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商高,就是会社交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那些小时候不会社交的孩子,长大以后过得还好吗

那些极度孤独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01

著名畅销书作家张德芬说“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一辈子的”。我深以为然。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家庭影响会在他身上刻下入骨的印记。

大多数童年灰暗的孩子,长大后都活得很挣扎。尽管他们表面看上去风轻云淡,甚至在人前光芒四射,实际上内心千疮百孔。

迈克尔·杰克逊走了,众所周知,这位世界级偶像的一生并不快乐,他不止一次地说过:“我是人世间最孤独的人”。

他说:“我根本没有童年。没有圣诞节,没有生日。那不是一个正常的童年,没有童年应有的快乐!”

杰克逊5岁那年,父亲将他和4个哥哥组成“杰克逊五兄弟”乐团。他的童年,“从早到晚不停地排练、排练,没完没了”;在人们尽情娱乐的周末,他四处奔波,直到星期一的凌晨四五点,才可以回家睡觉。

童年的杰克逊,努力想得到父亲的认可,他“8岁成名,10岁出唱片,12岁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歌曲歌手”,但仍得不到父亲的赞许,仍是时常遭到打骂。

心理学说:12岁前的孩子,价值观、判断能力尚未建立,或正在完善中,父母的话就是权威。当他们不能达到父母过高的期望而被否定、责怪时,他们即便再觉得委屈,但内心深处仍然坚信父母是正确的。杰克逊长大后的“强迫行为、自卑心理”等,应当和父亲的否定评价有关。

父亲还时常嘲笑他:“天哪,这鼻子真大,这可不是从我这里遗传到的!”杰克逊说,这些评价让他非常难堪,“想把自己藏起来,恨不得死掉算了。可我还得继续上台,接受别人的打量。”

后来迈克尔·杰克逊的“自我伤害”,整容成瘾,也应当和童年的这段经历有关。

杰克逊在《童年》中唱道:“人们认为我做着古怪的表演,只因我总显出孩子般的一面……我仅仅是在尝试弥补从未享受过的童年。”

杰克逊说:“我从来没有真正幸福过,只有演出时,才有一种接近满足的感觉。”

曾任杰克逊舞蹈指导的文斯·帕特森说:“他对人群有一种畏惧感。”

在家中,杰克逊时常向他崇拜的“戴安娜(人体模特)”倾诉自己的胆怯,以及应付媒介时的惶恐与无奈。

他和猫王的女儿莉莎结婚,当时轰动了全世界,但两人的婚姻生活并不愉快,莉莎说:“对很多事我都感到无能为力……感觉到我变成了一部机器。”后来,他又与黛比结成连理,但幸福的日子持续也并不长,3年后两人离婚;之后,他又与布兰妮交往甚密,但布兰妮一直强调:我们只是好朋友。

杰克逊直言不讳地承认:“没有人能够体会到我的内心世界。总有不少的女孩试图这样做,想把我从房屋的孤寂中拯救出来,或者同我一道品尝这份孤独。我却不愿意寄希望于任何人,因为我深信我是人世间最孤独的人。”幼年时期留下的阴影在他的心里挥之不去,最终使他走上了不归路。

02

儿童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儿童时期与父母的关系模式,决定他长大以后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并且,孩子年龄越小,这种影响就越大。

很多家长,怎么看都是非常好的父母,但是,也许只是在某一阶段没有满足孩子被充分爱和关注的需求,那么尽管此后他们一直对孩子关爱有加,但孩子的潜意识里还是会留下“父母不好”的印象。

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儿童时期是一个人最脆弱的时候,几乎一切事情都需要亲人的帮助和照顾,如果这个时候父母没有及时出现,他就要独自面对饥饿、恐惧、冰冷和黑暗。这时,孩子幼小的心灵会很主观地形成一种结论:我被父母扔给了黑暗,他们不是好父母。

当然,多数情况下,如果父母能够及时做出弥补,给予孩子充足的爱和关注,孩子的这种“不良印象”会被“好印象”逐渐取代。但倘若亲子关系持续不好,孩子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和爱意,这种“不良印象”就会持续恶化,最终,深陷孤独的孩子会偏执地认为:

“我痛苦,都是别人的责任!”——他甚至会因此仇视所有人。

03

2007年4月16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恶性的校园枪击案,枪击造成33人死亡,枪手本人开枪饮弹自尽,枪击案疑犯为23岁的韩籍青年赵承熙。

认识赵承熙的人都说,他完全拒绝对任何人敞开心扉,不管喜怒哀乐,脸上都没有任何表情。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言人拉里·辛克尔说,赵承熙是个“独来独往的人”,学校很难找到关于他的信息。

“一个孤独者”——这是大多数人对赵承熙的评价。从小到大,他一直很少与同学交流,更别提在一起玩耍。他几乎不在课堂上发言,高中英语课时,老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赵承熙总是低着头不说话。老师提醒他,不朗读就要被评不及格,他才开始用“低沉、古怪”的语调读出来,因此受到同学的嘲笑,这使得他变得更加寡言少语,乃至成了一个“从不说话的人”。

