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家唐文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创办无锡国学专修馆

唐文治因学潮、眼疾、父病诸原因辞去了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校长之职,然而,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熏陶的他仍然把“讲学家居”视为自己的“平生之志”。

1920年10月,曾任陇海铁路局局长、交通银行董事长的施肇曾(1867—1945,号省之)托人与家居无锡的唐文治联系:他准备出资在无锡办一所国学专修馆,设定开办费八千银元,常年经费每年一万银元,属于办一所规模不算大的私立学馆,请唐文治出任馆长。此事正与唐文治“讲学”心志相合,于是,决意辞去大学校长的唐文治,欣然接受了创办“国学馆”的使命。在唐文治心中,这是在当世仿效朱熹、王阳明“开鹿洞、表鹅湖、绍龙场”传承中华国学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他自述创馆心情:“吾馆为振起国学、修道立教而设,缅怀往哲,能无奋兴?”

创办专修馆的首要之事是宣明办学宗旨。唐文治经深思熟虑,借鉴古儒先贤“学规”形式,订立《无锡国学专修馆学规》十条,将办学宗旨融于其中。这十条学规及其要义依次为:

(1)躬行。唐文治指出:礼义道德是人生的根本,是各种学问的基址,“诸生既有志来馆专修,务以砥砺品诣、躬行实践为宗旨”。

(2)孝悌。明确孝为“五常”(仁、义、礼、智、信)之本,万善之原,“诸生有能孝其亲者”,日后才有可能成为圣贤豪杰。

(3)辨义。借曾子之言论定:“平天下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指明“义利之辨,人心生死存亡之界也”;要求诸生“清勤耐苦,淡而弥旨,俭而愈廉”,扫荡利欲,“异日能任治平之业”。

(4)经学。指明“吾国十三经,如日月之丽天,江河之行地,万古不磨,所谓国宝是也”。诸生学习经学,首先要“实事求是”,屏绝空虚之论,破除门户之见。

(5)理学。明确北宋二程、张载为理学正宗,朱熹为集大成者,陆九渊、王阳明则别树一帜,弘扬其旨。论定“综览历史,理学盛则世道昌,理学衰则世道晦”,要求诸生“以提倡理学、尊崇人范,为救世之标准”。

(6)文学。指明“文学之科,传自游(引按:子游)、夏(引按:子夏),其后支与流裔,累世不绝”。列举《庄子》《离骚》、汉赋、唐宋八大家、桐城派和阳湖派,认为都属文学典范,需待专修馆学生学习、继承、发扬。

(7)政治学。提出儒家关注民生,“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是政治学精义。要从儒家“治国、平天下”理念和历朝历代治国实践中采撷整理出中国自己的“政治学”。

(8)主静。此为针对国士而言的内心修养。唐文治引《大学》之言道明士人修身养性的规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要点在孔子提出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9)维持人道。唐文治设问自答:“人道”是什么?“保其本心而已”。“本心”就是人的“良心”。告诫诸生要保持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才能维持全世界的人道。

(10)挽救世风。引孟子言“自任以天下之重”,引顾炎武言“天下存亡,匹夫有责”,讲明“立志为学者第一关头”。要求国学馆诸生“务宜独立不挠,力挽颓习,秉壁立万仞之概,不为风气所转移,乃能转移风气,有以觉世而救民”。

统帅这十条学规的最高宗旨后来被唐文治概括提炼为六个字:“正人心,救民命。”他在《茹经先生自订年谱》中记这一讲学宗旨曰:“吾国情势,日益危殆,百姓困苦已极。此时为学,必当以‘正人心,救民命’为惟一主旨。务望诸生勉为圣贤豪杰。其次,亦当为乡党自好之士,预贮地方自治之才……他日救吾国、救吾民,是区区平日之志愿也。”唐文治办国学教育以“救国救民”为最高宗旨,与近代中国追求“救国救民”目标的革命人士殊途同归。

1920年冬季,唐文治在陆勤之等人的协助下,为无锡国学专修馆的开办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先是租赁无锡城外惠山之麓五里街原锡商山货公所为馆址,继而分别致函江苏省省长和无锡县县长,为国学专修馆的开办呈报立案。接着在《新无锡》报连续刊登招生考试广告,刊明招收24名馆生,“三年毕业,专课本国经学、文学、理学,至第三年习公牍文字”。12月19日,无锡国学专修馆在无锡、上海、南京三地同时招考新生,共有七百多人投考,唐文治出的考题有二: 《于缉熙敬止》(经义题)、《“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论》(论说题)。12月25日,无锡国学专修馆第一班录取新生名单在《新无锡》等报刊上公布,共录取柯树声、陆吕年等正取生24名与附课生杨养吾等8名。

1921年2月27日(民国十年正月二十日),无锡国学专修馆举行开学典礼,正式上课。当时聘朱文熊(1867—1934,字叔子)为教习,陆修祜(1877—1964,号景周)为助教,沈健生、王保譿为职员。在开馆典礼上,唐文治做简短讲话,训导学生要“为圣为贤,为豪为杰”。开馆后,唐文治亲自为学生授课,每天二节,讲授《论语》《孝经》《孟子》。朱文熊讲授诸子学、文选及文字训诂之学。据无锡国专学生回忆:“第一届学生只有三十人,天天接触,学生的作文都由陆景周先生朗读,校长亲加评语,当堂发卷指出缺点及努力方向。唐先生对于第一届学生,听到声音就知道是谁,文章听了一小段就能估计到是谁写的,往往十不离六七。”(黄汉文《记唐文治先生》)惠山五里街山货公所离城内西溪唐宅有六七里路,双目失明的唐文治到校上课风雨无阻,从不迟到。

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门和校内尊经阁

无锡国专校舍,左前方为“茹经亭”

这一年中,无锡士绅孙鹤卿(1868—1928,名鸣圻)、杨翰西(1877—1954,名寿楣)捐资于无锡城内学前街原金匮县学训导署旧址重建尊经阁,并修理余屋,而后由十七乡公呈无锡县知事,礼请国学专修馆迁入。10月,无锡国学专修馆全馆迁入城内学前街尊经阁新址(在此办学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学校西迁;抗战胜利复员后,又回到这里办学,此为后话)。1922年元旦,无锡国学专修馆隆重举行新馆址落成开幕典礼,无锡县知事及本埠外埠士绅、学界百余人到场祝贺。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为“尊经阁”题额,唐文治集古人名句撰联悬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够,威武不能屈,所存者神,所过者化;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虽愚必明,虽柔必强。”2月,开学上课,添聘陈柱(1890—1944,字柱尊)为教习,唐文治为学生讲授《左传》《礼记》《大学》《中庸》,至此,无锡国学专修馆创办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