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阿富汗的困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战争的进程

根据沙伊斯塔·瓦哈卜(Shaista Wahab)和巴里·扬格曼(Barry Youngerman)的描述,1839年4月第一次英阿战争开始,英军在随后的几个月内不费吹灰之力就侵占了坎大哈和喀布尔,并取得了所谓的戏剧性成就。而到了1841年夏,阿富汗已经爆发了全国性的血腥暴动。[9]喀布尔的英国守军如深陷囹圄,被迫撤军。与第一次英阿战争相比,英军在第二次英阿战争中更加熟悉普什图人的战术,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战胜了当地的抵抗运动,并占领了坎大哈、贾拉拉巴德,以及喀布尔南部的古勒姆河谷。[10]随后,阿富汗国内的反叛活动相继爆发,各地阿富汗人顽强地打击着占领军。1881年4月,英军全部撤到印度,它意图将阿富汗变成殖民地的努力再次落空。[11]在第三次英阿战争中,英军运用所有政治和军事力量阻止阿富汗边境地区发生全面暴动,但仍被拖得精疲力竭。1921年11月英阿双方签署了最终条约后,在阿富汗与印度边境地区,英军与部落民之间的暴力冲突仍在持续。类似地,1979年底,苏联军队在入侵阿富汗初期也取得了迅速成功,但随后也如英军一样陷入了痛苦而漫长的抵抗运动。在2001年底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初期,美军的猛烈打击致使塔利班政权迅速溃败。随着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在巴基斯坦部落地区重整旗鼓,以及阿富汗国家重建步履维艰,美国和北约陷入了漫长的反恐战争。

通过对几场阿富汗战争进程的进一步了解,我们可以发现:

第一,在这几场战争中,外部大国的军备较为先进,他们占领阿富汗的模式通常是首先迅速取得军事胜利,随后无一例外地深陷于叛乱活动。比如在第一次英阿战争中,阿富汗巴拉克扎伊王朝的军队只有1.5万人,装备落后,无力抵挡英军进攻。而英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占领坎大哈,进逼喀布尔。在第二次英阿战争中,英军火力强大,具有良好的纪律和训练水平,以及有组织的后勤体系。英军在铁路和电报网络的支持下直接突破阿富汗边界,许多先进武器(如格林机关枪)被首次用于战场。而阿富汗反英武装仅是一群临时集结的战士,训练水平低下、武器装备落后,组织形式也参差不齐。第三次英阿战争中,英军总数多达34万人,装备包括飞机。而阿富汗军队总数不过6万人,装备只有陈旧的步枪、火炮和刺刀。[12]20世纪70年代末苏军入侵阿富汗时期,苏军在阿富汗境内的军事行动进展神速。苏军在战场上使用了战斗机、轰炸机、武装直升机、火炮、坦克和装甲运兵车等现代化装备,而阿富汗游击队大多只有原始兵器,且严重缺乏弹药和正规训练。同样,美军与阿富汗反叛武装的装备质量差距更为悬殊。然而正如刘伯瘟所形容的,每一场试图征服阿富汗的闪电战或速决战往往都变成了持久战,很快各地部族起义(或抵抗运动、反叛活动)遍及阿富汗全国。阿富汗战争的困难性和复杂性绝非现代高技术武器可以解决。英国和苏联曾碰到的难题同样让美国束手无策。[13]

第二,其他外部力量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阿富汗战争的进程。比如19世纪末德国的崛起曾使英俄两国联手对付德国,英俄在中亚地区的“大博弈”,以及二者在阿富汗的竞争也得到暂时性缓解。在苏联阿富汗战争时期,阿富汗穆斯林武装抵抗组织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特别是美国、巴基斯坦、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等国为抵抗苏联的武装组织提供了大量金钱与物资援助。在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中,周边和域外相关国家在阿富汗形成的复杂利益关系实际上也制约着战争中各方的行动。