来到美国读大学以后,“他总是相当相当地安静,甚至有点怪异”。尽管室友们尝试与他说话,但只能得到只言片语的回答,后来,赵承熙干脆就不再说话了。就这样,他孤独地生活在一个6人寝室,孤独地生活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26000个学生中。

尽管当时媒体对这起惨案的报道铺天盖地,但很少有人触及赵承熙的童年生活。不过,在赵承熙留下的剧本中,我们似乎可以读出一些值得深思的东西。

在赵承熙写的剧本里,男主人公是一个叫约翰的孩子,剧本所反映的主题是约翰与继父之间的仇恨。但事实上,赵承熙没有继父,他的父亲就是他的生父。由此可以推断,在赵承熙的内心里,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很不好,爸爸的形象非常糟糕,甚至已经达到了“继父”的程度。

那么,他和妈妈的关系模式又如何呢?可能也不怎么样。赵承熙的舅舅说,刚刚移民美国时,赵承熙就被诊断出患有孤独症,但是他母亲并不重视这件事。

虽然自认是孤独的,但赵承熙并没有放弃对爱情的追求,他爱上了漂亮的师妹艾米莉,但艾米莉并不爱他。也许从那一刻,赵承熙内心中唯一的光——爱情,也被黑暗彻底淹没。长久以来的病态孤独与忧郁,最终令他“走火入魔”。

回顾这些人间惨剧,让人心情非常沉重。但更让人感到沉重的是,也许有无数个孩子,正经历着像迈克尔·杰克逊、赵承熙一样的孤独。只是,他们的父母依旧茫然不知。

我们不能说,杰克逊、赵承熙式的悲剧完全是父母导致的,但倘若他们的父母能够及早调整相处方式,也许就能将这些悲剧消弭于无形。

04

如果一个孩子很认真地说,他享受孤独,那么几乎可以肯定,这个孩子一定存在某种程度的心理问题。可以说,孤独只是他为自己竖起的心理壁垒。通俗地说,他把孤独当成了自我保护的方式。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由于没有学会使用正确的方式与人相处,要么很容易在人际关系中受到伤害,要么很容易伤害别人。

对于老师、同学、朋友、同事等普通人际关系的不良处理导致被疏远、被排斥,而疏远与排斥对任何人来说无疑都是一种伤害——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他们索性把自己与外界隔绝起来,只是为了让自己不再受伤。

但事实上,越是孤独的人,越渴望亲密关系。

然而,对于老师、同学、朋友、同事等普通人际关系,他们压根不抱什么希望,因为在一次次的人际挫折中,他们早已心灰意冷。

原本,亲情关系应该是他们最踏实的情感寄托。但他们的孤独感往往就来自于童年时期的家庭阴影,此时他们已对父母失望至极,只有将这份深深的渴望转移到一种未来的亲密关系上——伴侣关系。

由此,他们几乎将全部的情感和毕生的追求,都放在了建立一个完美的伴侣关系上,一旦这个关系受阻或是破裂,无法再安抚他们孤独而敏感的心灵,他们就会彻底陷入绝望,歇斯底里,步入崩溃。

这,也许就是很多人为情所困走向极端的心路历程。

05

家长们请注意,虽说短暂的或偶然的孤独不会造成行为紊乱,但长期或严重的孤独很可能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孤独感还会增加孩子与他人、与社会的隔膜和疏离,而隔膜与疏离又会强化人的孤独感,久而久之,极易导致疏离的人格失常。

接下来,我要讲一个非常关键的部分——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够防止孩子陷入孤独呢?

第一,要以平等、尊重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在国内,很多家长信奉“棍棒教育”,总是以为,“为了他好,打骂不可少”,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基本就是教训、责怪甚至是强迫。久而久之,把孩子的安全感都给打没骂没了,孩子连父母都不愿意相信和亲近,又如何真诚地接受别人呢?

我奉劝家长们一句:把孩子当成朋友去相处。

如果我们懂得尊重、赞赏、支持孩子,就一定能够在他们心中种下温和、阳光的种子,他们的心中没有阴霾,自然会无忧无虑地成长,快快乐乐地交往。

第二,引导孩子学会爱并享受爱

马斯洛的理论告诉我们:没有“爱”,就没有“自我实现”。爱的滋润,是生命成长的核心。人只有被爱,被接纳,被归属,被承认,才能产生安全感,才能自信大胆地去探索外部世界,成熟到能融入社会生活中去。

所以,我们必须引导孩子开放自我,引导他们真诚、坦率地对待他人,帮助他们主动接近别人,关心别人,扩大交往,孩子的孤独感自然消退。

第三,引导孩子理性评价自己

很多孩子的孤独,其实是源自他内心深处的自卑,尽管这自卑在旁人看起来毫无必要,甚至有些可笑,但孩子并不知道。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头脑中存在的非理性观念,协助他们有意识地加以改变。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他不是人民币,做不到人人都喜欢,而别人也并非都讨厌他,要帮助他们勇敢地敞开自己的心扉,用坦荡、真挚的情感去和小伙伴交往。

