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对外国(族)人的汉语教学,从使用《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到编写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专用教材,开始突破母语教学的模式,走出现代意义上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第一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虽有时也有中国知识分子参与其间(如王徵参与金尼阁《西儒耳目资》的编写,威妥玛在《语言自迩集》的“序言”中提到过中国文人的协助),但可以说,绝大多数都以西方人为首创和主力。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认为,第一是需要。早期来华的西方人都肩负着传教、政治、外交和商业等迫切的特殊使命,这种使命不允许他们像中国儿童一样接受费时甚多的母语教学。第二是可能。他们都有较高的母语能力和知识,其中不少人都有学习其他外语的经验,对汉语不同于西方语言的特殊性有独特的敏感和认识。需要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可能是取得成就的条件。这二者是以汉语为母语、在传统的母语教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所不具备的,而早期来华的西方人恰恰是凭借着这些条件,开始了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过渡。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举出日本的汉语教学做一比较。日本人学习汉语要比西方人接触汉语早一千年左右,他们为什么没有走出这“第一步”呢?日本汉学家六角恒广在他的《日本中国语教育史研究》中多处说道:日本的汉语教学,“发音教学没有理论,靠硬记教师的发音……也没有语法教学,对文章没有语法上的说明,只用汉语训读法解释”“(教材)既没有发音符号,也没有辞书、语法,完全靠教师”“没有立足于音声学或音韵论的发音教育,也没有语法的解释,教师以此为满足,学习者亦未对其发生疑问。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地研究和学习中国语的态度,没有产生的基础”“中国语的汉字,使他们(早已熟悉汉字的日本汉语学习者)把中国语作为外语看待的意识淡薄了”(六角恒广,1992)。习惯于这种“汉文训读主义”方法的日本汉语教学不可能产生前进的动力和成就的条件,它很难迈上现代第二语言教学的路子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来华留学生发现威妥玛的《语言自迩集》,此后日本的汉语教材和汉语教学才出现了新的气象。
世界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在1949年以后的中国,中国的对外汉语老师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过这已经是另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