第三,地理、部落与民族因素影响了战争进程。阿富汗各部落之间(及部落内部)平时矛盾不断,但在外敌入侵时常常能够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在第一次英阿战争时期,是松散的地方部落而非中央政权担当起击退外国入侵的任务。1842年初,阿富汗无尽的山地和错杂的沙漠、严酷的自然环境与恶劣的气候条件曾导致撤退中的英军精疲力竭。而习惯气候、熟悉地形、善于游击战的阿富汗部族武装则能够灵活机动使用战术,打击英军。在苏联入侵时期,阿富汗各地抵抗者利用有利的地形,广泛地展开各种形式的游击战且不断取得胜利。在苏联占领区,只要苏军主力一撤出,游击队就会迅速重新夺回原来的地区。有学者比喻为苏军用“拳头”打击“跳蚤”,用以形容其尽管力量很大,却难以击中目标。[14]而这种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美国阿富汗战争中。

另外,阿富汗不同的民族、部族与邻国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不同地区的反叛组织也得到了相应外部势力的支持。而且民族、部族因素还与阿富汗国家部队士兵倒戈的现象有关。在苏联入侵阿富汗时期,阿富汗政府军经常大批投诚,而美国阿富汗战争时期,阿富汗国家安全部队也多次发生“内部袭击”事件。

第四,阿富汗人在战争中的顽强抵抗精神。经过几代阿富汗人的粉饰和传说,历史上的阿富汗战争最终和其他因素共同形成了阿富汗人不屈的民族意识与抵抗外国入侵的传统。比如在第一次英阿战争中,领导抗英武装的穆罕默德·阿克巴汗(Muhammad Akbar Khan)[15]被誉为“阿富汗的幸福与光荣之星”,阿富汗人赞扬他的诗歌直到现在还在国内广为流传。[16]在第二次英阿战争中,迈万德战役让英国人认识到阿富汗人的骁勇善战。在苏联入侵阿富汗时期,阿富汗穆斯林游击队在国外势力的援助下掀起了具有广泛民族基础的抗苏运动,使苏联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阿富汗反叛分子和抵抗者在战斗中表现出的顽强的抵抗精神,使经历过阿富汗战争的外国军队难以忘怀。

第五,外部大国执政者变更及领导人个人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对战争进程产生影响。在第一次英阿战争中,英国驻印总督制订的侵略阿富汗的计划得到了英国政府的支持,但随后上台的英国新政府禁止任何支配阿富汗内部权力安排的行动。[17]这种对阿富汗的“不干涉主义”政策一直延续到第二次英阿战争前夕。1874年英国新任首相本杰明·迪斯累利(Benjamin Disraeli)决定在阿富汗恢复“积极的政策”,迪斯累利的保守党政府带有强烈的反俄色彩。而1880年4月迪斯累利的保守党在大选中失败,威廉·尤尔特·格拉斯顿(William Ewart Gladstone)的自由党内阁上台后决定在阿富汗实施新政策。[18]在这段时期,正如沙伊斯塔·瓦哈卜和巴里·扬格曼指出,关于如何理解和回应俄国的挺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哪个政党在英国执政。[19]

在苏联阿富汗战争中,出兵阿富汗是苏联最高当局小范围秘密讨论的结果,对阿富汗问题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是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和安德罗波夫、乌斯季诺夫。[20]勃列日涅夫认为对阿富汗的干涉将会是一次“有限的行动”,“将在几个星期内结束”,认为除掉阿明领导集团后消灭阿富汗穆斯林武装不会耗费太长的时间。[21]总之,苏联出兵阿富汗暴露了决策机制和小团体思维的弊端,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与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Chernenko)不愿在撤军问题上妥协不同,戈尔巴乔夫(Mikhail Sergeyevich Gorbachev)掌权后表达了希望通过政治途径解决阿富汗问题的态度。在戈尔巴乔夫任期内,阿富汗国内外和谈进程加速,最终苏联军队全部撤出。在对美国阿富汗战争的分析中,也有很多学者强调了美国最高领导人的变更对美国阿富汗政策带来的影响。

此外,大国国内舆论和国内局势等因素也对战争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在第三次英阿战争中,英国国内的厌战情绪及爱尔兰地区骚乱等因素推动英国政府尽快结束阿富汗战争,而如今美国和北约制订撤军阿富汗的计划也与国内的反战情绪与经济形势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