总而言之,当你的孩子体验到交往的快乐时,一个新的自我就代替了孤独。

她也不知为何恐惧,但她真的无能为力

01

翟微微,27岁,肤白貌美,做人很懂规矩,做事不怕苦累,但就是得不到晋升的机会。

她不是欠缺能力,而是心里有“鬼”。

早在上小学时,翟微微就害怕在课堂上发言,担心说不好同学们会笑话她。可越是这样想,她就越紧张,脸也红得像苹果一样,说出的话都打着哆嗦。如果真有个别同学嘲笑她,她应该会原地崩溃。所以上学那些年,她是能不发言就一定不发言。

大学毕业以后,翟微微进入了北京一家前景很好的IT公司,业务能力出色,前期表现卓越,经过董事会研究审议,提拔其为部门经理。如此青春的年纪,如此漂亮的工作成绩,长得又如此让人着迷,翟微微似乎正在走向春天里。

但是,老问题又出现了。自从当上经理以后,面对下属的眼神,她就会不自觉地害怕并躲避,就像做了什么亏心事在遭受质疑。开工作会议,如果有员工咳嗽,或是弄出什么声响,翟微微马上就会紧张,猜测自己是不是说错话了,别人是不是在嘲笑自己。

因为业务需要,公司派遣她出席过几次重要的社交聚会,她一入场就发怵,当有客户主动交流时,她就脸红并害怕,唯恐当众出丑,只能找借口逃之夭夭。结果,客户很介意,领导很生气,翟微微的职位又被降回原地。

出现这个局面,领导也很惋惜。翟微微的心又掉进了冬天的冰窟窿里。

我相信不少家长朋友会因此猜测,翟微微一定是打小性格内向,生性腼腆,父母疏忽大意没有正确引导,才导致她的害羞超过了合理界限。但是也不尽然。

说起儿时的经历,翟微微仍然记忆犹新:“妈妈工作待遇好,是家里的经济支柱,掌握家政大权,对我和爸爸管束很严。”翟微微说,她爸爸很惧内,自己也像爸爸一样,一直被妈妈的权威支配。

在翟微微的印象中,妈妈一直在说她这不行、那不行,做错事肯定要重罚,碰上妈妈心情不好还要挨打。她从小到大,几乎没有得到过一句表扬、一句鼓励,她小时候就常常怀疑自己,无形中就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翟微微高考的时候,妈妈叫她去学计算机,因为智能时代计算机行业将有无数肉眼可见的机遇。“我们班上没有女孩子报考计算机专业,大家平时都拿程序员当段子的,我觉得自己就像上刑场一样……”而且作为一个兴趣不在此处的女孩,翟微微虽然成绩优异,但学起计算机确实有些吃力,这免不了又被妈妈责骂,翟微微对自己的看法变得越来越糟糕了……

一个孩子的成长动力,主要来自他对自己的积极肯定。

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认为很重要的人,经常给他很深的挫败感,孩子最终就会内化别人对他的负面评价,认为自己正如别人所说,是糟糕的、无能的、不被别人喜欢的,他的内心就会渐渐失去力量,自卑就会铺满他的心房。

当然,也有些个性特别强的孩子会奋起反击,变得极度叛逆暴戾,但不管哪种结果,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02

事实上,翟微微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害羞就可以解释的,她的表现更倾向于一种心理问题,叫社交焦虑障碍,就是人们常说的社交恐惧症。有社交恐惧症的人,不敢与别人深入接触,别人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使其心有余悸。

其实所谓社交恐惧,每个人都会有点儿,比如和领导、和异性、和陌生人同桌吃饭时,多数人都会感到些许紧张和害羞,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

但如果情况是,对一些特定的社交场景感到焦虑或害怕,并产生明显的回避行为,使自己感到痛苦,严重影响了个人的生活或工作,那就不正常了。

尽管已经有研究表明,社交恐惧症与智商不存在绝对的关联性,但一个存在社交恐惧的人,往往会被朋友、同事、上司认为其“难以沟通”“不好共事”“没有团队精神”,在非常大的程度上,会影响个人的情感和事业发展。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该做什么、怎么做?

03

在我看来,中国的家长首先应该提高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

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指出:“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这和多数国人心中“生病才不健康”的认知完全不同。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甚至更胜一筹。

然而实际情况是,很多家长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孩子学习成绩、高矮胖瘦那么上心,孩子的不健康心理在萌芽时被家长粗心大意地放纵,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补不上的窟窿。

我必须给诸位家长提个醒,孩子的许多心理问题并不是进入青春期才突然爆发的,而往往是在童年时期就埋下了阴影。

因此,我们应该从孩子幼年时起,就高度关注他们的心理发育,及时发现孩子出现的问题,例如情感认知紊乱、学习障碍、多动症等等。此时此刻请和我一起给孩子做个客观的心理评估,判断一下你的孩子是否存在不健康的社交心理。

1.你的孩子是不是只要与人交往就会出现紧张和不安,不敢与人交谈,甚至对视?如果迫不得已要面对面交流,就会面红耳赤、心慌心跳、不停出汗,明知没必要,却不能自控。

2.你的孩子是不是连熟悉的人也害怕交往?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拒绝参加各类家庭和班集体活动。平时极少主动与人聊天,甚至不愿接电话。

3.你的孩子是不是特别内向,从小就十分胆怯,过分注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是不是容易感到自卑?

