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办无锡中学,长校十年义不受薪
1920年4月,唐文治向交通部提出辞去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校长职务,自己随即回到无锡,居家养病。此前唐文治于1912年筑屋无锡城内西溪,安家于无锡,故常以“锡邑人”自称。5月,南洋公学毕业生蔡其标(系高阳表叔)介绍高阳(1892—1943,字践四)前来拜见,表达高阳奉先父高鼎焱(1868—1920,字秋荃)遗命要捐资开办一所中学的意愿。高阳请求唐文治担任校长。唐文治为高氏义举所感动,愿予支持,而且自己也“因无锡高等小学学生甚夥,毕业后远赴各处求学,颇觉困难,拟设立中学,怀此愿久矣”(《茹经先生自订年谱》),便欣然同意担任校长,共同创办这所中学,但申明纯为义务,不受薪金。
1912年,唐文治安家于无锡,在无锡城内西溪筑屋(郎静山1935年拍摄的无锡西溪唐文治宅第)
高鼎焱是无锡的爱国工商业者,出身贫寒,12岁就进花籽油饼行当学徒。他兢兢业业,经营实业,渐有所成;而且爱好读书,勤奋自学,心有远志。后来接受无锡“铁业大王”周舜卿延聘担任上海大有油厂经理,又“别营华昌、恒裕两油厂”。他痛恨于日本厂商“在吾华设厂,尤多用当地之原料,夺当地之利益”,表示自己经营实业“受艰难辛苦而弗辞者,欲为吾国稍挽利权耳”。1920年3月23日(民国九年二月初四日),高鼎焱病逝于上海,临终前留遗言给长子高阳,欲将经商数十年积累的资产,用于公益兴学,培植故乡子弟。高阳泪水如涟,接受了父亲的遗命。
其时,高阳28岁,已于苏州东吴大学毕业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获政治教育科硕士学位后回国任大学教授。他初步办理父亲丧事后,即“奉厥考(引按:其先父)秋荃先生遗训,输家产兴学”,于1920年5月捐银三万两作为基本金,三千元作为开办费,启动兴学事业。其后,该校董事会以唐文治允任校长、着手办校的5月23日为校庆纪念日。这一年,唐文治为高阳父亲撰写了《无锡高先生秋荃传》(即《茹经堂文集》二编中的《高君秋荃传》)。当年由高阳先生捐资、唐文治校长办理的这所学校经报民国政府教育部门批准,定名为“无锡中学校”。往昔唐文治任官商部时的同僚、时任民国大总统徐世昌题赠“劝学敬学”匾额。(1927年后,该校按国民政府统一规范,在原校名前加“私立”二字,称为“私立无锡中学校”,简称“私锡中”。)
唐文治出任校长后,为无锡中学校租借无锡西水关民宅为临时校舍,于1920年9月4日举行开学典礼。首次招生,招收旧制中学(学制四年)一、二年级新生两班,共77人。唐文治四子唐庆永亦在新生内。唐文治为学校选聘了教职员工,聘前清翰林学士、年届七旬的江衡(1852—1928,字霄纬)为校务主任,任课国文;聘前任上海南洋公学上院教授周熙(字缉庵)为教务长;所聘任教数学、理化、英文、史地等课的黄选青、章质甫、陆季清、唐桐侯、顾鸿藻诸教员都属一时之选。
这天,开学典礼礼堂中设孔子像,布置庄严。当时在开学典礼现场的新生唐淞源(1908—2002)后来回忆无锡中学首次开学典礼情景:“高践四先生首先讲话,讲述其封翁去世前谆谆嘱咐,要在家乡办一所中学,今日承父遗志,成立无锡中学,讲话时声泪俱下,泣不可抑。我们听了都深受感动。唐校长时已双目失明,继起发言,勉励学生必须勤恳努力用功,同时必须砥砺品德,光明磊落,端庄公正,一定要有精湛的学问和具有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人格,将来学成才能真正造福于人类。语重心长,闻者动容。”(唐淞源《私立无锡中学第一次开学典礼追记》)
