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大国使用的手段
除了军事进攻,英国在三次英阿战争中使用的手段还包括金钱收买、利用或离间地方势力,以及培植代理人等。比如在第一次英阿战争爆发前夕,英国就试图通过贿赂各普什图部落首领以获得他们的支持。[22]英国素有一句名言:“钱袋策略一经停止,刺刀策略就开始了。”1841年9月,英国当局由于财政紧张决定停止向阿富汗各部族发放补助金,从而彻底引爆了局势。[23]另外英国还在阿富汗国内寻求设置代理人。在第一次英阿战争中,英国安置沙阿·舒贾(Shah Shuja)为阿富汗“合法”统治者及自己的代理人。而在第二次英阿战争中,为摆脱叛乱活动的纠缠及顺利撤军,英军寻求与当地首领阿卜杜·拉赫曼·汗(Abdur Rahman Khan)合作,并推动后者成为阿富汗的统治者。[24]
武力干涉、设置代理人和思想灌输等是苏联在阿富汗采取的主要手段。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在阿富汗致力于创建自己的人民民主党派别以控制国家武装力量,而后者却难以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于是苏联开始采用传统方法,即用苏联式的信仰和价值观对阿富汗年轻一代进行再教育。[25]然而这种强行推销的“文化产品”很难得到阿富汗人的支持和认同。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还重视使用政治和外交手段。从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到塔利班政权倒台期间,美国主要采取了以空中打击和地面进攻为主的军事手段,但在这段时间内美国也开始协调各反对派武装,以及贿赂收买部落或民兵组织领导人。塔利班政权倒台后至今,美国在阿富汗采用了军事、经济和外交等综合性手段,如军事上打击叛乱武装分子、培训阿富汗国家安全部队,经济上为阿富汗提供援助,外交上协调盟友和国际社会的力量,以及与阿富汗地方势力建立联系等。
从上述外部大国在阿富汗战争中使用的主要手段,我们可以发现:
第一,外部大国在阿富汗战争中逐渐注意到军事手段的局限性。英国、苏联和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都曾采用过金钱收买、拉拢地方势力,以及培植代理人的做法,说明外部大国意识到自身资源与手段的不足。第二次英阿战争中迈万德战役使英国人认识到,在阿富汗仅使用军事手段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并在第三次英阿战争中吸取了教训。在第三次英阿战争中,英国与阿富汗进行了两年之久的谈判,双方于1921年签订条约,英国正式承认阿富汗完全独立的国家地位。[26]
在苏联阿富汗战争后期,苏联领导人逐渐改变了对阿富汗的策略,比如不再使用“焦土”政策,以及运用政治方式赢得阿富汗人的合作等。有学者评论说,此时的苏联开始巧妙地利用部族间的分歧,以及民众对伊斯兰传统的尊重,并通过金钱收买的手段削弱民众对游击队的支持。苏联还对巴基斯坦展开了全面“攻势”,在外交上大力支持巴国内反对派,向齐亚·哈克(Muhammad Zia-ul-Haq)总统施压,要求巴基斯坦政府放弃对阿富汗抵抗武装的支持。[27]实际上,苏联一直尽力为其在阿富汗的军事存在寻求国际解决办法。比如早在1980年3月,苏联政治局阿富汗委员会就建议用撤退来换取由美苏联合担保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双边互不干涉协议。[28]在美国阿富汗战争中,美国政府也从以军事手段为主转变为使用综合性手段,并逐渐重视巴基斯坦等地区国家在解决阿富汗问题中的作用。
而外部国家设置“代理人”的做法,使阿富汗执政者常常被视为外部势力的“傀儡”。在第一次英阿战争中,阿富汗领导人舒贾被民众视为英国人的工具。在苏联阿富汗战争时期,阿富汗领导人巴布拉克·卡尔迈勒(Babrak Karmal)也被阿富汗民众所反对,“卡尔迈勒是苏联人的俘虏”,“卡尔迈勒政权靠苏联军队的存在而存在”等声音在阿富汗国内不绝于耳。[29]而在美国阿富汗战争中,受到西方国家支持的阿富汗中央政府领导人也常由于被国内其他势力集团视为西方的工具而削弱了其政权合法性。
第二,外部大国的行动常常表现出对阿富汗民众的不尊重。比如沙伊斯塔·瓦哈卜和巴里·扬格曼指出,在第一次英阿战争中,英军在撤退中途经加兹尼城时除掉了伽色尼王朝马赫穆德坟墓的木门,此举招致了包括印度穆斯林在内的敌对情绪。[30]20世纪80年代,苏联军队在阿富汗施行残忍的“焦土”政策掀起了阿富汗国内反抗与报复活动的浪潮,而21世纪初期美国和北约军队在阿富汗国内由于误炸、焚经、虐尸等劣行激起了该地区普遍上升的反美、反西方情绪,加剧了美国在该地区的反恐行动中出现的“越反越恐”现象。这些“意外事件”也极大地削弱了外部国家在阿富汗存在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