4.你的孩子是不是特别苦恼?他总是在人前极力刻意掩饰自己的“瑕疵”,却往往适得其反。

如果以上情况出现在你的孩子身上,那么注意了,他很可能已经招惹了社交恐惧症,请及时求助专业心理医生进行诊断、干预或治疗。

04

然而,我想说的是,再好的治疗都不如及早的防御,如果能够消除隐疾于萌芽,就可以让孩子免于遭受社交恐惧的折磨。

如何让孩子远离社交恐惧?我给大家提几条建议:

第一,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前文有所提及,这里就不再赘述,之所以重复,是因为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

第二,放弃专制做法,营造民主家庭。我们可以无条件地爱孩子,这一点绝大多数家长都能做到,但无条件地尊重和接纳孩子呢?别掩盖,很多人根本做不到!

民主的家庭是什么样的?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尊重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在合理程度内赞赏和支持孩子的行为和决定。如果有些东西不符合主流文化的期待,我们可以不支持,但不可以霸道地扔下“不行”两个字,我们应该耐心引导孩子回到正轨上来,并在圈定的范围内对他的想法表示理解。

第三,在亲子教育上要懂得宽容和变通。孩子在每个年龄,都有每个年龄的特性,在每个年龄,也都有他自己的想法,这就要求我们看待孩子的眼光、教育孩子的方式绝对不能一成不变。

家长们请注意,“我要你做什么,你就必须怎么做”,这不是正向教养。好的教养应该针对孩子的年龄、性格、特点、心理成熟度,采取相应地、有针对性地点化和引导,并且多多鼓励,多多欣赏,这样孩子的内心才能充满自信和阳光,一路健康成长。

第四,世界这么大,带娃去看看。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出现社交恐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少,而且独生子女家庭封闭式教养,往往也导致孩子缺少与同龄人的沟通和交流,加之父母总是以“我很忙”为借口,无暇顾及对孩子的陪伴,久而久之孩子便形成了社交恐惧。

所以要预防和消除孩子的社交恐惧,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多给孩子创造与同龄人接触的机会,培养孩子的社交自信与社交技巧,孩子接触世界的机会多了,他自然而然就愿意与人交往了。

你到底经历了什么,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

01

这个话题可能有点沉重,因为我要给大家转述一个沉重的故事,这个故事来自自闭症患者吴岩(化名)的痛苦回忆:

我对我妈说:“妈,我打架了。”

我妈二话不说把我一顿暴打。

“好的不学,你学打架?!”

“是周星星先打我的!”

“那肯定是你有错在先!周星星是个多懂事的孩子啊。”

“我打篮球不小心打到了他的脸,他非说我是故意的,然后就动手打我!”

“你肯定是故意的,学习不咋地,惹是生非少不了你!”……

一年后,

“你整天耷拉个脑袋,地上有钱啊?面朝阳光不好吗!?”

“没有啊,我挺阳光的!”

“你照照镜子,你那叫阳光?整天低着头,像个吊死鬼,谁会喜欢你!”

“不是啊,我感觉大家都挺喜欢我的。”

“你自以为是吧,我实话告诉你,就你这副倒霉鬼的样子,我这当妈的看见都心烦!”

……

又一年后,

“你怎么天天连句话都不说,你是哑巴吗?!”

“我不想说话……”

“你装什么深沉啊,你在我面前有装的资格吗?!”

“我不想说话……”

……

多年以后,

“那人无缘无故打你,你为什么不防卫还击?!”

“还击什么呢,都是我的错!”

“不是他醉酒挑衅,先打的你吗?”

“那也怪我,我不该出现在他的视线里。”

……

“吴岩,你形象很好,做公司年会的主持吧。”

“我不行,我形象气质差。”

“你长得挺好啊。”

“我不想说话。”

……

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想自闭,而是他最深爱的人把他推进了暗无天日的深渊里。

02

家庭教育的类型分很多种,就吴岩的家庭来看,应该属于专制型和惩罚型教育的融合。我从不否认父爱与母爱的伟大,但有一种家长爱得非常强势,他们苛刻地要求孩子必须做好,不,是要求孩子必须做到最好。一旦孩子的情况和他们想得不一样,就会遭到他们冷冽决绝地斥责和惩罚,他们把自身的育儿焦虑通过教育孩子这个途径释放了,孩子不明不白地成了家长的情绪垃圾桶。

他们完全不知道,这种不由分说斥责辱骂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幼稚的心灵会瞬间产生数万点暴击,极易诱发孩子的心理问题,比如说自闭。而自闭,对孩子的人生足以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自闭的孩子可能一辈子都在责怪自己。有些孩子在生活中犯过一些“小错误”,由于家长的过分责备,再加上自身道德观念太强烈,导致自责自贬,看不起自己,甚至辱骂、讨厌、摒弃自己,总觉得别人在责怪自己;

也有些人年幼时长期遭受父母的负面评价,总觉得自己很糟糕,这种自我暗示,使得他们十分在意他人的评价及目光,最后干脆拒绝与人来往;

还有些人由于幼年时期受到过多的保护或管制,内心比较脆弱,自信心也很低,只要有人说点什么,就胡乱对号入座,心里紧张起来。

一个自闭的孩子,他的心永远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尽管一切美好的东西尽在眼前,但他们视而不见,他们不知道如何打开那道封闭的门,走出去,与这个世界和解。他们没有三五知己,没有一两个朋友,甚至麻木到不知人生的悲欢离合,这样的人生称不上完整,生活也会因为自闭的单调而失去意义。

自闭的孩子心头有一把锁,是对自己融入群体的所有机会实行封闭。他不仅会毁掉自己的一生,也会让周围的朋友、亲人一起忧伤,给生活和人生带来无法摆脱的沉重的阴影,而他们没有交流和沟通的心灵只能是一片死寂。

03

毫无疑问,孩子一旦自闭,极有可能就会引发生存危机,这一定是任何一位家长都不愿看到的结局,那么,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做好防御?