唐文治校长订立“无锡中学校训”云:“人生世界之内,以内修德行、外建事业,方为明体而达用,救国救民胥在于是。凡吾校诸生,总以立志作第一等人为惟一之宗旨。”该校训强调继承中华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言明:“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八字,为道德之根源”;“保存国粹为国民第一应负之责任,中国人读中国书,实系不刊要义,本校宗旨首在尊孔孟、重经典、读国文”。(《无锡中学校一览》,1922年)
1922年9月4日,唐文治再次参加无锡中学开学典礼,无锡当地报纸《锡报》和上海《申报》刊登记者采访的《无锡中学开学记闻》,对开学典礼场景作了较翔实的记录:“无锡西水关无锡中学,于九月四号上午九时,行秋季学期始业式。到者除全体学生外,校长唐蔚芝及教职员江霄纬、唐桐侯等十余人均莅会。由教员蔡虎臣赞礼,先向国旗行三鞠躬礼,次学生行见师长礼,及学生相见礼,各一鞠躬。最后由校长致训辞,略云:平时余因在国学专修馆教授功课,致不能常到中学,甚为抱歉;但诸君之功课及品行,固无日不在我思念中也。今当秋季始业,略有意见贡献,愿诸君注意。吾国今日乱象环生,时局极为沉闷,但因此国民之责任愈为重大。诸君莫不知爱国,然国者聚民而成,今日人心险诈,无所不为,故国是不可救药。求治之道,当求其本;治国之本,在于正心。诸君求学,莫不希圣希贤,期望将来为社会尽力,则于正心之道,不可不讲求焉。孟子曰:‘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今日国人因心术不正,已有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之现象。故欲求治,舍正心其道无由。正心当讲仁义礼智,仁者能博爱,义者能羞恶,礼者能谦让而有秩序,智者能有是非之心;诸君苟以是四者存心,则不患学之不成,国之不兴也云云。校长演说毕即散会。又闻该校自本学期起一二三四年级均已开齐,共有学生一百二十余人,自外埠及外省来者,约有三分之一云。”
1922年,高阳创建无锡中学校,校长唐文治、校董薛翼运在新建的教学大楼西北角墙基立碑纪念
1921年,高阳先生卖掉企业股票和自家住宅,又捐资银元二万元,在无锡城南门外羊窑(腰)湾购地16亩,建造校舍,合计建成教学楼一幢(二层)13开间,宿舍楼一幢(二层)13开间,门房、会客室、厨房、浴室、膳堂等平房17间,建筑费用共耗资三万二千八百零一银元,其中有唐文治校长帮助募得的数千元。1923年2月26日,师生迁入新校舍。唐文治校长撰写了《无锡中学校舍落成记》,由学校刻碑“以纪始末”,立于校内作为建校纪念。全文如下:
无锡中学校舍落成记
锡邑襟带太湖,山水清嘉,人物秀美;顾当沪宁之冲,人心随风俗而变,俭者浸以奢,实者浸以浮,正者浸以陂。余与邑之贤士窃忧之,拟设中学一区,撷中西学之菁华,崇尚道德,以端人心风俗之本。会庚申岁邑商高君秋荃病殁于申江,疾亟时,诏其子阳曰:“吾经商数十年,志在读书兴学,培植故乡子弟,区区遗资,非所敢惜;虽然,吾非为私也,为公益计也。尔其毋忘吾志。”阳涕泣受命。余及门蔡君其标闻斯事,欣然曰:“是吾师之素愿也。”亟绍介高阳君来见,余甚嘉之。高阳君爰属蔡君筹备壹是,并延余任名誉校长。其秋赁屋于邑西马氏宅,招生徒,订规则,次第就绪。溯秋荃君非私立之意,定名曰“无锡中学”。白诸邑宰,而省而部,皆报(引按:回复)可。开校之日,高阳君偕母氏并挈其弟若子来观礼,述先人遗命,谓:“今者斯校幸而成立,为吾父之遗愿也。虽然,吾父非有所私也,力有不足或半涂而废,愿乡父老相与维持协助,以遂吾父之志也。”言次泣数行下,其母氏亦泣不能仰视,在座咸动容焉。