,难道它不遥远吗?所以一个“张”字,很能够代表儒家的这种精神旨趣。为了实现道义,敢于牺牲,敢于斗争,勇猛前进。
这是出自中学的语文课本中《登高》诗的配图,有好事者给杜甫配上了新的绘画元素。杜甫在众人画笔下,有时手扛机枪,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有时怀抱琵琶,被网友们戏称为“杜甫很忙”。虽然我们不赞成恶搞名人,但是杜甫确实很忙,因为他是儒家,“忙”是儒家精神的重要体现。儒家孜孜以求的就是成为圣贤,所以在唐代三大诗人里面,杜甫被称为“诗圣”。他提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没有想着自己有一套两居室的房子遮风挡雨,而是想着天下的知识分子都能够居者有其屋。这样的古道热肠实际上洋溢着强烈的儒家精神。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是一种常态的精神安顿方式,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