第一,了解孩子

我们应该对孩子的身心发育形成科学的认知。我建议家长们在孩子幼龄时期多阅读一些通俗易懂的育儿科普类图书,借以掌握一些基本的育儿常识,比如孩子什么时候开始说话,为什么会认生等等。

第二,关注孩子

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学习成绩,更应该关注他们的精神成长。比如,孩子对外界的感知力、语言表达能力、情感表达力以及社会交往行为等等。尤其是家族中有类似病史或出生前后、出生时有脑损伤等情况的孩子,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情感呵护。

第三,陪伴孩子

我们不要一直说“我很忙”,不要总是让孩子独自玩耍,陪伴是最好的爱。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请大家尽量减少应酬,放下手中的手机,多花一些时间陪在孩子身边,教给他们与人相处的常识。和谐融洽的生活环境,可以有效防止自闭的发生。

第四,尊重孩子

中国从来不缺专制型家长,但以“专制”为主体的教养方式,根本就起不到教育的良好作用。首先,它会让父母更专注于消除孩子的缺点,因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优点,孩子长期得不到赞扬、鼓励,这对他们的自信的成长是莫大的打击;其次,由于父母注重的只是惩罚孩子,使得他们不会去学习采用其他更为适当的方法来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而那些方法原本就能减少惩罚孩子的必要性。由于专制型的教育不把孩子当作个性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因此这种教育方式难以唤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共鸣,无法形成各自内心的美好体验,即便在严厉的责罚背后有着一颗温柔的心。

家长们应该清醒了!孩子是没有定型的、正在成长中的人,在父母面前,他们处于弱势地位,但他们同时又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情、自己的个性,并且有着巨大的潜能,你一味操控,那么势必会给孩子造成深深的伤害。所以,对于孩子,你应该学会尊重,至于怎么做,我们下一节细说。

那些不尊重孩子的人,正被世界严厉惩罚着

01

在国外曾发生过这样一起悲剧性的恶性校园事件:

有一个叫米尔斯的孩子从小生活在祖父母身边,祖父母有他们自己的工作要做,没有多少时间来关注米尔斯,这导致本就内向的米尔斯越来越沉默了。

后来米尔斯回到父母身边,但爸爸脾气暴躁,常常会责骂他。而让米尔斯最难过的是,爸爸总喜欢用比较来证明他有多糟糕。

“你简直白活了8岁,看看你的成绩,真让我为你感到难过。你看看隔壁的尼克,他和你念同一年级,年龄比你小2岁,可成绩却比你好3倍!”

米尔斯的学校举行游园会,邀请家长一起参加,孩子们为家长表演了一场舞台剧,尼克是主角,他装扮成王子站在舞台中央,而米尔斯则扮演一位端水的仆人,而且由于紧张,米尔斯还在舞台上摔了一跤,惹得家长们哈哈大笑。

回到家以后,米尔斯的父亲又开始责骂起儿子来:“你怎么搞的?!为什么在大庭广众之下给我丢人现眼!看看人家尼克,打扮成漂漂亮亮的王子!你呢,卑微又丢脸的仆人!你为什么就不能学学尼克……”

在父亲的责骂声中,米尔斯脸色惨白地缩在椅子上,他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杀死尼克!没有他,爸爸就不会再这样责骂我了……

两天后,米尔斯偷出了爸爸的手枪,在学校里打死了尼克。悲剧发生以后,米尔斯的父母崩溃了,米尔斯爸爸一直吼叫着:“我是爱他的!只是他的愚蠢让我无法容忍。比较也是为了促使他进步啊!”

回忆一下,你在家庭教育中有没有采用过类似的方式,说过类似的话呢?可能你态度没有那么恶劣,但你是否说过:

“你看,这次人家小明又考了一百分。”

“你二姨家君君数学竞赛获得了一等奖,看看人家孩子。”

你在说这些话时,可能你并没有意识到,你在拿别人家孩子跟自己的孩子作比较,也许你说者无心,但敏感的孩子往往会听者有意。你知道他心里是什么感受吗?