顾马氏宅湫隘,一年后生徒已不能容。高阳君乃白母氏,捐资二万金,浼邑绅薛南溟君相地于南郭外羊窑湾河畔,辟地十六亩,卜筑讲堂校舍,鸠工庀材,规模大启。自辛酉(1921年)孟冬以迄壬戌(1922年)岁杪,工始蒇,而建筑之款,不敷甚巨。高阳君又劝募称贷以继之。癸亥(1923年)春诸生徒始迁居受业。同人属余为记。余惟人心之所以不泯者,公而已矣;风俗之所以日厚者,孝而已矣。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言公之至也。又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言孝之急也。古圣贤所以明德以新其民,力行以新其国,皆由是道也。苟教者常本此意以为教,学者常本此意以为学,又安往非大中至正之轨乎?然则斯校之设,于人心风俗或不无稍稍裨益矣。后之君子有能继起扩充,无背乎斯校之宗旨,不特秋荃君九京所深感,抑亦吾乡同志所引领企踵以俟之者也。至是役之成,捐资暨督工诸君,高风劳勚,均有足多者,并书姓氏于后,以劝来者。时在癸亥(1923年)春正月,邑人唐文治谨撰。
无锡中学校(私立无锡中学)是无锡地区第一所由中国人出资创办并自主管理的完全中学,校舍是当时无锡第一流的,运动场地也是当时无锡第一流的。唐文治校长以“撷中西学之菁华,崇尚道德”为办学方针,为学校安排的课程“德、智、体”三育并重,尤重人格教育。经唐文治校长确定歌词的《无锡中学校歌》唱道:“龙山佳气郁葱茏,东林实为气节宗,气节须从至性始,请为本校述校史。吾校创自高先生,先生讳阳字践四,游学美邦习教事,毁家兴学继先志。开学报告涕涟如,多士感动兴孝思,佥谓此是孝悌校,树之风声作之教。懋哉!勉哉!惟期佑启我后生,相与显亲并扬名,力拯水火济生民,即为邦家兴太平。”学校的数理课程与上海交通大学衔接,旨在培养第一流人才。第三届毕业生吴友梅回忆:“旧学制课程,除国文、修身两科用中文本外,英语(包括读本、文法、会话)、数学(包括算术、代数、几何、三角、高代、微积)、物理、化学、博物、史地(包括中外史地)等学科都用英文原本。高年级还列法语为必修科。教学上采取及格方针,以此第一届毕业同学只有七人。(大都因跟不上而待学,少数为其他原因辍学)1925年起改为新学制(即分初、高中)后,大都改用中文课本,同学负担减轻。但自初中一年级能继续升到高中毕业者,为数仍不多。”(吴友梅《回忆母校二三事》)可见,私立无锡中学前十年办学有“功课重,升级严”的特点,这与唐文治校长执掌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时办学特点是相同的。学校学习生活并不枯燥,第一届毕业生七人之一的杨树信后来攻读医学,任南京医学院教授,他回忆当年母校无锡中学的学习生活,有四点始终萦回在脑中:“1.每周排有几节自修课,由教师当堂答疑。2.每周有学生演讲比赛,自选讲题,培养同学敢于发言。3.每天有一定体育锻炼时间,经常举行校内外各种球类比赛。4.毕业前组织旅行参观,曾至浒墅关参观蚕桑学校和苏州东吴大学。”(杨树信《几点回忆》)杨树信认为这样的学习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对青年学子的身心培养起着巨大作用。第二届毕业生、后任华东纺织工学院院长的钱宝钧回忆:“一九二三年左右,二届毕业班同学组织演讲会,江师霄纬为作骈体长序一篇,辞藻华丽,感人极深。霄纬师对同学爱护臻至,批改作业尤一字不苟。我等今日所以能勉强执笔者,皆出江师教诲之功。”(钱宝钧《祝母校六十周年校庆》)
