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世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国学与国魂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同学们觉得除了课堂上所举的这些例子,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事例呢?

国学是国故学与国魂学的总称。国学有两个层面,既是文化遗存,又是精神遗存。作为文化遗存,可称为国故学,例如古籍、建筑、绘画、书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戏曲、传说、习俗等)。20 世纪20年代学界发起了一场“整理国故”运动,以章太炎、胡适等为代表。他们所谓的“国故”是什么呢?“故”者,过去也,死去也。所以它只是在时间上过去了、生命上已经死亡了的东西,对今天有没有什么意义,既不了解,也不关心。“整理国故”,就相当于家里有一个老祖宗留下来的古董,这个古董对于我们今天有没有用,这不重要。我们今天之所以没有变卖典当祖产,之所以为它掸尘擦拭,无非是表现我们对祖先的温情与敬意。国故派强调“所以存古,非所以适今”[1],他们关心“国故”的历史价值,不关心“国故”的时代意义,这就是“整理国故”的内涵。他们认为对“国故”应作如实的陈述,而不必作同情的了解,它属于专家之学,主要运用的是历史学的方法。而作为精神遗存,可以称为国魂学,考察国学的精神构成,探索古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构成要素及其现代转化,采取的是解释学的方法。所以,完整意义上的“国学”概念应该既包括国故学,又包括国魂学。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我们举例说明。大雁塔是西安的地标性建筑。佛塔本来是寺院的组成部分,你知道大雁塔所在的寺院叫什么名字吗?有同学说是大慈恩寺,很好。我们看到大雁塔要远超它所在寺院的名气。再举一个例子,这是著名的小雁塔。“长安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讲的就是小雁塔的钟声。我想再问一下小雁塔所在的寺院叫什么名字呢?知道的不多了。小雁塔所在的寺院在唐代是一个很有名的寺院,这个寺院是由武则天亲自题名的,叫大荐福寺。佛塔本来应该是寺院的组成部分,但是这种物质性的遗存,它的影响超过了其所在的寺院。我们知道大雁塔是大慈恩寺的组成部分,而大慈恩寺乃是唐代唯识宗的道场,玄奘法师在这里译经。遗憾的是,我们看不到古代历史遗存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今天的文物保护,过于侧重国故的层面,而缺乏国魂的意义阐发。

大家都熟知的书院门是专门卖纸墨字画的市场。那么这是哪个书院的门呢?知道的同学也不多。因为在这条街上有一个书院,是明清两代著名的关中书院,故而这条街被称为“书院门”。关中书院是明代学者冯从吾所创立的,一直延续到20世纪,讲学活动持续了300多年,是陕西地区传播理学的一个重要场所。但是很可惜,门本来应该是书院的组成部分,很多人只知书院门,不知关中书院,书院门的影响在今天远远超过了关中书院的影响。同学们知不知道西安的孔庙在哪里?就是碑林。碑本来是庙的组成部分,孔庙本应是弘扬儒家文化的道场,但是在这里,碑大于庙,孔庙成了保存碑刻文物的一个场所,它所包含的精神价值被消解了。

通过如上事例,大家可以看到完整意义上的国学应该是既有国故学的层面,又有国魂学的层面。而现实却是我们过于注重国故,注重于保护,缺乏对国魂的精神价值的阐发,缺少对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了解和认知,也缺少推动传统的思想文化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意识。

1987年,在中国陕西的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20多件美轮美奂的琉璃器,这是唐代传入中国的东罗马和伊斯兰的琉璃器。2014年3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在欣赏这些域外文物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萦绕在总书记脑海里的问题就是:“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更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

同学们,总书记的话我们可以分成两段来理解。第一段,“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物件揭示的是艺术品的外形;“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要着重探讨其中包含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这讲的是形和神的关系问题。第二段,“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以往的人们还在不在了?不在了,他们已经死去了,成为历史记忆的一部分;“更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怎么让古代的艺术品实现转化和发展,这讲的是死和活的关系问题。形与死是国故学关心和重视的,神和活是国魂学所侧重的,所以总书记为我们如何研究国魂学的精神价值和意义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

正如康有为指出的:“凡为国者,必有以自立也。其自立之道,自其政治、教化、风俗,深入其人民之心,化成其神思,融洽其肌肤,铸冶其群俗,久而固结,习而相忘,谓之国魂。”[2] 康有为指出“国魂”有这样三个特点。第一,它具有根本性,它是自立之道,立国之道,国家精神、民族魂魄之所系;第二,它具有隐蔽性,不以物质为载体,而以政教为形式,深入人民之心,化为神思,融洽肌肤,铸冶群俗,成为传统习惯和社会民俗的一部分;最后,它具有持久性,也就是久而固结,习而相忘,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这就是“国魂”的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国魂”的重要性。他强调:“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他认为:“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他还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综上所述,国学就是国故学和国魂学的内在统一。我们认为,国学包括三方面基本内容,就是以儒释道为基本构成和主体内容的思想体系,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与核心价值,包含了中国人独特的人生智慧与精神气质。儒道释三家拥有各自的精神旨趣,对于中华民族来说缺一不可。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讨论儒道释三家的精神旨趣,以期让大家对中华民族的哲学精神有比较全面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