你看似好心的教育方式,其实极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令孩子产生自卑感和挫败感,甚至引爆他们的嫉妒心、仇恨心。

02

你可能从来都没有意识到,自尊心对孩子有多么重要。

自尊心遭受打击,孩子的适应能力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巨大伤害,自尊心低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容易感到焦虑、无助、自卑、绝望,他们很难找到快乐。

自尊心受伤,孩子的性格也会变成一张千疮百孔的网。

中国少年研究中心曾对1000位志愿者做过追踪调查:那些幼年时遭受精神暴力的孩子,他们中间,有25.5%的孩子受困于自卑情结,有23.6%的孩子情感麻木,有57.7%的孩子性格异常暴躁。

燕子是我朋友中唯一一个至今未婚的女子,虚岁三十有五,颜值突出,她不是不想结婚,只是她始终无法像个“正常人”那样爱别人。

燕子和父母的关系很糟糕,虽说不在一个城市生活,但驾车来回也就两个小时,可燕子只在中秋和春节回家与父母小聚,且次次不欢而散。

燕子成了“齐天大剩”,最焦虑的不是燕子,而是燕子妈妈。有一次,燕子妈妈谎称自己生病把燕子骗回家,就是为了让她相亲,对方比她大13岁,离异,带着一儿一女生活。

还有一次,燕子妈妈来公司找她,两人在大厦门口遇见公司的领导,燕子妈妈自来熟似的请求对方多关注一下燕子的终身大事,弄得燕子和领导都无比的尴尬。

“我妈现在恨不得我下一秒就能嫁出去,条件不高,只要对方是个男的。”说这些时,燕子一声长叹,泪水在眼窝里打转。

从高考专业选择到工作选择,从交朋友到谈恋爱,燕子妈妈似乎对燕子所有的选择都不满意,都要插手管一管,燕子稍有反驳,就会被指责,诸如不听话、不孝顺、没出息、你看隔壁二丫一类的话,早已成了燕子妈妈的口头禅。

父母过多的干涉与指责,是在向孩子表明,他们做得不够好,孩子由此对自己形成负面评价。这样的孩子自信心偏低,即使犯了轻微错误,他们也会惶恐不安,并苛责自己做得不够完美。

03

燕子说,对于这些,她早已习以为常,麻木无感,其实她最铭心的痛,是来自五岁的时候。

五岁时的燕子,某一天因为贪喝饮料,一不小心尿了床。妈妈并没有开解她、安抚她,哪怕开个逗她开心的小玩笑也没有,而是很大声地指责她:“别人家孩子两三岁就不尿床了,你都多大了?用不用我给你买一箱尿不湿啊?!”

妈妈刺耳的话让小燕子羞愧难当,以至于当天夜里她一直不敢入睡,生怕“大错”重演,后来实在抵不住困意,才挣扎入梦,在梦里,她又一次尿床了,结果,梦境成真。

妈妈十分恼火,认为她是故意的,便将她“画了地图”的褥子挂在院子中,展示给来来往往的邻居看,燕子的脸红得仿佛能滴出血来,使她再也不想见人了。

从此以后,燕子再也没能逃出尿床的那片阴影。她不敢过集体生活,所以原本可以上外地名校的她,顶着母亲撕心裂肺的咒骂声,报考了当地的一所普通大学,只为不用住宿;她也不敢住单位的职工宿舍,不敢谈恋爱,只因为害怕自己某一天一不小心又尿床了……

有颜有才的她,原本可以拥有幸福美好的一生,却尽毁于此。

燕子说,面对这样的母亲,虽然自己内心也遭受伦理的谴责,但始终无法从心底真正的敬爱她,她和母亲的关系,更像是义务和责任。

现在你应该知道了吧,为什么有些父母言辞凿凿为孩子操碎了心,却始终无法得到孩子的心。

那些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往往也是难以被孩子真正地尊重,这也许正是世界对他们的惩罚。

当父母以爱为名,对子女施以控制、强迫、折辱等精神暴力时,孩子与父母之间难以缝补的隔阂就形成了,而且,孩子一生的痛苦也许就从此开始了。

尊重别人,才能让别人尊重自己,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亲子教育。

04

纪伯伦在《先知》一书中曾对家长们竭力呐喊: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是的,我们的孩子,他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然后才是我们的孩子。他拥有自己的人格,拥有自尊、被尊重的需求,如果他的基本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他就难以和别人建立健康的情感关系。所以恳请各位手持“爱之权杖”的家长,千万不要随心所欲滥用职权,因为这个权利一旦使用不得当,将会把孩子一生的快乐与幸福埋葬。

贫穷,其实不会真正限制孩子的成长,但来自父母师长的精神虐待,却极有可能会促成一个问题儿童。

你对孩子的尊重,其实就是尊重他生命的完整性。

作为父母,为了给我们的孩子健康的爱,我真心希望各位家长能够发自内心地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对孩子持有偏见!

很多家长都不自觉地对孩子形成了一种带有偏见的认知,尤其是对那些以前“公认”的“坏孩子”。那么请各位家长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亲人对你持有偏见,你的情感世界该有多么挣扎?

偏见,会刺伤孩子的自尊,给孩子造成极其严重的自卑心理,让孩子感到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被父母乃至被所有人嫌弃,他们的内心是非常无助、焦虑而且绝望的。

更糟的是,有些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在年幼时有不好表现,便断言:“这孩子别指望他(她)有出息了!”与错误的失望情绪伴随而来的,就是他们对孩子的爱骤然降温,从此,孩子随时都能够领教父母的责骂与轻视。其结果,肉体施暴,伤及皮肉;心灵施暴,损毁自信。受伤的皮肉能很快康复,但受伤的心灵却可能一辈子也难以愈合。

第二,不要让别人家的孩子泛滥成灾!