唐文治校长虽双目失明,还是坚持每隔两周到校讲课。据1923级高中毕业生朱若溪回忆:“届时全校学生,聚集大礼堂内,恭聆教诲。先生端坐讲台中央,神采奕奕,满面春风。陆(景周)先生侧坐。讲授之课文,为《诗经》及古代名著。先由陆(景周)先生将课文分段诵读,先生分段讲解,解释字句意义,阐发微言大义,学生专心聆听,秩序井然。最后由先生通篇背诵,声音宏亮,字字清晰,跌宕顿挫,气势磅礴。激昂处铿锵有力,平抑处悠扬婉转,时人称为‘唐调’。诸生随口摹仿,领会深刻。上一堂课,不仅得到丰富之文学知识,而且受到优美之语言感染,虽下课铃响,仍觉余音绕梁,诸生犹依依不忍离去。而先生经过两小时的讲授,仍精神充沛,毫无倦容。”(朱若溪《唐文治与私锡中》)唐文治校长为私锡中学生讲过的国学国文课还有《国学之派别》《国文分阴阳刚柔之道》《李华〈吊古战场文〉》等。
唐文治校长为无锡中学延聘的教师还有美籍人士万特克夫人和留美回国不久的俞庆棠女士,她们担任英语教学;1923年7月请无锡国专教授陈柱(字柱尊)兼任主任,请毕业于北京高等实业学堂的唐文寿任庶务主任。还以自己编著的无锡国专课本《国文经纬贯通大义》作为无锡中学的国文课本。1923、1924年间,先后选派无锡国学专修馆首届毕业生中的高才生唐兰、蒋庭曜、王蘧常、唐景升到校任国文教师。唐文治校长为学校设计的活动,每周有演讲会、音乐会,每年举行全校性体育运动大会一次、全校性国文比赛一次。他亲自评阅优秀作文,阅后另加评语,指出优点,并写上“蔚芝加评”字样,以资鼓励。1923年9月30日上午,唐文治校长在无锡中学大礼堂召集全校学生举行国文大会(国文写作比赛),出四道文题—《原体》《说游》《梦游月宫记》《拟通告全国各学校振兴国文书》,任由学生自择一题作文。1924年春,唐文治又亲自主持无锡中学的全校国文比赛,命题为《项羽论》。在校学生朱若溪回忆:“我当时为初二学生,竞赛揭晓,得第二名,获银质奖章一枚,(唐文治)先生在我文后加上评语,嘉勉有加,并揭示公布,深引为荣。”
1925年6月3日,无锡中学学生杨应麟回家途中拾得皮夹一个,内有汇票五百元、钞票数十元,原地等待失主,如数归还,且不受酬金,失主登报鸣谢。唐文治高度重视本校学生这一拾金不昧行为,特加以表扬,并奖以镌有“见得思义”四字的银牌,其对学生道德教育之重视可见一斑。
1923年7月3日,无锡中学举行第一届学生毕业典礼,毕业朱家珍、杨树信等7名中学普通科(实科)学生(旧制中学四年),唐文治校长因病未能亲临典礼现场,特派长子唐庆诒作为校长代表出席并首先讲话。参加毕业典礼者有各界来宾、校董、教员、学生等二百余人。当时无锡尚无公办中学,无锡县学务课课长钱孙卿在发言中指出:“今日虽为无锡中学毕业,实为全县私立中学第一次之毕业。”(《无锡中学毕业纪事》,《新无锡》1923年7月4日)1924年6月22日,唐文治校长参加了无锡中学第二届学生毕业典礼,毕业学生钱宝钧、秦宝林等22人。唐文治校长首先讲话,报告本届毕业生姓名、人数后,历述已故邑人高秋荃先生创办此校的艰苦卓绝,表示拟为高先生铸铜像,以彰其兴学之劳绩,并向毕业生致勉辞:“语曰治国治家,范围均嫌远大,吾人首宜治己治心,方可以立身社会。”(《无锡中学毕业之盛况》,《新无锡》1924年6月23日)1927年9月,私立无锡中学开设高中三年级(新制中学六年),至此,该校高、初中各年级均已齐全,在校学生共247人。
从1920年5月至1930年9月,唐文治先生为支持高阳毁家兴学创办无锡中学校,长校十年,义不受薪。校主高阳在无锡中学首届学生毕业典礼致辞中就指出,“唐校长任职三年,不取薪水,热心教育,诱掖不倦”,这是“本校成立之功”的三大要点之一。唐文治校长为无锡中学聘请第一流师资,安排第一流课程,亲自主持招生,亲任校董,以“崇尚道德”“中学好,西学好,体育好”的教育理念培养第一等人才,把私立无锡中学办成为一所江南名校。该校课程设置与上海交通大学相衔接,毕业生多有升入交通大学深造者,因而被无锡人民誉为“交大预科”。
位于无锡城南门外京杭大运河羊腰湾畔的私立无锡中学校校门(1927年后)
在无锡中学创办过程中,因为后续经费来源困难、政府经费扶持缺位等原因,学校曾面临困境、经历坎坷,但在唐文治校长和高阳先生的无私合作下,终究克服种种困难,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气魄走过了成功创校、办学发展的十年。1930年9月,经校董会同意,唐文治辞去私立无锡中学校长职,专心办理无锡国专,私锡中校董会公推常务校董、时任无锡工商会长钱孙卿代理校务(相当于代理校长)。
抗日战争期间,私立无锡中学校舍被日军占领,驻扎军队,私锡中同人不受伪化,办学暂时告停;部分校董迁往上海租界,借租界内江西路451号禅臣洋行房屋作教室,私锡中部分师生恢复上课。当时私立无锡中学的招生广告上仍写明“校长唐文治”。唐文治先生知道后说:“若能把学校办好,借用吾名,不吝也。”(黄汉文《记唐文治先生》)
1943年7月6日,51岁的高阳在广西桂林东郊陈家祠堂病逝,身在上海的唐文治“闻之大骇恸”,敬撰《无锡高君践四家传》。1946年,唐文治数次致函私立无锡中学校董会召集人钱孙卿,关心学校抗战胜利后复校之事,同意继续担任校董。1947年12月2日,唐文治为私立无锡中学复校后印行的《高君践四纪念册》“挥泪和墨”作“跋”,再次赞扬高阳“以兴学而家业荡然,且清廉自矢,竟死古庙中,纯孝廉节,无愧完人”,并表明心迹:“夫阐潜德之幽光,是吾儒之责也。”
1952年12月25日,无锡市人民政府宣布接办私立无锡中学,改校名为无锡市第三中学。1990年,无锡市第三中学建校七十周年,在校史馆立唐文治校长半身像。2000年7月,无锡市第三中学与中山高中合并,升格为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在羊腰湾校园内新建教学大楼多幢,全面更新校园布局。2009年7月,由于无锡城市发展和教育整体布局的需要,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开始整体搬迁至无锡市新区行创四路288号新址,新校园占地255亩,由国家耗资4.5亿元人民币建造。搬迁后,学校将原无锡中学首座教学大楼墙身上刻有“薛翼运、唐文治敬立”的奠基石移置于新布展的校史馆中永久珍藏、展示。2010年7月,学校完成整体搬迁,于10月23日在新校园隆重举行建校九十周年庆典,学校自创办以来已培养六万多名毕业生。2015年,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在校园内敬立唐文治校长铜像,以纪念这位著名爱国教育家150周年诞辰,11月14日隆重举行铜像揭幕仪式,无锡市政协和市教育局领导、无锡市及江苏省内外300多位来宾参加揭幕仪式。这座铜像选择唐文治任无锡两校校长时的照片为造像依据,他身穿粗布棉衣挺立于寒风之中,双目失明却挺直胸膛、昂头视天,以内心的人道与上苍的天道对话,手握为无锡国专和无锡中学两校学生编撰的课本《国文经纬贯通大义》,坚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信念。这座唐文治铜像的石基座高150厘米,寓意唐文治诞生150周年;铜像身高280厘米,寓意唐文治28岁进士;两项相加430厘米,寓意唐文治43岁脱离官场投身教育,其后连续43年担任校长。
2015年11月,江苏省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为纪念唐文治150周年诞辰敬立的唐文治铜像
百年后的今天,高阳毁家兴学、唐文治义任校长的无锡中学校(私立无锡中学)历史故事仍在无锡人民中传为美谈。