有调查表明,在国内,有近三分之二的家长喜欢夸奖别人的孩子。这样做动机可能是好的:有的是为了刺激孩子,让他为自己感到羞耻;有的是为了激励自己的孩子进步……当然,也有人纯属是向孩子发牢骚,嫌自己的孩子不争气。无论何种情况,只要家长的比较包含着对自己孩子的贬抑,都是对孩子自尊的一种伤害。

拿别人的优点来与孩子的弱点比较,是一种消极的比较法,只能在孩子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家长越比较,他就越会感到自己是个“无用的人”,从而陷入“自我无价值感”的深渊,产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竞争”是重大压力的来源之一,它会打击人的信心,使本来已有的能力无从发挥。因此,经常将自己的孩子与他人相比的做法是很不健康的,结果往往是孩子变得更脆弱更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我们要注意的是培养孩子克服挫折和失败的勇气,而不是使其成为竞争的牺牲品。

第三,不要当众批评孩子

想要摧毁一个孩子的自尊,非常简单,只要当众毫不留情地批评他就可以了。

网上看到一件令人心痛的事,一位家长不知出于什么心理,也许是为了显摆自己严于律子。他总是拍自己批评孩子的视频,并发到家长群里去,让老师和家长们跟着点评。

这直接导致孩子排斥去学校,不愿意和同学们交往,甚至一见到熟人就尴尬躲闪,这位家长的做法不但没有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还对孩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使他无地自容,在人前抬不起头来。

另外,在亲朋好友聚会时,有的人喜欢对主人的孩子夸奖几句。这通常是一种客套。可有的家长为了表示谦虚,在听到赞美时总爱说:“唉,我这个孩子……很不让人省心!”如果孩子没有这些毛病,为了谦虚,家长这样说就不对,即使孩子真有这些缺点,也不应向外人张扬。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他们知道自己的缺点,他们有羞耻心。自己的缺点家人知道没什么,但说与外人知道,面子上就会觉得过不去。所以,我们在与外人交谈时,谈到自己的子女绝不要揭短。因为父母无意间向外人讲自己孩子的缺点,无异于向第三者说他并非是一个好孩子,极端不利于对孩子的教育和孩子的健康成长。相反地,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要时刻加以肯定。譬如在外人赞美自己的孩子时,父母可以说:“是的,我的孩子最近进步很大!”这样孩子会更加奋发向上。

第四,不要使用暴力惩罚孩子

部分家长在孩子犯错时,处理的方式非常简单粗暴,就是使用暴力或者语言攻击,殊不知,打骂孩子正是对孩子自尊心最直接的伤害。

父母打孩子往往是出于一时冲动,大多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但却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使孩子产生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如孩子说谎,正是因为有的父母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骗过一次,就可以减少一次“灾难”。可是孩子的谎言往往站不住脚,易被父母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父母态度更加强硬;而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会要说谎,这样就构成了说谎的“恶性循环”。

如果孩子经常挨父母的拳打脚踢,时间一久,他们一见到父母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是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

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自感“低人一等”,变得比较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不愿与任何人接近,性格上显得孤僻固执。

个性强一些的孩子,他们则会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于是,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反抗。你要往东,他偏要往西,存心让父母生气;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认错,犟劲越大,常常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父母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最后,再奉劝大家一句:

你有一千种方法可以轻易毁掉孩子的自尊心,但自尊心的重建却一定会让你费尽心力,教育不容易,且行且珍惜。

有些人凭实力单身,有些人则是因父母单身的

01

张伟每次出门都要祷告——“千万别让我再遇到美女了!”

这是什么逻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哪个正常的男人不爱看美女呢?事实上,张伟恰恰不正常。“因为这个怪毛病,我错过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张伟说起此事就很郁闷。

一个月前,在朋友的引荐下,张伟前往一家金融公司面试,面试他的是位漂亮大方的女主管。张伟一见到对方就异常紧张,说话时不敢看人家,眼睛左躲右闪,就像做了什么亏心事一样,不得不低下头盯着自己的脚尖。过了一会儿,张伟开始感到自己的脸在发烧,心跳加速,全身发抖。面试到一半,他就说不下去了,被对方温柔地“请”了出来。

张伟也曾对自己进行过脱敏治疗。比如,有一段时间张伟乘公交车专坐美女旁边,逛超市刻意走在年轻女性身后,买东西只找妙龄服务员……结果,每次屁股还没坐热就赶紧换位子,没在人家身后走多久就赶紧调头离开,刚搭两句话就赶紧闪人……对张伟来说,真的是“美女如蛇”。

事实上,张伟是患上了异性恐惧症,这是一种较常见的心理病。

异性恐惧症属于人际交往障碍的一种,主要表现为对异性的过度恐惧,当事者本身有与异性接近的强烈愿望,但又对此有着严重的焦虑,他们越想要掩盖些什么,就越会遭到反噬,越发紧张、焦虑、恐惧,这让他们痛苦不已。

异性恐惧症在最初阶段,往往会被当事者及其周围的人误当作是内向、害羞,因而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因此越来越敏感、自卑,然后才逐渐发展成为困扰生活的心理障碍。

那么,如果你的孩子非常内向、腼腆、害羞,不妨来给他做个心理评估,看看他是否具有异性恐惧倾向。

1.在异性面前,你的孩子是不是总是不知将手如何安放,眼睛不知道该往哪里看;

2.当遇到异性同学,他会不会尤其紧张、不安,甚至会因此而“生气”;

3.即使异性并没有和他接触,只是在他身边存在,比如公交车上并排而坐,他也会不知所措;

4.当异性小朋友主动找他玩时,他会为了掩饰自己的紧张而拒绝交往;

以上表现,如有2条以上在孩子身上持续发生过,说明他有可能患上了异性恐惧症,请及时帮助他予以科学纠正。

02

“天啊,全中!”张伟痛苦掩面,感觉生无可恋。

“既然发现了问题,我们就要勇敢解决它,你还记得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面对异性时就会惶恐不安的吗?”身边的朋友认真地问张伟。

“其实我从小就被灌输‘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上小学时便开始和女生划‘三八线’。而且父母一再强调不准早恋,我也尽量避免和女生来往……”

“都是‘传统观念’惹的祸啊!”朋友苦笑着摇了摇头。

也许是受几千年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对于异性关系的理解仍然是狭隘和片面的。因而当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他们就会一遍又一遍地告诫孩子:“不准和男(女)孩子走太近”“男女授受不亲”……而像张伟一样深受父母狭隘观念影响的孩子,极易形成一种对异性总是高度戒备、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他们潜意识里把异性视为洪水猛兽,从而产生恐慌。

“我初中是在镇上读的,因为年龄小离家又有点远,附近村上的男孩女孩们便结伴同行,相互壮胆。”张伟继续回忆着,“其实那时候想法挺单纯的,男孩子嘛,应该保护女孩子的。但我妈知道以后,非说我跟同村一个女孩有早恋的苗头,明令禁止我和对方一起上下学,有时甚至偷偷跟在后面盯梢。只要看到我和对方同路,当场拦住,当着很多同学的面对我就是一顿批评,弄得我和那个女孩都尴尬死了。后来,几乎全班女生都不敢和我说话了。而我,一和女生接触就心跳得厉害,双手冰凉浑身发抖,总感觉我妈就在身后盯着我呢。”

我曾在自己的公众号中对加关注的家长们进行过一次提问调查,惊讶地发现,虽然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开放时代,但仍有17%左右的家长为了防控孩子早恋,采取耳提面命、呵斥打骂、跟踪调查等极端方式限制孩子与异性交往,而在他们的孩子当中,患上不同程度“异性恐惧症”者大有人在。

马克思曾说过:“人和人之间的最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那些从小就害怕、躲避、高度戒备异性的孩子,他们长大以后该怎样面对异性领导、同事、朋友、恋人呢?你总不希望他身边的所有人都是同性吧。

所以,父母不能因为害怕孩子“早恋”,就不由分说切断孩子与异性之间的一切交流,这与饮鸩止渴无异。

03

其实,孩子之间的异性交往,只要能“发乎情,止乎礼”,那么就没什么问题;相反,家长的一味控制与限制,才会让孩子产生真正的大问题。

对于青少年的异性交往问题;曾有儿童心理学家提出,不如试试把“早恋”变成“早炼”,只要引导得当,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就像大禹治水一样,“疏”不是比“堵”的效果更好吗?

给大家提几点建议:

第一,正确对待孩子的性教育

在中国家庭中,大多数父母对于性教育都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导致孩子在遇到与性有关的困惑时无法接受正确的指导。因此,这些生理发育趋向成熟而心理发育滞后的孩子,往往就容易陷入情感误区,成年以后,他们仍受其困扰,进而形成了与性别有关的异性恐惧、恐婚、恐亲密行为等心理障碍。

父母应该试着转变思维,不要一味回避孩子的性别问题,给孩子符合他年龄段的回答。简洁地对孩子解释,而不是给他上一堂复杂的科学或者道德课程。如果回答不了,就找一本简单的书,和他一起阅读。

第二,引导孩子对两性关系形成正确认知

由挫折导致难堪,会引起心理上的反感,有些孩子害怕与异性交往,是因为曾发生过令其不堪回首的经历。比如想和某位异性做朋友被嘲笑、拒绝,又比如曾遭受过异性同学的欺凌、讽刺与侮辱。

家长应该设法让孩子意识到,这个世界上多数人还是善良的,有人拒绝你、欺负你、侮辱你,同样也有人欣赏你、喜欢你、想要接近你,你应该勇于接纳,而不是躲避。

第三,引导孩子进行异性间的正常交往

接触得越少,就越不知道如何接触;越不知道如何接触,孩子在面对异性时就越不知所措;越不知所措,就越是紧张恐慌。如果孩子的异性恐惧症是由于与异性接触太少造成的,家长要通过增加孩子与异性接触机会来解决这个问题。

尤其是对于性格较为内向、敏感的孩子,我们更应该为其提供一个合适的接触平台,让孩子学会异性之间的正常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